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高校生理學感官教改

時間:2022-05-07 03:19:00

導語:深究高校生理學感官教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高校生理學感官教改

人體的內外環境不斷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機體通過千萬年的自然選擇發展出了各種感官。通過這些感官人類可以觀察環境、交流信息、逃避危險、生存和繁衍。感覺器官對于人類適應變化多樣的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認識感覺器官的生理特點、研究感覺產生的機制對于人類認識自身及更好地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在醫學基礎教育中,大學生理學感官生理就提供了這樣一個醫學生認識感官的學習機會。在感官生理的課程設計上,應突出其感官生理的特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1以能量本質講述感官的適宜刺激

感官生理的一般生理特點之一是適宜刺激。以聽覺為例,聽覺的適宜刺激是聲波。聲波是一種機械振動波,其特點是頻率、強度以及其復雜的特性。對于聽覺器官一耳,結構上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它們各自在聲音的傳遞、感知上發揮著獨特的傳音和感音作用。在外耳的功能和結構上有著耳屏的集音和外耳道在語音范圍的共振效果。在判斷聲音的方向上,集音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聲波在外耳經過收集和共振傳進中耳,中耳在結構和功能上對聲波經過不同介質的衰減做了必要的增壓作用。這就是中耳中傳音、增壓和調節作用。對于聲波的傳遞,中耳的傳音與增壓、肌肉和咽鼓管的調節作用很獨特,比如耳膜與鐙骨板的面積比乘以錘骨與砧骨之間的杠桿比使得中耳的增壓作用提高24倍。中耳的鼓膜張肌、鐙骨肌和咽鼓管都起一定的作用。內耳更是將機械振動轉變為內耳柯蒂氏器上的感受器電位。在這個過程中,行波理論對波的傳遞和共振理論貫穿其中。這一系列的聲波的收集、增壓、共振都是耳這個聽覺器官對聲波的幅度、頻率都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2以視桿細胞和內耳毛細胞電位講述感受器電位

感受器電位是在一定能量的適宜刺激下,特殊的感受細胞上產生的局部電位變化。在理解感受器電位時,概念抽象,特別是與發生器電位、動作電位比較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在講述視覺器官的視網膜的兩種感光換能系統時,視桿細胞的將光照的光能轉化為細胞膜上的電變化。這一變化主要與化學門控的離子通道有關,同時細胞內的信號系統在光照的條件下變構、通道隨之開放減少,最終形成超極化電位。而這種電變化非常獨特,與機體其他的膜電位顯著區別是一種超極化電位。同樣還可以將柯蒂氏器上毛細胞產生的感受器電位通過同樣的方式進行講述。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器電位的講解,學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感受器電位與動作電位的區別與發生器電位的聯系。

3以視網膜的信息處理講述信息的編碼

視網膜上分布了多種類型的細胞,包括有視桿、視錐這些感光細胞,雙極細胞、水平細胞和神經節等神經傳遞細胞。在視網膜的信息傳遞過程中發生了復雜的信息調控和編碼。因為學生人大學之前都有一定的生理學的常識,對于諸如眼睛的折光系統、感光知識學習容易掌握。因此對于折光、感光生理較容易理解。相比較而言,對于視覺生理的折光、感光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好,教師可以合理設計教學時間和教學課件,而難點放在視桿、視錐細胞的感光原理。同時信息編碼在整個生理學學習過程中介紹的內容有限,僅僅在感官生理中有部分內容涉及。即使對于研究生階段的學生,信息編碼仍然是一個難點問題,因為其本身還存在許多疑問。因此對于信息編碼這部分內容應在大學階段有意識地深化感官的特殊性,有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將主題“眼睛的進化”引入人文與科學的對話

“眼睛的進化”這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最早是進化論的始祖——達爾文提出的。他本人對眼睛精巧的感嘆使得眼睛的進化理論產生有爭議的話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大量的實證引導學生認識自然進化的過程,例如從眼蟲的眼點、渦蟲的杯狀眼睛、烏賊沒有晶狀體的眼睛、到昆蟲的復眼等等自然界存在的眼睛人手進行教學設計,并且從中引出眼睛的結構與功能適應的種種特點,使得學生對學學階段的生理學富有興趣。

總之,在大學生理學中的感官生理中,感官的一般生理特性貫穿感覺生理教學的始終,而深人到視覺、聽覺生理中的相關知識難點可以加強解剖與生理功能的適應和感覺器官內在機制的理解。這樣的課程設計對生理學和人文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教與學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