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物理教學的藝術探討
時間:2022-07-12 10:55:41
導語:學生物理教學的藝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設計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物理探究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雖然也會帶學生做一些物理實驗,但更多的是照本宣科,采取“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不僅使物理學習過程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學策略,使物理知識傳授的過程,成為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而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物理實驗成為物理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并在物理教學課程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物理實驗過程,是科學家發現科學的過程,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所做的物理實驗,則是一個“再次發現和驗證”的過程。實踐證明,教師指導學生做物理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動手、動眼、動口、動腦等一系列自主行為,得到發現和驗證的快感,還可以在成功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的同時,使得學生對于物理知識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和加強了記憶。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這一內容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在試驗過程中邊做實驗邊思考:“平面鏡成像時,像的位置、大小跟物體的位置與大小有什么關系?物體在平面鏡中成虛像還是實像?”然后,教師讓學生檢查該物理實驗所需的材料,即玻璃板、大白紙、水彩、,直尺、火柴及兩支相同的蠟燭等。實驗材料準備停當后,教師指導學生在桌面上鋪上大白紙,在白紙的中央處用彩筆畫一直線,在直線處直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把一只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觀察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再拿另外一只同樣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與前面的那只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彩筆在紙上記下這兩只蠟燭的位置,用直線把實驗過程中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連接起來,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出蠟燭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記錄于表格中。移動前面的蠟燭的位置,重復上述實驗過程,并作相應記錄。對于“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物理實驗,教師還可以別出心裁,讓學生在一張白紙上用彩筆寫上自己的名子,趁筆跡未干時,快速將紙對折,這樣攤開后,白紙上就有了兩個對稱而相同的名子,然后,教師讓學生把玻璃板沿對折線豎起放置,讓學生在玻璃板前進行觀察,并讓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了什么現象,以及由此物理實驗得出的結論。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設計有趣而容易操作的物理實驗讓學生直接參與實驗過程,不僅提高物理課堂的藝術性,還激發了學生的物理探究興趣,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
通過趣味性教學語言提升物理課堂的藝術性
教學的藝術性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上,也體現在教學語言上,因此,教師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還要精心組織教學語言,通過趣味性教學語言提升物理課堂的藝術性。比如,教師在講授如何區別電磁感應中的左手右手定則時,可以靈機一動,對學生這樣講“:同學們,右手的‘右’字是不是有個‘口’?感應電動勢的‘感’字是不是也有個‘口’?這‘口’對‘口’,是不是可以判定感應電動勢方向用右手定則?……而左手下面有個‘工’字,做工就要用力,這左手定則是不是可以用來判定電流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教師用擬人化的語言講授物理知識,不僅可以使原本生澀的物理定則顯得淺顯易懂而生動有趣,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物理課堂增加了藝術性。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藝術性的課堂教學策略,不僅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愉快地學習知識和技能,還使學生的智力、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為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提供了保證。
本文作者:李小聰工作單位:江蘇省如皋市郭園初中
- 上一篇:陳列設計的藝術空間分析
- 下一篇:從繪畫角度看植物造景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