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裝備現狀及發展路徑

時間:2022-12-04 10:49:31

導語:教育技術裝備現狀及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技術裝備現狀及發展路徑

摘要:針對目前國內學校教育技術裝備現狀,指出了當前裝備對教學質量的貢獻不足,提出了教育技術裝備應注重教學實效的觀點,引入并闡述了“建構化”、“訂制型”新型教育技術裝備模式。

關鍵詞:標準化;建構化;點菜型;訂制型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吹遍各個領域。似乎除了教育這一行業未發生質的變革外,其他的行業領域都發生了革命。縱觀目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從交互式電子白板、智能一體機到平板智慧課堂,從微格教室、物聯網、錄播教室、同步課堂到智能手機終端,都是知識呈現與資源存儲方式的變化,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教學的運用,而非教育教學遇到了瓶頸借助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到目前為止,學校信息化設備的投入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不成正比,與提高高考分值不成正比,所謂的信息化智慧學校的高考成績遠比不上缺失信息化設備的“超級高考工廠”。雖然高考成績不能代表教學效果的全部,但至少能反映學生在接受知識、掌握知識,并將學習到的東西體現到卷子上。教育教學中的各個學科固然有其特點,教育教學必須遵循其規律。如果教學中不具備學習該學科的環境(情境)條件,讓學生死記硬背,那是無效的學習。這無異于是揮霍學生的青春。教育技術裝備就是構建教學環境(情境)的必備因素。

一、目前國內學校教學裝備現狀與實效

目前,按國家教育部或省級裝備標準,必配的各科教學實驗儀器及實驗場館、設備設施已基本配足配齊,逐步或者已經向現代化裝備過渡。第一個重心是班級多媒體設備加網絡資源,即所謂的“班班通”,如智能一體機或交互式電子白板連接一定的資源平臺;第二個重心是特色實驗室裝備,如心理輔導室、音樂教室、藝術教室、創客教室等。發達城市的一些學校和欠發達城市的一些重點學校裝備了一些學科實驗室,如歷史教室、地理教室、數字化探究室等等;第三個重心是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加智能化教學與辦公管理評價平臺的建設,即所謂的“智慧校園”,加上校園監控系統、智能化校園廣播等。筆者走訪了裝備這些現代裝備功能室的學校,發現其使用成效并不盡如人意。班級課堂教學方式將原來的粉筆加黑板換成了智能一體機或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絕大部分教師使用班級多媒體進行教學僅僅用于板書或PPT演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理科儀器室的教學儀器使用率不到30%。理化生常規實驗室基本不用,學科實驗室僅起到讓學生參觀之用。音樂、藝術教室看起來挺熱鬧,但學生學習也僅僅停留在素養層面上的感知。從學校師資及裝備條件來看,還是無法支持深度學習。“智慧校園”在學校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提高了執行力與工作效率,但對學校整體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似乎貢獻不大。

二、期待教育技術裝備從“跟風”到“實效”轉變

各個行業基本上學習“北上廣深”,教育技術裝備也是一樣的。“北上廣深”學校裝備了什么先進的教育教學裝備,其他城市學校逐步跟進。欠發達城市學校組團學習參觀,基本上以發達城市學校的裝備建設為標桿。這種盲目跟風勞民傷財,設備是買回來了,但師資和管理跟不上,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對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如前幾年稍大一些的學校申請了域名建立了門戶網站,有的還建了中心機房,宣傳學校,做得風生水起,其他小學校也紛紛效仿。網站是做了,卻沒有資源,信息長期不更新。即使更新也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消息。大部分學校的網站成了“僵尸網站”。如今,國家規范了宣傳窗口,出現信息安全問責后,很多學校門戶網站紛紛關閉。教育技術裝備應切合學校的師資及教育教學需求實際,應從教師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將教育技術裝備落實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技能的實效上。

