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合作學習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1 09:29:00
導語:學生合作學習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多樣化,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學科,學習方式更要多樣化,應按科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就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應克服的不良傾向、動手操作的引導、應遵循的原則等作簡要闡述。
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學科,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陣地,是在小學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全民科學素質工程和素質教育工程的成效。交流和合作是科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所產生的效應遠大于教師的單向傳授。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通過學生交流和合作學習,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貢獻出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單個探究者無法完成的復雜任務。只有協調的合作行為,才能真正達成科學探究的目的。合作的方法和形式有許多,下面談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引領學生合作學習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1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小組合作能增加學生間的情感和語言交流,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使學生為小組成功而歡呼,為小組失敗而捶胸頓足。小組成員在合作、互助的氣氛中面對面地交流,共同探索,解決新問題。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采用以下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摘要:
1.1討論交流式摘要:通過組內同學討論交流的形式解決學習中存在異議的新問題。
1.2實驗探究式摘要:對一些需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教學內容,組織組內同學合作實驗,驗證科學結論。
1.3小組對抗式摘要:此類合作學習是指教學中教師引導組和組之間就一些探究新問題進行比賽。
1.4小組互補式摘要:是指學生對探究實驗過程中生成的新問題,教師引導組和組之間進行互相補充交流的學習形式。
2小組合作學習應克服的不良傾向
在進行合作學習時,一方面應重視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喜好,營造持久活躍的群體參和氛圍,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組長的培訓,讓組長協調好組內同學,讓每一個人都有參和活動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要防止三種不良傾向摘要:
2.1把小組討論變成為個別學生的專利。剛討論時,每個同學都會爭先恐后地發言,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數幾個優秀的學生慢慢地成了小組內的“權威”,一部分的同學成了處境不利的對象,他們也漸漸地也失去了發言的勇氣。于是小組討論就變成為個別優秀生的專利,結果便是個別優秀生說,其他同學聽。“知識由教師灌變成了由小組長灌”。大部分學生獲取得的還是死知識,不是自己探究的活知識。我認為在討論學習時,教師應仔細觀察每個小組的動態,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積極鼓勵處境不利的對象,樹立組內成員互助意識。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讓每位學生都能為探究目標作出自己的努力。
2.2追求表面上的熱鬧。這是目前在合作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教師為了追求課堂上學習氣氛的熱烈,以顯示教學上的寬松、民主,任憑學生的自言自語或大喊大叫,甚至對于學生的借機“放松一下”或“吵鬧一下”,教師也會視而不見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教學走向另一個極端。我認為,討論學習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針對新問題,如何激發學生去思索、去討論、去答辯,如何點撥學生去理解、去升華;討論學習時,教師游走于各組之間,讓學生積極參和到討論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地開展小組活動,避免無效討論。課堂上,針對個性差異,對幾個已經完成討論的小組采用正確引導,展開小組和小組之間的交流,避免討論中學生放松自己。
2.3評價的單一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評價學生往往就那么幾句摘要:“你回答得很好”、“你說得真好”等。有時,針對某一新問題,大概是學生匯報的答案正中教師下懷,教師順水推舟給予肯定,結束了匯報。難道50多位學生八九個小組答案都會一樣,就沒有不同的聲音?我認為在一個小組中,即使是對同一新問題,也可能存在不同見解,教師應該延遲評價,要留一些時間設問“有沒有不同的意見”,讓各小組代表充分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讓全班學生共享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另外,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評價,讓他們在小組內展開互評,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學間如何評價呢?⑴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弄清觀點的來源;⑵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⑶把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意見比一比。教師要參和到學生活動之中,克服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評價時直言不諱,在評價自己和他人時,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和自己的優點,使被評價者陷入尷尬的境地,嚴重挫傷其學習積極性的現象。
3加強合作學習中動手操作的引導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成功的科學探究都是由一個團體合作完成的。個體本領再大,那也是有限的。在科學教學中也應該注重學生團體合作能力的培養。如何把一個團體的力量發揮到最大限度,使每個成員各盡所長,都有動手的機會是我們要關注的地方。
3.1人人有任務。合作學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者地方領導能力。所以小組長應選擇組織能力強、學習態度好的學生,讓他(她)負責組織成員進行動手操作,開展討論探究學習。記錄員筆頭要快,需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包括合作學習的結論、結果,動手操作、組織討論過程中的疑難新問題等,同時還記錄小組成員中不積極參和合作的現象,以便以后改正。匯報員應選擇口頭表達能力較好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向全班或老師進行匯報。
3.2人人要動手。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是要讓人人參和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假如處理不好優生和處境不利的對象的關系,不但達不到目的,相反會加劇兩極分化,優生更優,處境不利的對象更差。為此,我首先鼓勵處境不利的對象積極動手,大膽發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要說出來;其次,在組內布置處境不利的對象優先發言,讓處境不利的對象先說出最輕易想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第三,要求處境不利的對象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意見,聽完再動手操作,細致分析一下過程;第四,教師進行指導時,應更多關注處境不利對象的學習操作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操作困難。
4小組合作學習應遵循的原則
無庸質疑,好的合作學習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但也不乏流于形式,為小組學習而小組學習。紛亂嘈雜,看似熱烈隆重,實則收效甚微。因此,和其他學習方式一樣,小組學習也應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有的放矢,為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能力服務。
4.1適應性原則。小組合作學習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方式,它是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的一種。它的運用應該適文、適時、適人、適量。
4.2合作、探究和競爭的原則。“小組合作學習”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小組成員在同一時間內,針對同一新問題進行。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其他成員的見解和想法,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但由于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對同一新問題的思維水平必然有高有低。假如教師一概而論,同一標準,統一要求,勢必挫傷優生的積極性,而處境不利的對象則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在合作學習共同要求的同時,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求新求異。展開競爭,比一比誰說得更好、更全面,誰的見解更獨特。這樣,才能發揮小組中每位成員的優勢,真正實現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4.3時效性原則。注重實效是每一個有目的活動的基本要素。“實效”和“時效”有所不同。小組學習的時效性是指在提供了充足學習、活動時間的基礎上的實效。課堂教學中,給小組學習提出了明確的目的要求,也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時間,以完成感知、認知、整理、反饋等學習目標。教師不能急于求成,以偏概全,必須在充分調查學生的共性、分析個性后才能下結論,才能確認學習的效果。
4.4鼓勵性原則。教師對于學生匯報的學習成果,必須明確而中肯地給予評價。既要有效鼓舞學生信心,又要形成正確的認知。實際教學活動中,在達到學習時效的同時,往往會出現一些“意外”。教師應作好課堂調控,變“不利”為“有利”,教師要善于正向鼓勵,讓學生敢于問難、樂于解疑,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都能心得成功的愉悅。還要善于存疑探究,對學生提出的新問題一時難以解答,難以判定正誤,教師決不能含糊其辭,應實事求是告訴學生“這個新問題老師一時也說不清楚”,并留下懸念,鼓勵學生帶著新問題尋找答案,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4.5多元性原則。合作學習本身具備開放而有活力的特征,合作的對象除去一般意義上的生生互動外,還應遵循多元化的原則。教師是引導者,但不應該游離于活動之外,也應蹲下來參和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共同質疑、共同解惑、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思索,感悟他們的見解,這樣既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共同討論的喜好,又能有效調控活動的角度、方向和效果。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展現課堂活力,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廣泛用于科學教學活動之中。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韋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沈明忠.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前狀況的幾點思索[J.科學教學,2005,(1).
- 上一篇: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論文
- 下一篇:學生體育運動實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