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困境與排解策略

時間:2022-11-21 04:40:16

導語:微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困境與排解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困境與排解策略

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漸成為大學生獲取資訊、交流溝通以及發表言論的重要平臺。在微時代的大環境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慮社會交互模式對大學生價值理念、課堂行為、交際行為等方面的影響,微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教育管理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微時代環境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實踐存在困境,應順應時展潮流,迎接微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實現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1.微時代的內涵

隨著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傳播媒介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各大主流媒體平臺紛紛開通微博服務,微博普通使用者的數量快速增加,及時聊天通信工具、論壇等傳播媒介的影響力逐漸增強[1]。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為網絡傳播媒介的發展提供載體,在信息技術和手機客戶端的影響下,社會進入微時代。微時代不僅是以微博、微信為特征的技術,更是一種新型的人際交往、生活方式、文化傳播方式。微時代具有信息傳播總量大、受眾廣,信息傳播碎片化、時效性強等特點,給現代社會各個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特征。

2.微時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新特點

數據調查顯示,我國每個月平均微信活躍用戶已經達到5.49億,微信用戶覆蓋世界多個國家,超過20種語言的用戶均使用過微信。我國微博用戶數量也呈現逐年增長趨勢,目前已經超過3億用戶。微時代下,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這必將影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使之呈現出新的特征,主要變為以下幾個方面:

2.1思想動態的雙向了解

微工具的使用主要是以網絡為載體,手機、電腦等上網工具在高校大學生中的得到普及,為高校學生的生活提供便利。在微時代下,學生更加傾向于將思想感情通過微信、微博等微工具傾訴出來,微平臺也成為當今大學生的重要社交平臺[2]。高校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利用微工具、微平臺與學生開展交流和談話,動態的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變化,更好的指導教師的教育管理。與此同時,學生也能通過微平臺了解教師的思想動態,潛移默化受到教師傳播積極信息的影響,提高教育的時效性。

2.2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微時代對微工具的使用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代大學生通過微博、微信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與互動,將自己不愿公開的思想問題與教師交流,教師更好的成為學生的傾聽者和引導者,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真正促進師生成為朋友,形成平等互動地交流模式。教師與學生關系的緩和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順利開展。

2.3教育模式的改革

微時代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契機。微時代下高校教育模式逐漸向多元化轉變,例如“翻轉課堂”、“微課”等創新教學方法的運用,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微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新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并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討論,促進高校教育的多元化。

3.微時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實踐困境

微時代的帶來滿足高校學生快速獲得信息的要求,也順應了高校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但微時代下學生容易受到復雜網絡環境的影響,海量信息的傳播和灌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價值觀和思想意識,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挑戰。

3.1網絡依賴對大學生思想的侵蝕

網絡信息化的發展不僅給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便利,同時也對大學生的價值理念帶來影響,可以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微時代環境下的信息獲取和信息傳播是自由、開放的,大學生隨時隨地在網絡下能夠動態了解各類信息,并將自己的生活感悟發表至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在獲取外界信息的同時也才在傳播信息,是當前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放、自由的網絡環境下,信息的質量和信息傳播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在缺乏嚴格網絡監管的環境下,大學生將會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再加上學生的思想意識薄弱、缺乏社會經驗,易形成不良的價值理念。這就為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嚴峻考驗,促使高校不斷創新教育理念。

3.2對高校教育管理方式挑戰

傳統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各方面經驗和接受信息的速度較學生快速,學生對于教育管理內容具有較強的興趣和依從性。但在網絡信息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傳播媒介更廣泛,學生僅靠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能夠快速獲取想要的知識信息,在某些信息的獲取上甚至超過了學校傳播,這對傳統教育管理方式產生較大的打擊,不利于高校教育的主體地位。這表明傳統的單向教育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學生的發展需要,繼續改革教育管理模式。

