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技能形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6 05:09:00
導語:歌唱技能形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歌唱是一種肌體的運動,科學的發聲是通過肌體的運動建立起來的。歌唱者的正確發聲練習活動,產生于歌唱中肌體運動的正確性和準確性。歌唱者要獲得以氣息為支持的歌唱方法,只有建立呼吸肌肉群的正確運動動作,才能產生呼吸肌肉群運動的正確的外顯形式,即獲得歌唱的視覺和聽覺的內容,進而獲得以氣息為支持的正確的歌唱方法。視覺和聽覺的內容只是正確的肌體運動的現象,而正確的歌唱技能來源于肌體運動過程的動覺監督。
一、建立動覺監督的必要性
動覺監督是指人們在自覺監督自己的歌唱動作的具體的運動表現,是實現預期目的的心理過程,是歌唱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歌唱運動的動覺監督是對在歌唱和發聲中的肌體運動動作的準確性的監控,如:對呼吸運動動作的監控調整,對共鳴腔體的打開運動動作的監督調控等,它體現了——歌唱發聲是肌體運動和心理監控相輔相成的關系。傳統的聲樂教學是口傳心授式的教學,即教師范唱、講解、學生發聲練習。這種教學方法是從歌唱的結果去泛泛的體會歌唱,學習者的學習是片面的,盲目的從歌唱的聽覺中找聲音,從視覺中找體會,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不能形成一種科學的歌唱體系。筆者認為,此種歌唱教學的弊端首先在于倒置了歌唱練習中的因果關系,聽覺和視覺是人類獲得聲音信息的最便利的渠道,但是,通過聽覺和視覺所獲得的只是歌唱動作的外顯形式,即歌唱動作的結果,而沒有獲得正確的歌唱技能與方法。如果在歌唱過程中培養一種動覺監督,判斷所做的歌唱動作的是否正確,進而有意識地矯正動作,學習者就能夠從自身肌體的運動中體會到歌唱技能,獲得正確的歌唱方法,這才是科學的歌唱學習模式,聽覺監督終究要轉變為動覺監督。如果在歌唱運動中建立這種科學的管理體系,并在歌唱過程中發揮其作用,才能使歌唱更完美,更生動,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二、動覺監督的運動機理
1、動覺監督的形成過程。動覺監督所形成的標志是動作鏈的自動化,而不是聽覺反饋的功能,聽覺所反饋的是肌體運動動作的整個過程的結果。歌唱就其實質來說,是一種動覺的藝術。歌唱的動覺一方面表現的是情感和情緒的波動和運動,另一方面則表現在技能與技巧所形成的感覺,即動覺。歌唱與發聲的感覺,是通過一些生理運動所產生的,而這種運動又是非常復雜和精細的。在歌唱與發音時,動覺感受器官在不斷的發出有關歌唱發聲的各種運動動作信息,同時,又不斷接受高位腦神經中樞傳來的運動動作的反饋信息,接受聽覺和觀眾所反饋的藝術效果,使自己的歌唱更加完善,更加理想,從而形成歌唱運動中的動作鏈的自動化效果,即形成歌唱技能的動覺監督。
2、早期介入動覺監督的方法。早期把動覺監督介入歌唱教學中去,它會使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歌唱動覺訓練分別從試動訓練練習和動覺訓練練習入手。試動訓練即是借助外部因素,使歌唱者體會該運動動作的訓練方法,其目的在于使歌唱者體會到該運動動作的肌肉運動的結構,即產生運動感受和感覺度,是歌唱者在歌唱運動中動覺體驗的依據。動覺訓練練習是歌唱試動訓練的加深和延續,是喚起歌唱運動動作感覺記憶的感受過程,它以教師的動作范唱和口頭的指導為刺激,喚起歌唱者在試動訓練練習中所產生的正確的動作的運動感受,其目的在于提高歌唱者運動動作感覺長時記憶的鞏固程度。動覺長時記憶在歌唱中有著重大的作用,如:氣息是歌唱的動力和基礎,這一點是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早已經取得的共識,氣息是學生在歌唱時最難控制的因素之一。首先,讓學習者觸摸教師在歌唱呼吸時的腰腹運動的內收外展的方位感和力度感。其次,使學生憑借著教師的腰腹運動的感覺進行腰腹的試動練習,同時,教師也要用手觸摸學習者的腰腹,并結合口頭指導來刺激學習者的腰腹運動,和學習者一同體會此時的腰腹運動的感覺,從而使學習者充分理解歌唱運動位置的方位感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在呼吸訓練中,學習者只有早期的介入動覺監督學習,才能形成準確的、清晰的、迅速持久的呼吸動作感覺記憶。否則,呼吸動作就不明顯,不積極,導致氣息支持點淺或不穩,就會影響喉嚨的松緊程度,聲音共鳴的好壞,聲音的波動與顫音,聲音的力度控制和高音的獲得和穩定等等。早期在歌唱練習中介入動覺監督的學習,對于歌唱技能的培養和訓練的受益有以下幾點:第一,學習者能較早地掌握正確的呼吸所需的運動動作,避免了學習者自發性地摸索呼吸正確的動作的過程;第二,早期介入正確的呼吸動覺的訓練,能及早形成正確的呼吸動作的動覺記憶,使學習者在學習中避免了許多誤區,使聲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保證了正確聲音有正確呼吸動作依據的一致性。
三、動覺監督對歌唱技能形成的作用
動覺監督是歌唱者自覺監督自己的歌唱運動動作的具體表現,是實現預期目的的心理過程,是歌唱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歌唱運動的動覺監督是對在歌唱和發聲中肌體運動動作的準確性的監控,如:對呼吸運動動作的監控調整,對共鳴腔體的打開運動動作的監督調控等,它體現了——歌唱發聲是肌體運動和心理監控相輔相成的關系。很多聲樂教育家都把聲樂技能概括了兩個字“動作”,我認為頗有道理,在聲樂學習的初期,學習者必須要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動作),應該怎樣做(動作),這也就是聲樂學習的基本方法。歌唱技能的形成是以動作感覺記憶訓練為核心,以動覺為依據,是動覺的長時性動作記憶的體現。獲得動覺長時記憶的標志是:第一,動作認知表象和執行的動作內容與記憶內容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二,動作記憶的準確性與建立正確的聲音的一致性。若具備了上述兩點,就證明其歌唱技能的初步形成,所以說動覺監督是形成歌唱技能與技巧的重要途徑。
總之,早期把動覺監督融入在聲樂練習中,其研究實質在于探討形成歌唱發聲的正確運動的規律性,揭示了歌唱運動是比較復雜的肌體運動動作過程,進而形成良好的歌唱技能。歌唱是以動作訓練為核心,動覺是執行動作的依據,操作歌唱練習的依據是動覺的長時性動作的記憶水平。所以,早期介入動覺監督學習的目的就是提高了動作鏈的長時性記憶水平,此項研究牢固建立在聲學的動力、聲源、共鳴體的基礎之上,既強調了歌唱發聲的生理運動動作,又強調了動覺監控的心理活動,并遵循聲樂教學的實踐積累和理論驗證的雙軌機制,為及早形成科學規范的歌唱技能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2]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4]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心理學》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5]姚青《歌唱心理調控能力的培養》《中國音樂》2000年第2期。
[6]王茹湘《聲樂教學中的心理調控》《中國音樂》1996年第2期。
- 上一篇:哈薩克民族樂器探究論文
- 下一篇:演唱藝術的表現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