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街頭藝術幼兒審美情趣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06 09:00:00

導語:獨家原創:街頭藝術幼兒審美情趣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街頭藝術幼兒審美情趣教育論文

一、前期研究概況

①遠足工作的系統構建首先是選擇恰當的主題和任務,因為主題不同幼兒活動的興趣和內在動機不同,那么幼兒在遠足活動中的心理反映就不同。主題是一個活動的靈魂,它決定了整個活動的性質,通過任務引導幼兒參與進來,對他們的思維進行定向,心理進行激發,才能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是對遠足活動內容、形式、方案設計的策劃,舒適安全第一,人性化教學第二,因材施教第三。通過精心的設施、材料準備,適當的感官刺激,知識點的準確穿插,以求最終達到教學與環境相結合,活動與生活相結合,時間與環節相結合的目標。最后,遠足活動是教育的持續,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吸引兒童參加活動還不足以保證教育的效果,只有從旁邊獲得評價有益的結果才能帶來滿足今后并誘發今后的行動。因此,教師應該在遠足活動結束后對幼兒進行記憶強化,在活動以后的教學中時時幫助幼兒回憶,最終提升幼兒的經驗認識。

街頭藝術激發審美情趣的必要性研究幼兒在幼兒園的審美情趣主要來源于傳統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培養,所接觸的大多是畫紙畫布上的藝術作品,種類大多為油畫、國畫、水彩畫等,作畫的材料多為各類顏料、水彩筆和油畫棒。容易讓幼兒在腦中形成固定思維,認為美術就是這個樣子。而街頭藝術打破了這種思維定性,無論是在創作地點、創作材料還是表現形式上都給幼兒帶來全新的感受,不僅極大豐富了幼兒對藝術形式的感知,更大大拓展了幼兒的藝術想象空間。只有打破了藝術表現形式的單一性,激發審美情趣的多元話,才能使幼兒在藝術創造力上天馬行空。

③街頭藝術激發審美情趣的可行性研究以美感人,以情動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激發審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街頭藝術的活動中,幼兒因為自身的興趣始然,同時又在觀察、觸摸和聯想中獲得了自我享受。街頭一件件表現方式各異的藝術品,老師的循循善誘,幼兒的全身心投入,激發了幼兒在審美中的喜悅感、自由感、質疑感、驚異感等,調動了審美潛力,產生了審美激情。

于是,街頭藝術在激發審美情趣的可行性上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提供的審美素材豐富而且角度各不相同,好比同樣是雕塑,其作者的創作構思和表現手法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幼兒其實也是有各自喜好的,他們總會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藝術作品,主動地激發自己的審美要求。二是街頭藝術的審美中出現的閃光點多。美是通過媒介展示出來的,而這些媒介往往具有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局限性,在戶外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直觀媒介更多一些。因此,在遠足活動中,當幼兒更貼近自然,更貼近生活,那么審美過程中的閃光點也會更多。

二、具體研究過程通過對本園幼兒三個月一系列遠足活動的總結,課題組準備從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細化總結,主要從審美價值的不同角度,幼兒在不同街頭藝術中的不同表現在以及審美情趣培養中的細節把握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審美價值

1、“街頭藝術”和幼兒的成長相結合

(1)靜態“街頭藝術”的欣賞教育如:雕塑、涂鴉墻、廣告牌、櫥窗藝術等等都屬于靜態的“街頭藝術”。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從自然環境中發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賞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學生豐富了他們的美感經驗,才能提升他們的審美評價能力。如何從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讀”懂美術作品中的美感和內涵是欣賞教學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幼兒的感官主要來自于色彩、線條和形狀,而意境則需要老師去啟發,如從馬風馳電掣的奔跑圖畫解讀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從歐陸風情建筑群解讀外國的文化;從斑點狗群去解讀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等等。

