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語感能力培養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11:14:00
導語:學生語感能力培養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感,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新課程理念,分不同層次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一、從對名篇的誦讀中培養語感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名篇詞句優美,生動形象,加強對這些文章的誦讀,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就是這點。
現代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我在教學李白《行路難》一文時,文中描寫李白在面對仕途坎坷而對前途倍感茫然的重點詞句,先指導學生朗讀,采用分讀、齊讀、輪讀等多種形式,讓他們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引導他們想象宴會時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猶豫彷徨,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體會主人公空懷豪情壯志的惆悵無奈。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悟出語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實思想感情,面對前途的滿腹憤懣,而豁達的人生態度,最終讓他發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言壯語。
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想與想象,進行必要的練筆,鞏固閱讀的成果,如此,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積累,在寫中發展。
二、創設情景,加深對語感的領悟
語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我積極創設語感情景,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使主客一體,讓讀者與作者達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在對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中,我精心準備了課件,搜集了許多關于杜甫、安史之亂的資料,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聽其聲、感其形,在音樂、畫面、解說中聲臨其境,零距離觸摸作者心路歷程,再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使學生由淺入深,從迷茫走到開朗再到頓悟。通過情景的創造,立體化的教學,學生終于深刻理解了杜甫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時刻心懷天下蒼生的崇高情懷。學生的語感也得到了進一步鍛煉。
三、多途徑實踐,升華語感
“語感要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感知”。我還鼓勵學生進行多途徑的語感實踐,語感分析。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他們體驗和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需要引導他們聯系實際,幫助他們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借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與鑒賞。這是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的一種溝通。它需要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要能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在教學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文這樣引導:作者仕途受挫,多次被貶,經歷過“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還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對未來充滿理想,同學們,你們經歷過困難嗎?挫折嗎?不幸嗎?你又是如何做的呢?很多同學結合自己的實際暢談了感受,一位同學因自己的家庭困窘而痛苦,通過學習這首詩后,他表示要通過努力學習,長大后用自己的本事改變現狀;一位同學因自身的殘疾自卑不已,通過學習后,也表示要向張海迪、保爾等楷模學習,身殘志堅,走成才之路。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培養語感的同時,我還幫助同學們掌握語言法則,鞏固知識,強化語感,使語感在理性的指導下,不斷提高、升華,形成敏銳、深刻的語感能力,讓他們能在語文天地里自由翱翔。
- 上一篇:稅務局地方政府信息公開暫行規定
- 下一篇:語文閱讀教學藝術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