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論文
時間:2022-09-07 04:18:00
導語:自然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小學自然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實踐證明,抓住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筆者在一些學校聽課時,發現許多老師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綜述如下:
一、創設情境,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在不同的知識和實踐領域內進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學中,要想真正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僅憑老師灌輸一點現成的書本知識是不夠的,而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千方百計創設情境,讓學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寬知識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如在教《熱脹冷縮》這一課時,需要做金屬球穿過鐵環實驗。一位老師在正式實驗前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實驗:在厚木板上釘上兩顆釘子,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恰好是一個墊圈的直徑,墊圈不受熱時剛好能從中通過,而受熱后就不再能通過。這個有趣的實驗強烈地吸引了學生。接著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演示金屬球穿過鐵環的實驗,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在探索中弄明白:固體在受熱或受冷時,也和液體一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這樣,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學得既主動又有趣。實踐證明,創設良好的自然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廣闊性的目的。
二、指導學生自行探求,培養思維的主動性
小學自然教學大綱指出,自然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應用所獲得的知識,認識和理解自然事物。因此,老師要盡可能地啟發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自行進行探求活動。這就要求在自然教學中,老師要為學生準備恰當的感知材料,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主動探求知識,這是培養學生思維主動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構造》一課,除了課前要求學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師還有目的地準備一些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花,讓學生動手解剖,仔細觀察花的構造,直到形成對花的構造的準確認識。
又如在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益蟲和害蟲時,不少老師都讓學生留心觀察圖中的昆蟲,并引導學生根據昆蟲對人類的益處和害處,對昆蟲進行分類。有的老師還常常將一些不同的昆蟲帶進教室,逐一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準確識別益蟲和害蟲。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導學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三、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兒童發展心理學十分強調動手能力與思維發展的關系,并把動手能力視為兒童早期智力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因此,在自然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無論是課前準備,課堂實驗,還是課后作業,都應盡量引導學生提高動手的速度,養成快速操作的習慣,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有位老師在指導學生做“使揚聲器發出聲音”的實驗時是這樣提示的:先把連接揚聲器的一根導線壓在電池負極下,再把連接揚聲器的另一根導線在電池上摩擦,就會聽到聲音了。有的學生動作很快,當聽到聲音時,就高興地叫了起來:“老師,我聽到聲音了!你來聽聽。”有的則由于導線連接不正確,怎么用力摩擦也聽不到聲音。這就激發了學生動手實驗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他們動手能力的提高。
又如有位老師把競賽引進課堂實驗。學生在制作簡易電池時,老師說:“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里,看哪個小組做好的人多,這個小組就是科學實驗先進小組。我將在評比欄中為這個小組的每個同學加上一朵小紅花?!边@種別具一格的比賽,激發了學生的實驗靈感,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 上一篇:我國小學自然課問題論文
- 下一篇:小學自然課堂教學作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