小議文學教育內容與中專生人文素養培育
時間:2022-12-23 09:54:00
導語:小議文學教育內容與中專生人文素養培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來說,既指明了語文教學的方向,又突出了語文教材當中的文學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上的重要作用。
一、文學教學內容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文學教學內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說,它等同于語文教學內容,既包括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又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學習活動內容。而從狹義來說,文學教學內容,指的就是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體現在文體上,就是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這四大類文學作品。本文所要論述的文學教學內容,是取其狹義概念而言。
文學最根本的性質是審美。對中國而言,文學的審美與教化是密不可分的。這兩者的結合,從中國文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著。我們看看孔子與他兒子的一段對話,就能明白文學的教化作用在中國第一位大教育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論語?季氏》中記載,有一天孔子在庭院中遇到兒子孔鯉,問他:“學《詩》乎?”孔鯉老實回答:“未也。”孔子馬上說:“不學《詩》,無以言。”結果怎樣呢,孔鯉馬上乖乖地退回去學《詩》。中國歷代不管是文論家,還是作家、詩人,都非常注重文學的教化作用。《文心雕龍》主張“道沿圣以明道,圣因道而垂文”,白居易宣揚“可諷放佚君、可誨貪暴臣、可感悍婦仁、可勸薄夫敦”,魯迅主張“為人生”做小說,都對文學的教化作用足夠重視。
新中國成立后,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也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即使是在一切由政治掛帥的時期,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也并沒有銷聲匿跡。2000年秋季開始在全國推廣使用的中學語文新教材,依據新大綱的基本精神,大大增加了文學作品在課文中的比例。同樣,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分量也越來越重。2009年1月,國家教育部印發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育大綱》,在語文教學時數的安排上,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從中可以看出,文學作品的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文學作品的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但遺憾的是,一些語文教師卻忽視了文學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個別中職學校甚至把語文課當作選修課來對待。在中職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生源狀況卻更為復雜的當下,我們有必要認真審視文學教學內容在培養中專生人文素養方面的重要意義。
二、對中專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即使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但家長讓孩子念高中、進大學的情結依然存在。雖然國家大力扶持中職教育,宣傳力度也不斷加大,但社會對中職教育仍有偏見,因此普高熱的熱度一直延續著。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經過各級各類普通高中一遍遍過濾后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相當一部分綜合素質低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人們也就很自然地把中專生與后進生劃上等號。
每一位從事中職教育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絕大多數的中專生不僅在學習上有很多的不足,而且其中一部分學生在日常行為習慣與心理、人格、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據對某市5所中專學校1600名在校學生的調查,其中有22.7%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和傾向。近年一些從事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人士發現,中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專生違法犯罪的案例也屢屢見諸報刊、電視。雖然中專生身上種種的不足和缺陷成因復雜,但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條是學生忽視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養。
然而,許多中職學校,在叫響“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壓縮文化課學時,認為語文課可上可不上,這在一些學校被認為是正常的,更有人認為是超前的。孰不知能力固然重要,就業更重要,但培養一個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的人卻是重中之重,是根本。正所謂“基礎打得牢,房才修得高”,培養一個人也是如此。
培養中專生人文素養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經常舉辦藝術節、科技節,以及書畫展、攝影展等活動,讓學生在濃厚的人文氣息中得到熏陶。再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邀請一些藝術名流來校開講座,在校園內放映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經典影片;讓學生到社會上參與公益活動,關心弱者,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立足于自己手中的教材,堅信語文教材中的文學教學內容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一個聚寶盆。而可惜的是我們許多人恰恰忽視了這個既省財力又省物力,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上潛力無窮、威力十足的寶貝。
三、中職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突出特點
毋庸置疑,在各個學科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影響最大、最直接的科目,就是語文。這門課既是主課,又是基礎課,在中職學校所有的公共基礎課中,它占的時間最長,內容最多,而且它本身就具有很多人文因素。因此,語文教學是滲透人文知識、增進人文修養的一個很有利的途徑。