(2)涂鴉審美教育涂鴉墻在南匯惠南鎮的街頭時常可見,而幼兒正是一個喜歡涂鴉的最廣泛的群體。4歲左右的孩子在涂鴉的時候往往沒有顧慮,創造性很強,我們把這一時期寓為創作的黃金時代。他們喜歡隨心所欲地去畫,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沒有比例空間的概念,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可以隨意夸張某一部分。涂鴉是一種原始表達愿望的潛意識體現,在涂鴉中幫助孩子們保持主觀的意志和夸張的手法,并借助外景色啟發他們自由思索,大膽想象,最終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孩子間互相交流彼此對涂鴉墻上面圖形的各自看法,主動參與實際的涂鴉繪畫中,對審美教育效果來說會更好。

(3)動態“街頭藝術”的人生觀啟發街頭獻藝、街頭表演、行為藝術等等都屬于動態的街頭藝術。遠足活動的根本意義在于貼近生活,而貼近生活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幼兒大多都是好動的,而讓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進表演中去,不但增強了幼兒的體力和腦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老師適當的表揚,讓孩子們在街頭表演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對于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是非常有幫助的。讓他們認識到世界的美好,對這個世界充滿愛心,不正是審美情趣的最高要求嗎?通過街頭獻藝的活動,孩子們用自己的汗水創造了社會效益,老師幫助孩子們認識到奉獻的意義,樂于幫助他人是種美德等等,讓幼兒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2、街頭審美的人文價值很多的雕塑、建筑、圖畫都是以文化為載體,濃縮人類文明,包含豐富的禮儀形式。它們所體現的對春天的期盼,對自然的親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對家庭的熱愛,對天倫之樂的享受,對先烈的緬懷,對親情的寄托,對友情的珍視,對情緒的宣泄,對人性的回歸,對和諧的追求,它們所具有的倫理道德、文化審美內涵,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具有潛在的人文生命力。遠足的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渾然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街頭審美則是自然與社會、人與倫理秩序相得益彰,藝術與道德的合理結合。這正體現文化即人化,意味著自然的人化,人自身的人化。通過街頭藝術實現人文氛圍的浸染,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傳播,促進幼兒良好人格、氣質、修養等穩定內在品格的形成。

(二)幼兒在街頭藝術活動中的表現

1、群體表現(分為:高、較高、一般、不高)

街頭藝術類型興趣集中度注意力集中度活潑指數相互交流程度

雕塑較高較高高高

店面招牌一般一般不高較高

涂鴉墻高較高較高較高

各式建筑一般不高一般較高

櫥窗藝術較高一般較高較高

根據上圖的數據進行分析,在街頭藝術的活動中,不同種類的街頭藝術其優勢具有很大差異。綜合來看,雕塑和涂鴉墻最能調動起孩子們的興趣,究其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幼兒的愛模仿,二是幼兒的表現欲。雕塑的生動形態往往能讓幼兒在模仿中增強物質的形體認識,同時幼兒的涂鴉欲望仍然很強,如果在街頭藝術中將幼兒引入實際的涂鴉活動中,可以更加廣泛和迅速的調動起幼兒審美情趣。同時,我們還發現,無論是哪種街頭藝術,幼兒之間的互相交流都明顯要比在幼兒園多一些。這就說明,幼兒在街頭藝術活動中產生了溝通欲望,而這一時期正是幼兒語言教育的關鍵時期,《幼兒園教育綱要》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街頭藝術鍛煉了幼兒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語言的能力,也對藝術性語言具有較強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也促進幼兒審美能力提高。

2、個體內在精神表現和意志品質表現(積極的方面)

內在精神表現:①愉快②熱情③求知④個性⑤專注⑥自由⑦放松

意志品質表現:①熱愛生活②互助③理解④獨立⑤堅定

【靜態街頭藝術】內在精神表現意志品質表現

雕塑①③⑤⑥⑦①④

店面招牌①③⑥⑦①

涂鴉墻①④⑤⑥⑦①②③

各式建筑①③⑥⑦①

櫥窗藝術①⑤⑥⑦①

【動態街頭藝術】

街頭獻藝②④⑤①②③⑤

街頭表演②⑤①②③⑤

行為藝術④⑤①④⑤

根據上圖來分析,內在精神方面,靜態街頭藝術活動中,幼兒們內心相對放松,并且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興趣盎然,普遍感到愉快;而動態街頭藝術中,幼兒相對感覺到拘謹,由于過于專注或者緊張,并未表現出太多的愉悅感,但是他們卻在意志品質上獲得了提高,因為通過活動中幼兒之間的交流和互助,幼兒學會了相互理解,并慢慢懂得堅強和獨立。我們也欣喜的發現,無論是靜態街頭藝術還是動態街頭藝術,幼兒都會更加熱愛生活,理解生活。

