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人員效能研究

時間:2022-08-10 09:56:15

導語:高校教育管理人員效能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管理人員效能研究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要建設一支管理能力強,創新能力突出,具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和使命感的行政管理指揮系統,圍繞“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對解決當前管理隊伍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引入大數據這種新的技術手段也為管理模式創新開拓了新思路。

關鍵詞:高校教育管理;以人為本;管理改革;大數據

隨著高校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教育管理的規模逐年擴大,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沈陽大學在本科生導師制[1]的路上積極探索,清華大學也在積極推行體教結合模式[2],北京理工大學施行“足球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3]等等。而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者”,它是高校教育管理策略推行的基礎,是高校上下關系和內外關系的紐帶。因此,高效而健全的高校教育管理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校教育管理系統現狀

高校教育管理系統中,管理者是制定、實施、執行高校教育管理方略的核心。而目前,管理隊伍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亟待提升、管理氛圍亟待改善、管理手段亟待創新。(1)受困體制束縛,職業發展渺茫。通過四級管理層級可以看出,高校輔導員作為最基層的管理者,需要管理學生具體的學習、活動和生活。隨著學生規模逐年擴大,遇到的具體性事務或情況紛繁復雜,全天待命的狀態讓他們有相當大的工作量。但這部分管理者晉升空間狹窄,上升渠道渺茫,有的輔導員甚至干到四十多歲,導致年輕人大多不愿長期做輔導員,遇到合適的工作機會便“跳槽”,使得基層管理者有著較大的流動性。而二、三層級的中層干部工作任務“雙肩挑”,除了負責日常機關性事務外,兼顧教務工作,還要發論文評職稱,他們無暇顧及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學者曾對高校教育管理人員現狀進行研究,在工作歸屬感、管理制度、工作環境等方面認可度較高,而在職業規劃、工作報酬等方面認可程度一般。[4]這說明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切身問題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管理能力、工作責任感、使命感和專業精神的發揮,阻礙其職業幸福感和歸屬感的獲取。(2)管理專業缺位,能力欠缺發揮。隨著高校逐年擴招,學生和教師激增,高校教育管理的難度也在加大。在目前的管理層級中,基層管理工作量大而管理者的能力有限;有的管理者工作經驗不足、職業技能不強;有的專業知識結構與教育管理密切相關的學科比例偏低,所學專業不對口導致工作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中層管理工作存在上行下效的現象,缺乏自我創新和主動性,欠缺管理的專業知識,對高校教育管理規律研究較少;還有許多資歷老的管理者學歷偏低,管理理念和手段比較落后,認知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此外,高校管理由于機構編制改革的精簡化,使得在校生數量和管理人員比例逐年攀升,缺少職業化建設,在職培訓機會較少等問題也是導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能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3)考核機制不完善,薪資待遇不如意。高校教育管理的主體,絕大部分為基層的中青年群體,這部分管理者工作任務量大、工作時間長、工作內容瑣碎復雜。這部分群體生活經濟壓力較大,顯性待遇(如工資、住房福利)和隱性待遇(如職業發展空間、進修培訓的機會等)相較其他管理層級較低,也不如教師隊伍,這幾乎決定了高校基層教育管理者本身的定位。同時,高校考核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不能公平地通過工作量、工作態度、工作效果、工作滿意度等指標衡量工作成績,工作成就與實際報酬所得反差較大。由此,那些專職從事高校教育管理的基層人員由于職業社會認同感低、職業前景得不到保障,很容易引發精神上的嚴重失落、感情上的高度壓抑、職業上的激情流失,管理工作積極性、職業責任感更是無從談起。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方向

(1)以“人”本思想提升管理者職業幸福感。Hoppock在1935年首先提出“工作滿足”的概念,它是員工在心理和生理上對工作本身和工作氛圍的滿意程度。[5]國內多位學者已分別對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組織氛圍、工作投入、工作回報等影響管理者職業幸福感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陳濤對江蘇省內7所高校開展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狀態及影響因素分析[6]得出的結論表明:改善女性管理人員的工作狀態;打通中青年基層管理者的晉升渠道;正視非正式編制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注重培養管理者的組織認同感,積極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適當調整工作考核機制,公平衡量工作投入,給予相應的薪酬所得;重視管理者的職業發展規劃,對減輕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驅散職業倦怠感,激發主動性、發揮創造力、調動積極性,對提升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2)著手高校教育管理者職業化建設。教學是高校的精神主體,管理是高校的形象主體,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對高校發展的重要性,它是衡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完善程度的重要標志,對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培養優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視、正確認識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實行科學、規范、系統化的管理制度,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嚴格考核,讓管理者真正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強化崗位職責、責任意識和競爭意識;加強管理者的培訓開發工作,豐富管理學術和經驗交流活動,加強管理類學位學術教育,提高系統知識和理論水平,注重以高校管理工作為核心的工作技能培養,進一步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經過管理學、心理學等相關培訓合格后發放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建立高校教育管理準入機制,使高校教育管理職業化、資格化,使管理者的工作能力隨著理論水平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升。(3)拓寬新思路引入新技術助力管理工作。管理也是一種“生產力”,高校意欲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就要充分利用智慧科技,引入大數據這種劃時代的新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其數據海量性、來源多樣化、個性化體現以及開放性、即時性、交互性等優勢,對高校制定精準管理決策,創新管理方式和手段,進一步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為決策者提供長遠發展規劃,預測和評估學校未來變化,助力高校教育管理智慧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管理究其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高校教育管理就是要通過管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對高校辦學模式進行創新,制定符合本校的發展策略,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增強競爭力,達到尊師重道、培養人才的目的。國內外著名高校的管理,不僅擁有一流的師資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流的管理團隊和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這句口號不僅適用于企業,同樣,高校的管理目標也要由規模化向高質量轉變,從而達到“質”的提升。而高校的管理者和受教者是“人”,管理的目標是“育人成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充分調動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積極性,建立一只擁有專業素養,具備責任感和使命感,能適應時代變化和發展的管理隊伍,這樣才能推動高校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福濤.立德樹人視域下的本科生導師制——基于沈陽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探索[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64-166.

[2]顧齊洲,孫國有.我國“體教結合”研究進展和反思[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2):28-31.

[3]于淼.國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發展趨勢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2011(6):67-68.

[4]崔建軍.天津市高校教育管理人員現狀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1(6):91-94.

[5]張興貴,郭陽.工作滿意度研究的特質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8(1):143-153.

[6]陳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狀態及影響因素分析[J].閱江學刊,2013(4):78-84.

作者:張皓 單位:沈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