2009年開始使用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中的《語文》教材,人文主題貫穿始終。選文注重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注重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新教材尤其注意選取古今中外一些文化內涵豐富、深厚的文學作品,如韓愈的《師說》、魯迅的《藥》、戴望舒的《雨巷》、李國文的《淡之美》、謝冕的《永遠的校園》、鐵凝的《哦,香雪》、盧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拉索爾?貝克的《成長》,等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豐富的人文因素。“文學性的增強,標志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歷史性突破,意味著語文教學開始淡出科學性的怪圈,逐步回歸文學的本性——人文性的范疇。”這是湖南科技大學李山林教授在《語文教學內容辨證》一文中說的一句話,值得我們每位從事語文教學者好好品味和反思。
四、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歷來受到不少垢病。有人說,語文教師分析文學作品,就如拆卸一臺機器,把原來渾然一體,美感十足的作品,肢解得七零八落,完全喪失了文學的審美情趣。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教學,說到底,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遞交。”然而,現今課堂上平庸淺俗的功利教學盛行,中職學校的一些語文教師把教學變成了簡單的勞動力教育、工具教育、世俗本位教育,完全舍棄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許多語文教師仍然固守著傳統教法,在課堂上把時間多用來介紹作家和時代背景,講解字、詞、句,分析語法、修辭,把文章化整為零,使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傳統的教學思路看似符合邏輯科學,卻使文章美感全失,惹人生厭。這種對文學作品機械、理性的分析,不僅忽略了文學教學內容的美感,而且忽視了文學教學內容與學生人文素養之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學生不僅對文學作品失去了興趣,而且語文教學完全背離了文學作品的審美與教化的正確軌道。因此,一些學生雖然成績優秀,卻缺乏基本的人文素養,不懂得感恩,缺乏社會責任感、個人主義盛行;更有一些學生沒有基本的是非觀念,抽煙喝酒、拉幫結派、惹事生非。這些現象在一些中職學校并不少見。當然,我們不能把原因都歸結到語文教學上,但至少說明了,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中職語文教師如何對中專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
1.要尊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教師不要主宰課堂。
文學作品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給他們充分表達閱讀感受的機會,而不能把教師個人的理解和感受強加給學生。課堂上必須有學生的情感、思想的參與,有師生之間真誠的心靈溝通。教師千萬不能把自己置于說教者的位置,而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局外人,變成只進不出的聽筒。否則,課堂上的人文教育就會本末倒置,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
所以,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師生關系應是我與“你”的關系,是師生在平等、真誠、合作的前提下實現心靈的自由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到達文學作品的理想彼岸,才能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中,感受綠草茵茵、鮮花盛開的文學教學內容的博大和深遠,從而逐步培養起自己獨有的人文素養。
2.挖掘語文學科及其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因素。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謳歌大自然美景的作品,不僅意境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而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例如,臺灣當代作家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對“含蓄而有風度”、“輕靈而自由”、獨具特色的小屋飽含深情,字里行間中,作者熱愛與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懷表露無遺。當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寧靜和諧的美景時,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深深感悟到自由和快樂的寶貴,對作家身上所體現出的超脫世俗、卓然獨立的人格就多了一份贊賞。
文學作品中,無處不見小人物。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小市民,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孔乙己、閏土、車夫,俄國作家契訶夫所塑造的一個個小人物,都會引起我們對主人公命運的思考。作者以一腔熱誠來關注小人物,這種關注本身體現了一種真正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如果我們在引導學生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些小人物的同時,也投向當今生活在我們周邊的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我想從語文課堂上走出來的就再也不是那些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感缺失,對別人的苦難漠不關心,缺少人文情懷的無知少年了。
3.在教學過程中大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包含著民族文化的精華,洋溢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從教材中挖掘感人的人格榜樣。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不向人們展示著人性中最令人感動、令人溫暖的一面。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現代及當代作品中表現中國人民志氣的眾多文學形象,都能在學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瀾。在課堂教學中,只要語文教師用心發掘這些人物形象蘊含的精神內涵,幫助學生深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的靈魂超越時空,與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進行交流溝通,從內心深處得到震撼和陶冶,那么文學教學內容與學生人文素養之間也就搭起了交流融匯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