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聞媒體育人作用
時間:2022-06-14 10:53:00
導語:大學新聞媒體育人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媒體的育人功能是通過新聞事件的宣傳、報道以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進而完善人們的道德人格來得以實現。正如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那所說,“真正的教育離不開新聞媒體。因為大眾傳播工具是一種擴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的對象。”[1]高校新聞媒體主要包括高校校報、校園網絡、校園電視、校園廣播,是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加強研究高校新聞媒體育人功能,對于深入探索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時代化,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新聞媒體育人的特點和優勢
高校育人主要是通過“兩課”教學,舉辦培訓班、座談會、報告會、專題講座等形式,由“兩課教師”、專兼職輔導員、政工干部等對大學生開展經常性、直接性、系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以上方式相比,高校新聞媒體育人有著顯著特點和獨特優勢。
(一)育人方式不同。
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采用顯性教育方式,即教育工作者直接向大學生表明教育目的、任務和內容,通過灌輸說教等方式組織實施教育活動。這種“注入式”的教育方法,灌輸有余,啟發不足,教育內容難以入腦入心,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而高校新聞媒體則不同,因其固有的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不是通過強制、說教、灌輸等直接外顯的方式,而是通過滲透、感染、熏陶等間接內隱的方式作用于廣大學子,這種“潤物無聲”式的日常宣傳教育達到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目的[2]。
(二)更具滲透力和影響力。
高校新聞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既有聲音、畫面,又有文字、圖片,天上衛星傳輸、地面網絡覆蓋,各種媒體的新聞宣傳在傳播方式上各有所長,形成優勢互補,幾乎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廣大師生員工可以隨時隨地收聽收看、閱讀瀏覽。同時,由于新聞媒體傳播的廣泛性,使其擁有龐大而穩定的受眾群,因此,新聞宣傳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起最廣泛的注意力,從而產生強烈的影響,這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滲透力和影響力起著很大的作用??傊咝P侣劽襟w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缺陷,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載體、豐富了新內容、開拓了新形式。
二、高校新聞傳媒的主要育人功能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將其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任務。而高校新聞媒體在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發揮理論宣傳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高校新聞媒體及時信息、發表評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夠給廣大學子指引人生的奮斗目標、提供人生的前進動力、提高人生的思想境界。目前,許多高校校報、新聞網站開設了鄧小平理論學習專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專欄等,定期開展理論宣傳、研討、征文等活動,使廣大學子在積極主動參與中受到教育,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另外,校園電視、校園廣播也經常開展理論專題講座、播發理論輔導報告,對促進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發揮了積極作用[3]。
(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推動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培養。
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的統一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強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普遍趨勢。高校新聞媒體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師生中大力倡導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為實現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少高校新聞媒體通過開辟“書海導航”、“藝術欣賞”、“創新論壇”等專欄,營造高品位和高格調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廣泛報道各類學術講座、文藝演出、演講比賽、科技創新等活動,促使大學生在科學精神的指導下,發揮所學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三)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促進大學生進一步提高道德水平。
一個先進典型總能潛移默化地帶動周圍形成一個“典型群”。高校新聞媒體大力挖掘和廣泛宣傳學校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和精神風貌,有效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激勵、教育作用。不少高校的新聞媒體開辟了“身邊的感動”、“師德小故事”等專欄,報道和宣傳學校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褒獎師生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平民英雄”,引導師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激勵廣大師生見賢思齊、崇德向善,使道德模范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促進學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新聞傳播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奉獻意識。
