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改進地理教育論文
時間:2022-06-04 02:14:00
導語:建構主義改進地理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改進中學地理教育的適宜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中學地理教學改進策略;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知識的建構性、學習者的主動性、學習的互動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地理學科特殊能力要求、地理課程改革方向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師生關系、遵照學生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創設良好學習環境,營造積極學習氛圍、改進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知識搭建平臺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地理學科特殊能力要求,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不謀而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合理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既是我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學科的發展需要.在中學地理教學實踐中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依照具體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深刻領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點,從師生關系、教學目標、教學環境、教學模式等方面改進.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地理教學應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被譽為教育學中的一場革命,它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間的關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建構主義逐漸成為“研究與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為中學素質教育的主要課程,地理教學課程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視角審視,其仍然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本文旨在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探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中學地理教育中的運用途徑.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1知識的建構性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從外界選擇性地知覺新信息,然后進行主動構建并生成意義的過程”知識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只是一種解釋或者假設,會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不斷變遷;學習也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而是學習者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通過新舊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為“理解而學習”是建構性學習的核心目標.
1.2學習者的主動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從外部輸入到人的內心,而是在與外部作用的過程中從人的心靈內部建立起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選擇、積極構建的過程.學習者通過構建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僅僅是記住別人已經研究出來的結論.離開學習者的主動參與,任何學習都是無效的.
1.3學習的互動性
學習是“學習者與外在環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過程”_6,學習者的知識構建過程受到教師的指導、同學的參與、周圍的環境等情境的影響.老師與學生之間以“教學內容”為中介形成“雙向互動”關系,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促進學生積極構建知識.每個學習者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對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過小組活動,與其他學習者進行協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見解,使理解更加豐富全面.
2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改進中學地理教育的適宜性
2.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地理學科特殊能力要求
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認識地理事物空間關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間的對比鑒別和地理成因的推斷能力.地理學科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符合.認識地理事物空間關系需要學生運用地圖等工具獲取有用信息,通過觀察、分析、概括得出相關結論.例如,學生運用地圖確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經緯度、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分析其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如山、河、海洋、礦產資源等自然條件,城市、港15、交通線路等社會經濟條件),結合區域特色總結該區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優劣.地理事物和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有許多卻不能被直觀感受到.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極為復雜,而且不能直接觀察到.運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風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圖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變化特點.比較的過程是一個加深認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是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舊知識構建新知識的過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鋒和暖鋒,氣旋和反氣旋的學習等等.對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學生根據具體情況,對某一現象展開分析.在這過程中,學生要分解出諸多影響因素,應用歸納、類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問的因果聯系,得出正確的判斷.
2.2地理課程改革方向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以完善學生素質、促進學科發展及服務社會為導向的地理課程教學改革如火如荼.新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方面改變了課程內容繁、難、舊的現狀,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實際.在培養目標上,新課程改革更加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新課程改革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強調,對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的重視,對學生積極探索知識良好環境的營造,與建構主義理論中知識的構建性、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學習的互動性等觀點吻合.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中學地理教學改進策略
3.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師生關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構建者,學生從接受者的從屬地位轉變為實施者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從臺上的表演者轉變為幕后的導演,成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形成知識構建內因的促進者.新型師生關系發展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師生關系中,首先要有師生民主平等的觀念.只有教師擁有平等的意識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J.其次,師生之間要互助合作.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探索更為重要,教師的職責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學習“城市空間結構”時,以學生所在城市為例,通過指導學生數據、圖標資料的分析使學生認識當地城市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再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區位進行對比,找到區位差異,通過師生探討、交流得出本地區位優勢,進一步擴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點找到城市分布空間規律,學生對自然環境與城市發展關系的認識是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分析逐步深入的過程.
3.2遵照學生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構建知識的過程中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不同的學生的個體經驗差異很大,知識構建的起點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學目標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只有認真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才能開展有效的“教”與“學”,“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中學地理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基礎目標;“過程與方法”是提高性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最終目標.對學生應達到的基礎目標不能隨意降低難度,而對于提高性目標和最終目標就要遵照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設計.如“氣壓帶和風帶”:氣壓帶的熱力成因與動力成因,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位置與名稱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從易到難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闡釋低、中、高緯環流圈的形成.二是通過制作三圈環流模型并進一步聯想說明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的成因、規律和過程,分析氣壓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三是通過世界氣候分布圖與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結合實例說明氣壓帶、風帶及其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3.3創設良好學習環境,營造積極學習氛圍
學習活動與一定的情境密切聯系.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是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如運用多媒體,采用直觀形象的素材,對地理過程進行動態模擬.適當的信息資源也是創設真實學習環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創設協作學習環境,開展“合作學習”.教師要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都愿意參與交流.同時,要善于引導、組織和鼓勵,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集體責任中感受到貢獻的成就.如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了達到所有學生都參與討論的目的,分組要保障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討論之前教師先提出實例引導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思考;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小組成員要對其他同學提出的看法進行分析評價,最終以小組為單位總結出較為正確全面的認識.
3.4改進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知識搭建平臺
課堂是教育實踐的“終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真切地運用到地理教學的實踐中來,必須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對于較抽象且邏輯性較強的內容,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地理知識,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圍繞教學內容提出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而案例性內容,因其是建立在現實中真實事件的基礎上,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到真實的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教學模式是開放的,隨著教師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教學對象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教學模式的運用要靈活、變通.
4結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依照具體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靈活運用.深刻領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點是合理運用這一理論的基礎,與地理學科內容相結合是改進地理教學方式的前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并不是完美的萬能的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既要大膽創新又要小心謹慎,本著“拿來主義”的精神,避免矯枉過正的錯誤。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學地理教學改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構建的過程.
精品范文
10建構主義的學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