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故事法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11:05:00
導語:高中語文故事法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故事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比較零散,本文試圖通過一年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歸納總結出故事法應用的一些目的和方法,從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故事法、原因、目的、方法
故事法,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學中給學生講故事。故事法在兒童教學中非常普遍,近年來也被各教育家引入到英語教學中,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卻很少有人用這種方法,或者雖然用了,但卻沒有對這個方法的實踐進行總結歸納,把實踐化為理論。
故事法是我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最初給學生們講故事,只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沒有把它作為常規的教學方法。但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后,我發現講故事對語文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第二個學期我進行了反思,并作了歸納總結,把實踐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更加有計劃,更加科學地給學生講故事。
一、開講故事的原因
其實發現這個方法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有幫助,是非常偶然的。開學不久,一次上下午的語文課,當時天氣比較悶熱,加上中午午睡,有些學生就感覺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開講了沒幾分鐘,就發現很多學生睡著了。提醒他們后,雖然有幾個勉強掙扎著起來聽講,但課后做練習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語文課,還沒上,我就有些擔心了。正好一個學生到辦公室問我問題,說的是“雞犬升天”這個成語是如何來的。我給他講了以后,覺得講成語故事非常有利于學生學習成語,于是便在上課時把故事又講了一遍。在講的過程中,我注意到,當我說到“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時,很多原來趴在桌上的學生抬起了頭;當我說到“劉安修煉成仙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好奇地看著我,迫切希望我講下去;當我說到“這個成語也比喻一個人做了大官……”時,學生露出滿足的笑容。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發現雖然高中階段的學生對故事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因為我們學校所處位置比較偏僻,學生的閱讀面是非常窄的。而且農村里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會給孩子們講故事。還有就是學生們在初中時,被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所束縛,一到高中,教學有所變化,他們就會非常感興趣。于是,每當上下午的課時,我總會花幾分鐘時間給他們講故事。這不僅可以擴展他們的知識面,而且對學習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一年下來,對故事法教學也進行了反思,對它的得失也進行了總結,我想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對這個方法的應用會更加得心應手。在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學的經驗記錄一二,供大家參考。
二、常講故事的目的
我給學生們講故事的主要目的如下:
1、為提高學習興趣而講。這在前面講原因的時候已經提到,講故事主要起一個“警示”和連接的作用。為了這個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語文課和一段時間的課本教學后講故事。有時候教師自己也會感到上課非常地累,少了一些快樂,多了一些束縛。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課,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說讓學生提起精神來了。這時候,我往往會選擇講一個故事開始一堂課,學生也往往會跟著我的故事而從夢中“驚醒”。
還有的時候,上完一個單元,要講練習了。這些練習是學生做過的,而且我也改過的,但還沒有講過。學生總覺得自己已經會了,或沒必要講了(通過考查證明不是),但我總要讓他們鞏固一下。這時候他們會覺得厭煩,于是故事就上場了。
2、為提高教學效率而講。上課文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課外的文學文化常識是書上找不到的,學生一時也無法自己弄清楚的。這時候我就會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告訴他們。比如我在上《過秦論》《鴻門宴》時,就把秦統一六國和楚漢戰爭的前因后果講了個透徹,再把地理老師春秋戰國和秦統一的地圖借來。上課的時候,學生就能很直觀地了解到那個時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識,消化知識。這兩課的學習,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字詞的掌握上幾乎沒有什么困難。
3、為引導閱讀方向而講。自習課的時候,每個班主任總能收上一兩本課外書,那是學生偷偷看的。學生往往因為看書而遲交或不交作業,有時候上課也看,就影響了課堂效率。對語文老師來說,課外書當然是提倡看的,不過要分時間。但我發現,學生們看的課外書太“雜”、太“濫”,非常有必要進行引導。
開始的時候,我把個別學生叫到辦公室,告訴他們不要看或者盡量少看那些娛樂雜志,多看看經典文學作品。然后我又在課堂上對每位學生說經典作品對人的影響,但效果并不顯著。后來又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上《再別康橋》時,講了徐志摩的愛情故事與他的詩。有一位平時并不怎么愛看書的學生竟然去借了徐志摩的詩集來看,并且每有不懂的地方就主動來問我。
這以后,我就用講故事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地去看優秀的課外讀物。比如我講了楚漢戰爭以后,就有學生借《高祖劉邦》一書來看;我講了魯迅與許廣平的故事以后,學生以往對魯迅厭煩的態度就大為改觀,反而借了魯迅的小說、雜文、日記、家書、傳記和評論來看。
4、為擴充課外知識而講。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所能接觸的東西實在太少了。雖然有網絡,但其作用并不是為了學習,往往是為了玩。除了偶爾印發一些課外文化常識資料給他們閱讀以外,我總會用講故事的方法把課外的常識告訴給他們。比如,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故事,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世說新語》中名人雅士的故事等等。
5、為結合情感教育而講。一直認為,語文教學和其他科目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語文教學要和情感教育相聯系。我在上課的時候,總會結合課文內容,給他們講一些做人處事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名人具有良好品格的故事。
比如,上《勸學》時,給學生講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勸勉他們努力學習;上《學記二則》《師說》時,給學生講程門立雪的故事,告訴他們要尊師重道;上《我的呼吁》《這個世界的音樂》時,給學生講二戰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故事,呼吁他們尊重并愛護每一個生命;上《讀〈伊索寓言〉》時,給學生講錢鐘書和楊絳在時的生活故事,鼓勵他們對待困難要抱有樂觀主義的態度……
此外,常講故事的另一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常講故事也鍛煉了我的口語水平,在上課的時候我盡量把教學語言簡潔化、生動化、科學化。
三、總講故事的人和方法
總講故事的人當然是我自己了。教師講故事,方法可以自己控制。但是我也越來越注重讓學生自己來講故事。對他們的最初要求是能夠復述一個故事。比如《讀〈伊索寓言〉》中有九個寓言故事,我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講述其中的任意一個,并加入他們自己適當的想象。第二步要讓他們選擇講故事的時機,主要是結合課文內容,明白什么時候該講什么故事。第三步是創作故事,也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自己編一個故事。后來主要用于創作小說中。最后就是化故事于無形,不再借助故事的“魔力”,就能夠很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方法有很多,上面說的復述、創作是;選擇內容、時間、場合也是;還有就是要注意講故事的一個度。講故事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但事物總是兩面的,它也有缺陷。有時候講故事的時間太多,就會主次不分;有時候把故事講得過于生動,學生就很容易沉醉其中,反而難以轉移注意力,上課的效率不僅不能提高,反而會降低。
四、還講故事的體會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想我與故事法的緣分會越來越深。故事法,我是不會放棄的。但是第一年的經驗是否適合下一年,這一屆的經驗是否適合下一屆,都要通過實踐證明。原則是適合學生的上,不適合的就下。但我想,正如心理學家所說,學生的心理特點就是容易接受那些生動有趣的東西。所以故事總是要常講不斷的,越講越新的,再講還要有意義的。
以上談的是我用故事法教學的一些個人所得,也許只是自己教學的一個經驗總結,可能對其他老師的教學也沒有什么用處。但就個人而言,幫助還是非常大的,對自己今后的教學工作也總有一些啟示。至于說得不好或不對的地方,只能讓今后的實踐來證明。
- 上一篇:交通行業保障服務工作講話
- 下一篇:稅務局稅收情況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