3.3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

微時代下學生對手機、電腦、網絡等依賴程度增加,高校課堂常出現學生上課期間玩手機的現象,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秩序,降低學生課堂學習能力。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的出現一方面擴大了高校學生的社交范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學生過分沉迷網絡、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使學生在網絡虛擬環境中獲得自由感,出現“網絡微社交”現象,造成學生在現實交際活動中的失去經驗,給傳統人際社交模式帶來沖擊,嚴重時造成學生在校園交往、職業發展中的社交能力降低。

4.排解策略

4.1樹立“微時代”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一直是高校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堅持的核心理念,倡導尊重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思想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在微時代環境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上,應樹立“微時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將這種新型教育管理理念充分運用至高校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首先,在管理工作中加強對微工具、微媒介的使用,體現出微管理的價值訴求,不斷創新教育模式、管理方法,使學生樂于接受新的教育管理。其次,在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中將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重點,及時發現、了解學生對微時代工具的使用情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現出濃厚的人文主義理念,體現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最后,加強對微媒體的應用,將微媒體融入至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實現教育管理理念的深刻轉變[3]。

4.2將微媒介融入高校管理

在微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微媒介的各項功能,保持教育管理工作的時效性,使教育管理工作運用微媒介呈現在學生面前,動態管理學生的思想價值管變化,實現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覆蓋范圍的有效擴大,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首先,將微媒介運用至學生管理工作中,例如建立并完善高校微信平臺、微信群、微博公眾號等,定期使學生參與至在線調查訪問活動,并動態解和關注高校學生的思想變化,防止因學生思想價值的變化而造成的群體性時間,也是高校危機管理的有效方法。其次,定期在高校微信平臺、微信群、微博公眾號等微平臺上開展各項管理教育活動,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校風校級宣傳、黨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健康積極的信息,引導學生了解主流信息、積極的、正能量的社會信息。第三,管理者和教師可以在高校微信平臺、微信群、微博公眾號等微平臺上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這是拉近師生關系、管理者與學生關系的重要方法,提高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積極性。最后,采用微媒介構建大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有效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效率,節約成本,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并給予幫助[4]。

4.3創新高校教育教學方法

微時代的發展也促進了高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例如“微課”、“翻轉課堂”、“微格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已經廣泛應用至高校各學科的教學中,并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5]?!拔⒏窠虒W”也叫“微型教學”、“小型教學”,將傳統單一的教學課堂分為不同目標的單一教學,每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不同,并結合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翻轉課堂”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將課程重點教授內容錄制成15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學生利用微視頻開展自主學習,課堂的重點是針對教學知識點進行實踐探討,最終實現知識的內化?!拔⒄n”與“翻轉課堂”常常聯系在一起,“微視頻”是“翻轉課堂”重要的教學資源。高校教育教學團隊應不斷研究微時代下新型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教學水平的提高。

4.4建立高校教育管理微體系

微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應形成學校、院系、班級為主的微管理體系。高校加強對微媒介的運用,介紹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學習、生活、就業、娛樂等信息,創建學生感興趣的校園焦點話題,把學生通過微媒介聚集起來,實現網上網下的協調管理。院系要建立與高校、班級向統一的學生教育管理體系,在學生和學校管理之間發揮橋梁作用。班級利用微博、微信等建立微交流平臺,開展各項關于學習、生活、職業規劃、娛樂等交流與溝通,使教師真正了解每位學生,提高班級管理的時效性。

5.結語

在微時代環境下,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呈現出局限性,微時代下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嚴重沖擊了傳統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微時代對高校教育管理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微時代下,高校首先要轉變教育管理理念,吸收當前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運用創新思維將微信、微博等微工具運用至教育管理工作中,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其次,高校要加強培養管理者和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者適應微時展的能力,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和教學方法??傊?,高校要將教育管理與微媒介相結合,發揮出微時代在教育領域中的積極作用,提高現代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作者:林綢花 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人事處

參考文獻:

[1]史薛偉.“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網絡輿情工作引導探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3.

[2]劉文文.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湖北大學,2014.

[3]李亞翠.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迎來大數據時代[J].大學教育,2015,03:181-182.

[4]王磊.網絡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分析與變革[J].中華少年,2015,25:191-192.

[5]趙桂華.淺析我國現行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成因[J].現代企業教育,2008,0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