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管理轉變對策分析

時間:2022-04-27 03:07:14

導語:研究生教育管理轉變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生教育管理轉變對策分析

〔提要〕本文從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的原因談起,提出幾個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一些應對策略和解決辦法,希望能給正在面臨這些問題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研究生;管理模式;二級管理;對策分析

在我國高等院校中,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一級管理模式,由學校研究生學院負責對全校研究生的教學、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進行統一管理。二是二級管理模式,由學校的二級學院、教學部、教學中心、研究所等二級單位作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體執行部門,圍繞本單位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任務,在學校研究生學院的指導下開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從現實情況來看,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從一級向二級轉變過程中許多高校出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只有及時妥善地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不斷縮短過渡期,早日建立完善的二級管理體制,實現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不是少數高校的個別行為,而是高等教育的共同認識,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和明確的政策要求,是不斷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經之路。1.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培養方式日益增加,促使管理模式發生轉變。近幾年,研究生招生計劃逐年增加,研究生培養規模不斷增大。據統計,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64.51萬人,比上年增加2.37萬人,在校研究生191.14萬人,比上年增加6.37萬人。就單個高校而言,研究生的培養規模已經由從前的幾十人、幾百人擴大到現在的近千人,甚至上萬人,培養方式又分為學術型、專業型、工程型等等。原有的研究生學院一級管理模式無論從管理人員數量,還是工作機制體制上都無法滿足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要。大規模、多層次的研究生培養現狀促使各高校必須通過向二級管理模式轉變來增強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力量,分散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責任和壓力,不斷尋求工作機制體制的創新。2.二級管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需要。2013年,教育部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研究生培養單位要在招生選拔制度、人才培養模式、評價監督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不斷深化開放合作、強化政策和條件保障。研究生培養教育的二級管理模式有利于將研究生學院的職能轉變,使其從繁瑣的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校研究生教育培養的頂層設計中去,不斷提高全校研究生培養的整體水平。同時《意見》還指出要重視基層學術組織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按照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設立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這些要求都需要通過二級管理來逐步推進,不斷落實。3.二級管理有利于加強學科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學科建設的水平既是高校研究生培養的基礎,也是高校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的標志。在二級管理模式下,各單位的研究生培養工作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可以根據本單位的發展實際和學科特色進行統籌規劃,不斷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對學科結構、培養方向、招生規模進行及時的優化調整,提高培養質量和學院實力。4.二級管理可以使管理更加精細,責任落實更加到位。在二級管理模式下,有更多的人參與研究生的日常培養教育管理工作,二級單位的主管領導、研究生導師,教輔人員、輔導員等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同屬于一個單位,溝通協調更加順暢,業務流程更加熟悉,工作標準趨于一致,可以各司其職、精細分工。

二、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1.職能定位不準,職責范圍不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的過程中,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造成研究生學院不能及時轉變職能定位,該下放給二級單位的職能權限沒有下放或者下放不完全,仍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具體工作的執行操作上,加強整體規劃、監督考核、統籌協調的意識不足、投入不夠。各二級單位尚未建立起研究生培養教育主體責任意識,依然習慣于依賴研究生學院的工作布置,主動謀劃工作和承擔培養職責的積極性不足。職能定位不準就無法劃清研究生學院與二級單位各自的職責范圍,導致有的事情誰都管,有的事情沒人管的情況經常出現。2.管理層次增加,工作效率降低,質量下降。一級管理模式下,由研究生學院的一個或少數幾個專職人員可以協調完成的工作,在實行二級管理后就需要分散布置給十幾個二級單位執行,再由二級單位上報執行情況進行匯總。在這個分散再集中的過程中,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還要涉及十幾甚至幾十個工作人員,使管理層次增加,效率降低。再加上各二級單位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工作人員的能力素質和工作態度也存在差異,很難使全部二級單位都達到既定的工作標準,導致學校整體工作質量的下降。3.研究生的學生組織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新的困難。二級管理模式下,研究生的學生組織建設受限于年級、專業和學科,對于研究生培養規模較小的二級單位有時只能由幾個人組成一個班級,研究生的學生會組織、黨團組織、班級委員會都難以建立,學生的班級概念模糊、集體觀念淡薄,無法利用學生組織這個平臺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年級、班級人數較少,導致評優評獎指標數都很難分配。

三、應對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充實工作力量。在進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之前,高校應充分調研全校研究生的培養現狀,詳細了解各二級單位進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條件,由主管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校領導統籌協調相關工作,根據實際情況謹慎地作出決策。實行二級管理后,學校必須確保各二級單位具備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證二級單位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隊伍,不斷充實和加強基層研究生工作的基本力量。2.依托行政工作的二級管理體制,主動轉變職能定位,明確職責范圍。研究生二級管理教育模式,要依托和依賴學校行政工作的二級管理體制。沒有行政工作的二級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部分權力就不可能及時徹底地下放給二級單位,而真正的研究生二級管理模式也無法實現。研究生學院在教育管理模式轉變過程中應遵循權責對等的理念創新管理制度體系,只需制定宏觀的指導方針和戰略規劃,具體的實施細則可要求二級單位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自行制定,報研究生學院審核備案即可。及時將“執行”“實施”的職能轉變為“規劃”“協調”和“監督”。3.必須明確導師職責并加以考核。導師是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核心力量,導師不僅傳授理論知識和教授研究方法,更是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者和人格品質的塑造者。高校必須明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的基本態度,二級單位要制定詳細的導師職責并建立與之相關聯的導師考核制度。導師職責履行情況也可以與導師的職稱評聘、業績考核等指標相聯系,以此對導師加以約束,也可充分調動導師積極性,促使導師主動擔負責任。只有導師的職責履行好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才能更順暢。4.創新學生組織建設模式。二級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學生組織建設,應尊重客觀規律和實際情況以便于管理,易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有利于公正客觀地對研究生進行集體和個體評價為原則,掙脫原來標準班型、建制齊備、單獨建設等理念的束縛,嘗試按需設置班委會、與本科學生共建學生會、團支部、黨支部等學生組織建設的新模式。使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與二級單位的學生工作實現真正的融合。

作者:王大治 張曦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