(三)審美情趣培養中的細節把握

1、動作和語言上的把握街頭藝術的形體模仿是促進情趣教育的重要環節,可以把“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形式引入到去街頭藝術的審美中來。如觀看海螺雕塑的時候,老師此時就拿個道具放在背上,然后彎著背模仿海螺的緩慢移動,然后詢問孩子們:海螺是怎么走路的呀?孩子們爭相模仿的時候,就再進一步提問:海螺為什么要背這樣一個重重的東西呢?讓孩子自己討論,最后再揭示答案:海螺是為了要保護自己。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和形體把孩子們仿佛帶進了海洋世界,讓孩子們不但增長了知識,也形成了更加形象主觀的思維習慣。

2、藝術上的“突然進入”孩子們的注意力往往很難集中,在課堂上如此,在戶外更是如此了。老師應該周密的作好前期安排,就如同話劇表演的舞臺布置一樣,給孩子設置引人入勝的“藝術跳入”環節,通過對孩子的感官產生刺激,迅速吸引他們的眼球和耳朵。例如在瓦罐噴泉的藝術審美上可以實現讓噴泉的管理單位將水關閉,讓孩子們在噴泉旁邊觀看的時候突然讓噴泉展現出來。用一種“突然進入”的視覺或聽覺美感去提升孩子們的審美情趣,老師這個時候只需要當好一般導游的角色就行了,讓孩子們自己多看、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藝術的真諦。

3、消除影響老師要十分注意審美對象的兩面性,一方面審美對象可能促進審美情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因此老師要權衡利弊。因為孩子知識經驗有限,辨別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歡模仿。孩子欣賞藝術作品時,盡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極元素。幼兒的自制力普遍較差,還不完全具備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反應的能力,因此老師要懂得對幼兒的習慣培養,景區內出現的例如亂扔東西、踐踏草坪、折花攀枝等行為,要及時作為反面教材對幼兒進行教育,消除外來影響。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創設環境引導感受

通過一系列活動,我們已經對主題策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發現在街頭藝術活動中創設環境元素能引發幼兒更加直觀地對美產生一種認識和反映,包括場地選擇和劃分,優美作品的選擇,整個氛圍的營造,主要是環境中的背景和音樂。

2、和諧交流激發愛

人與人之間和諧友愛關系時能產生的一種愉快心理體驗,交流的和諧感對人的心理情緒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師對幼兒的關心和愛護外,在街頭藝術活動中,一旦發現幼兒之間相互友好、幫助的行為時,老師應及時地讓幼兒知道,這種表揚可以激發幼兒彼此間的互相理解,為審美情趣的健康形成奠定群體基礎。

3、從評價美到表現美

審美情趣的真正提高,不應僅僅停留在欣賞層面,應該讓幼兒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礎上,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并通過言行表現出來。評價美是幼兒與幼兒間,幼兒與老師間的互動,而表現美是幼兒和自己,幼兒和這個客觀世界的互動,幼兒要健康成長就必須戰勝自己,融入世界。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利用幼兒評價美的基礎,積極為他們創造表現美的平臺,例如舉辦服裝表演、涂鴉大賽等等,激發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原始動力。

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空間上的局限由于客觀條件的局限,目前遠足活動都是學校附近的街頭藝術,很多都是幼兒經常接觸的東西,出現了審美疲勞,審美材料的缺乏也影響了實際效果。

2、于家長的互動較少家庭教育是激發幼兒審美教育的另外一股力量,而往往遠足活動家長由于上班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全身體投入進來,往往由于老師不能面面俱到,內向型幼兒將把疑惑帶回家里,家長缺乏對街頭藝術活動的了解,不能給幼兒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