三、教育技術裝備應從“標準化”向“建構化”轉變

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教育裝備的投入,著力促進教育均衡,縮短城鄉教育鴻溝。全國中小學校從教學設備配備上基本依照國家標準做到了“標準化”。但國家標準均是2002-2006年頒布的標準,配置較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國家標準上的教學實驗儀器已無法激發學生實驗興趣及進行探究性實驗的欲望。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1]。從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可知,學習者的認知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實現“意義建構”:一是“情境”、“環境”;二是“幫助”、“支架”;三是“學習資源”、“資源”。我們的教育技術裝備應遵循教育教學理論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此,筆者將這樣的教育技術裝備理念叫作“建構化”裝備。教學中各個學科的“情境”或“環境”與“資源”固然有其應有的特點,教育教學必須遵循其應有的規律。如果教學中不具備學習該學科的“情境”、“環境”與“資源”,而讓學生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學習是低效的。如外語教學,中小學校絕大部分課堂教學構建學習外語學科的情境或環境與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低效的(學生之間外語能力相近,相互交流無增量),所以中小學校學生學習外語效率低下。自然科學學科教學更是如此。如果學校無法建構讓學生感知、體驗的自然科學環境,無法喚醒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可能存在對自然科學奧秘進行探究的欲望。

四、教育技術裝備應從“點菜型”向“訂制型”轉變

當前,學校的教育技術裝備模式是這樣的。首先,學校教務或總務部門根據本校現有的裝備情況、師資隊伍與場地,結合要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參照目前市場上現有的教學設備(或者上級部門提供的儀器設備清單目錄)選擇制定校級申報計劃,然后交至上級教育技術裝備部門。教育技術裝備部門對所轄學校的申報計劃進行匯總,組織人員對學校申報計劃進行現場調研,結合財政部門下撥的預算資金對學校申報計劃進行審核。最后形成項目采購計劃和采購文件,然后交予采購機構進行招標采購。從學校的教育技術裝備管理模式上看,學校的需求計劃是根據市面的現有教學設備(或者上級部門提供的儀器設備清單目錄)選定形成的。這種模式我們稱為“點菜型”。這樣裝備到學校的教學儀器設備與學校的實際需求或者能切實解決實際教學需求是有偏差的。教學設備生產廠商的研發人員未必懂得教育教學規律及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也未必熟悉中小學現有的教材。因此,學科教學必備的教學情境(環境)能否建構、相應的學科資源建設是否齊備、實際教學中的重難點能否通過技術突破、教與學是否有效或高效等等這些問題是否達成,都沒有考慮到。所以,“點菜型”教育技術裝備管理模式無法滿足現在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很有必要向“訂制型”轉變。所謂的“訂制型”就是教育技術裝備部門或者學校根據學科學習情境建構特性及教學重難點與教學設備生產廠商量后,由生產廠商量身定做的教育教學設備或整體解決方案。這種裝備模式切合學校學科教學實際,針對性強。學校可對實施的個別班級與其他平行班級進行實效性比較,進行中、短期的課題研究,切實有效、高效地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的則全面普及實施。2018年5月5日-9日,在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中,筆者有幸參觀了北京市第十八中學,聽了幾堂現場課。該校各個學科教學與相關企業合作,研發相應的教學設備,如小學科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VR虛擬現實虛擬桌面、3D全息投影以及英語教學的阿爾法機器人。學校使用這些教學設備進行教學效果明顯。

五、結束語

社會不斷進步,科技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人工技能迅猛發展,不斷融入社會各個行業。技術已沒有壁壘,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教育教學不能停滯不前,教育技術裝備更需要謀求發展,讓教育教學變得更有效、更高效。教育技術裝備的實施方式期待變革。2018年4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人工智能要融入教學。在技術迭代、教育變革的趨勢下,教育技術裝備將百花齊發,定會迎來新一輪的裝備革命。

作者:賴文繼 顧謙 單位:廣西桂林市電教儀器站現代教育技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