全國高校新聞媒體大多數實行“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的運作模式,許多校報新聞采編、校園廣播編播、電視新聞制播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團隊完成。大學生在開展新聞傳播的實踐活動中增長了才干,提升了綜合素質。高校新聞媒體為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提供了一座橋梁。新聞媒體的重要特征是其社會性、時代性,它可以將最富有時代氣息和學校個性的現實呈現給受眾,同時啟迪人們思考新聞背后更深層的理論和價值問題[4]。而且,大學生在從事新聞傳播活動中可增進社會交往能力,提高適應社會探索社會的能力,加快在校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另外,增強了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任務,團隊中的每位成員需要互相協作,團結一心,群策群力,包容謙讓,敬業奉獻。
三、提升新聞媒體育人效果的有效途徑
多年來,高校新聞媒體在提升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臺。但是,由于自身存在報道內容比較滯后、報道方式比較貧乏、采編隊伍業務水平不高、學校重視不夠等因素,導致高校新聞媒體的德育功能難以有效發揮。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在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生活方式、社會參與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從注重理想向強調實際發展,從注重義務向強調權利演變,從注重集體向強調個體轉化。這要求高校新聞媒體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通過更新宣傳理念、創新宣傳形式、拓展宣傳內容來適應新的挑戰。
(一)高度重視高校新聞媒體工作隊伍建設。
媒體工作專業性很強,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基本的專業素質、較高采編水平,而且還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纱蠖鄶蹈咝P侣劽襟w工作人員流動性大,從業時間短,專業技術職稱低。且大多一人擔當多個角色,工作任務較重,沒有閑暇時間鉆研新聞理論和新聞業務。工作隊伍不穩定、專業素質不高成為制約高校新聞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為適應時展要求,有效發揮新聞媒體的育人功能,必須采取切實舉措加強媒體工作隊伍建設。一是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并舉,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學習培訓,不斷完善他們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二是著力研究和解決媒體工作者的專業技術職稱、職務晉升和待遇等問題,進一步穩定工作隊伍,增強他們的工作動力。努力建設一支業務精湛、素質優良的高校新聞媒體工作隊伍,不斷提高其戰斗力和凝聚力,是發揮新聞媒體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礎和有效保障。
(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宣傳形式。
大學生獨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意識強烈,更喜歡在思想交流碰撞中選擇和接受先進的理論和思想。青年學生的這種思想特點決定了宣傳工作不能采取簡單的理論灌輸方式,而是應當通過創新宣傳形式,如突破以消息、通訊等為主要題材的傳統報道模式,嘗試采取討論、調查、現場采訪、專題報道等形式,以增強新聞宣傳的觀賞性、互動性、趣味性、參與性和可接受性,充分調動青年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新聞媒體育人的實效性。目前,許多高校開設校園網BBS,學校組織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在網上發帖,及時正面宣傳報道學校及國內外重大事件。同時,開辟“在線思想交流”專欄,邀請專家學者在網上與學生對話,以正確的輿論和積極健康的主流思想引導學生。
(三)明確定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內容。
毫無疑問,高校新聞媒體應該圍繞人才培養這個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各自特色,精心策劃選題,推出更多貼近大學生思想脈搏的報道,為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增強其應對復雜形式、多元文化、不良思潮、物質誘惑的判斷力、識別力、自制力、抵御力發揮積極的宣傳引導作用。如在學校新聞網上開設鄧小平理論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專題,確保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站有一個正確的導向;在校報上開辟“中外名著導讀”專欄,介紹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使大學生樹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廣泛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在校園電視和校園廣播中開辟“時事評論”專欄,圍繞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意識形態敏感問題、影響穩定大局的問題,旗幟鮮明地發表評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對錯誤思潮開展批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四)優勢互補,提高新聞媒體育人的整體效應。
許多高校校報、校園網絡、校園電視、校園廣播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運行機制,分別采寫各自的稿件,資源沒有有效地整合,既造成人、才、物等浪費,又影響了宣傳效果。事實上,每種媒體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只有實現優勢互補和綜合利用,才能提高宣傳工作的整體效應。比如,將校園新聞網上點擊率高的文章刊載在校報上,以提高其閱覽和收藏價值;將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等校內媒體搬到網上,搭建了高效的信息傳播網絡,增強傳統宣傳工具的影響力。通過多種傳播手段互動,實現媒體的有機融合,是提升校園媒體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徑。
- 上一篇:漁業局三項工程工作方案
- 下一篇:農業局紀檢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