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閱讀權力論文
時間:2022-07-17 10:14:00
導語:學生閱讀權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標》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積極倡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言文字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需要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慢慢感受、領悟;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讀說為主線,組織各項練習活動。因此,真正的閱讀教學是要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地位,培養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導學生自己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說出自己精辟的意見,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潛能,鍛造學生的人格,又能發展學生獨特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感受能力。筆者就近年來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實施閱讀教學的一些策略。
一、創設情境,為學生搭建自主閱讀的平臺
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教學中應以促進學生自能學習、自主發展為宗旨,以大語文觀為指導,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伙伴,讓學生愉快地學習。
1、答應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學生知識水平和喜好喜好不同,對文本內容的喜好程度也不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將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例如,教學《田園詩情》一文,有的學生喜歡“水之國—河流縱橫交錯的荷蘭”,有的喜歡“花之國—遍地郁金香芳香四溢的荷蘭”,還有的喜歡“牧場之國—成群的駿馬自由馳騁的荷蘭”,學生喜歡哪一種荷蘭,就讓他先學習這一部分內容。學生對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讀得有情有感,說得有根有據,學得有滋有味,收到了理想的閱讀效果。其他課文如《小鎮的早晨》、《黃山奇松》等文的教學,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
2、答應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
在閱讀中,學生讀到動情處,有的喜歡大聲朗讀,有的喜歡靜靜思索,有的喜歡提起畫筆,也有的喜歡帶著自己的感受演一演,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理解和感悟課文。例如教學《三袋麥子》一文,教師問: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贊成誰的?為什么?假如是你,會怎樣做?小朋友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決這個新問題。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有大聲朗讀心得的,有無聲默讀思索的,有三、五人一小組議論紛紛的,有翻資料驗證的,也有向老師詢問答案的。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自主性、多樣性。教師從中相機指導、點撥、評述。
3、答應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
根據課文內容的特征,可打破原有有序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可以自由組合,選擇學習伙伴朗讀、討論、辯論、表演,互相探索,合作交流,共同解決疑問。學習伙伴之間情感上的距離拉近了,更輕易爆發出思想上的火花。
二、改進思想,還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
教師在創設寬松愉快的環境后,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了,就會產生千奇百怪的新問題和答案,此時,我們就應該把學生腦中個性化的見解和感受及時地釋放出來。
1、讓提問更自由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激勵學生學而有疑,疑則有異。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樣幾種現象:有時是新問題還未解決已經下課了;有時是學生對討論的新問題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教師事先沒有想到而無定論的;有時學生的質疑是和本課關系不大,解決起來費時,但確有意義的新問題。當課堂中出現了其中任何一種情況,我們教師不要將新問題擱置,也不要“快刀斬亂麻”下個定論,應采取存疑的方法,把這些新問題記錄下來,給學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導他們課后通過翻閱相關書籍、上網查閱資料、動手實踐等途徑去探究,留到恰當的時機交流解決。這樣就尊重了學生語文實踐中的感受,呵護了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閃現的聰明火花,給予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空,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學習真正成了他們生命的歷程。這樣,學生才能學有動力,學有激情,學有創新,才能感到自己是個新知的發現者、探究者。在教學《老實和信任》時,有學生問:課文中的“我”撞斷小紅車的反光鏡,小紅車的主人也有一定的責任。現在“我”把責任全部歸于自己,是不是太“傻”啦?對于這一新問題的提出,我沒有笑話他,而是大加贊賞:“你問得好,老師和你有同感,由此可見你對本課的內容理解的很透徹?”雖然只是寥寥數語,對學生來說確是莫大的震撼,因為它代表了老師對他的肯定。我深知:那些極有個性化的提問是學生思維擴散的極好契機,教師何不好好利用并加以鼓勵,以促使他們提問的個性更加鮮明,以便更有效地幫助他們理解課文。
2、讓表達更盡興
語文教學要真正體現“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就應該重視學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想要說的話,而且盡量讓他們說得盡興。比如《九色鹿》一文學后,讓學生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析,學生對九色鹿、調達、王妃的看法沒有分歧,對于國王的看法,出現了爭議:
學生甲:國王太可惡了,只為取悅于王妃,就要爛殺無辜。
學生乙:唉,殺九色鹿也非他所愿,只是出于無奈。
學生丙:盡管國王開始做的不對,但最終不是能主持公道,讓正義得到聲張嗎?……
(教師帶頭鼓掌,教室頓時響起一片掌聲,這時話匣子打開了,教師索性由學生去想象,去“創作”。)
三、及時糾誤,為學生指明自主閱讀的方向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說:“在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探索者?!薄凹偃鐚W生親自去探究和發展某種東西,親自去把握具體的事實和現象,那么這種駕馭知識的情感就會更加強烈。”只要學生積極參和就予以鼓勵,不要怕學生失誤,而是要千方百計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上進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才能促使學生的智能和情感和諧發展。
當然,學生雖然能夠極其踴躍地發表個人的見解,但難免也有出錯的時候,學生的理解往往和文本意義大相徑庭,鬧出一些笑話來。必須依靠教師的引導,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自己的引導功能,
還以《三袋麥子》為例,學生對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往往會引起爭論。文本的意義在于告訴我們,生活要像小猴一樣,善于計劃。但部分學生會簡單的理解為:小豬不對、小牛不對、小猴對。出現這種錯誤性的解讀,我們老師首先要寬容,尊重學生的見解,答應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產生錯誤,其次,對學生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態度,對錯誤的解讀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為了課堂的活躍,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錯就是錯,要及時讓學生明白錯在哪里,告訴他們對這些話題不能簡單的用對或不對來評判,
四、課外延伸,給學生開拓自主閱讀的廣闊天地
學習語文要更新觀念,打開思路,應熟悉到課本以外的生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一位教育家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敝x覺哉說:“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系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死書庫。”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課文后,應該賦予文本更多的內容,要讓學生把學得的知識或經驗用于實踐,要在學生的學習中注入新鮮的生活源泉從而“盤活”知識,在實踐中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
例如在教學古詩《游園不值》后,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詩,上課時,請學生把這些詩介紹給大家。這樣不僅鞏固了已學到的內容,而且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教育家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薄侗搪荽骸穼W后,請學生搜集有關我國茶文化的資料,利用語文實踐課進行交流,比比誰搜集的資料多,看看誰介紹得清楚明白。這就巧妙地把課內教學和課外學習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豐富的情境,為學生架起一座閱讀對話的橋梁;要善于細心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熱情鼓勵學生的創造和聰明;要善于給學生一塊寬松、和諧、民主、激勵的土地;要善于不斷地為學生創設新的語境,讓學生多說、多議,說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多種個性,說出絢麗多彩的課堂教學,從而使閱讀真正成為一門飛揚學生個性、靈性的藝術。
- 上一篇: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論文
- 下一篇:糧食局社會治安治理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