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華文教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16 04:29:00

導語:菲律賓華文教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菲律賓華文教育發展論文

關鍵詞:菲化語言環境教育理念市場需求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政府“菲化”的教育制度、多元化的語言環境、模糊的教育理念,是造成華文教育現狀主要因素。華文教育發展的前景取決于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取決于華文人才的市場需求以及華文教師素質的提高。以事物發展的結果來評價事物發展的過程,并由此推想它的發展前景,是人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如何評價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以及如何展望她的前景,自然也有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在菲律賓,中學畢業以后還不能開口說華語的學生絕對不在少數,父母子女之間,祖孫之間,堅持用華語交際的人越來越少,華人子孫中連一句閩南語也不能講的越來越多,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在菲律賓華人社會,談起華文教育的現狀與前景,莫不憂心忡忡。《易傳1蹇卦》曰:“蹇,難也,險在前也。”①這是我的學員在學習中國文化時用《周易》預測法為菲律賓華文教育前途所卜的卦,雖然不足為憑,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的心中深深的隱憂。的確,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人們面臨著諸如學生厭學,師資匱乏,教材不統一,教學方法不統一,教學效果不佳等等一系列共性的問題。我們必須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摸清它的來龍去脈,才可以有一個冷靜的清醒的認識,最終推動我們為之奮斗的華文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歸納起來,造成華文教育現狀的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教育制度的問題當然是首當其沖的問題。

一九七六年,菲律賓政府對全國各僑校開始正式執行菲化政策,中學學制由過去的六年改為四年,華文課時不能超過兩小時,從而使華文教育失去了時間上的保障;其次是考試制度,上大學不必考華文,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華文的基本動力。事實證明,菲律賓的教育制度對華文教育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極大地限制了華文教育的發展。語言環境的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菲律賓土生土長的年輕一代的華人已經基本失去或正在失去華語環境,也是一個嚴峻的現實。老一代華人的父輩祖輩由于多處于艱難創業階段,出于經濟的原因而不得不親自撫養子女。另一方面也由于業務規模較小而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子女相處,從而不自覺營造了一個大菲語環境中的小華語環境。隨著業務規模的逐漸擴大,華人的經濟實力也逐漸雄厚,多數華人已少有時間與家人子女團聚交流,小孩由于交給菲人保姆撫養而使菲語成為小孩的第一語言。父母為了遷就子女的語言習慣也被迫使用菲語與子女交流,從而進一步強化了菲語的母語地位,給華文教育帶來先天的不足。在以上兩個問題的大背景條件下,華文教育就產生了是第一語言教學還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問題。對以何種語言教學的定位牽涉到培養目標,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這是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這個教育理論到現在也還不能有一個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定位。隨之而來的各行其是給華文教育帶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阻礙。師資問題也是比較嚴峻的。菲律賓的華文教師絕大多數為女性,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

老一輩教師國學功底較好,卻是年齡偏大。近幾年來菲的新僑加入華教隊伍,部分緩解了華文師資的緊缺狀態,卻又多數缺少正規完整的師范教育的熏陶。總體來看,師資隊伍可選擇性少,青黃不接,學識素養都不很理想。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出路何在?前景如何?這是許多人都迫切關心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制度的問題,不是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教育制度還不是最根本的問題。制度只是一種形式,只是一種上層建筑,上層建筑還得受經濟基礎的制約。所以,決定教育成敗的主要因素還是市場。也就是說,市場的需求才是華文教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教育的終極目的還是適應社會的需求,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各種類型的人才。黃端銘先生曾經提出:“要把華裔學生培養成具有中華文化氣質的菲律賓公民。”②這個“中華文化氣質”自然就是基于市場的需求、基于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提出來的,決不是簡單的“中華情結”,或是文化上的“反同化”的問題。那么,決定華文教育發展的市場前景如何呢?筆者認為這又主要取決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取決于地區或世界經濟的走向,也取決于菲律賓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程度和前景。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已經維持了多年的高速發展,最近召開的中共十六大確立了建立小康社會的務實的目標。有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在2020年將達到目前日本的經濟發達水平。可以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前途是一片光明。朱基總理在第五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在十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盟十國涵蓋十七億人口,將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場,勢必帶動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屆時將需要大量的中英文人才。經濟發展帶來的市場需求不是區區一個菲化制度可以限制和阻礙的。隨著世界性的學習華文熱潮的興起,菲律賓華文教育也終將走出低迷的谷底,走上蓬勃發展的康莊大道。語言環境是社會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形成的,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并不是朝夕之間用人力可以改變的。

但是我們也不是完全無所作為的,我們可以“守”,即守住現有華語教學課的陣地,利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盡量營造一個純粹的華語環境,盡量減少英語或是菲語的侵入,盡快丟掉英語或閩南語的“拐杖”,過河要“拆橋”。如果連這塊陣地都不能堅守,在課堂上放任學生使用英語或菲語回答問題,此消彼長,那就真的是很危殆了。一個正確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應該是建立在對客觀實際的充分認識、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菲律賓的語言環境是一個多元化的環境,社會環境以菲語為主導,學校教育則以英語為主導,華語閩南語流行于僑社和部分家庭的交際之中,處于從屬地位。把華文教育等同于母語教育,融語言教學、文學熏陶于一爐的方法顯然是不妥當的,一個連語言交際尚且存在困難的學生,又怎能談得上文學素養的提升?但是,如果把華文教育定位于第二語言教育,完全等同于“教外國人學漢語”的模式,是否就是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方法呢?筆者認為,這種定位也并不是完全合乎客觀實際的。因為漢語在菲律賓的地位,并不就等同于英語之在中國,或是漢語之在韓國日本。漢語在菲律賓雖然處于從屬地位,但由于歷史的積淀,菲華社會相對獨立的交際場合,華語新聞媒體的長期浸染,加上大量來自中國的新僑民的加入,華語還是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一定空間的。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如果簡單執行第二語言的教學模式,大量的聽說讀寫之外,完全忽略教材的文學文化色彩,忽略非理性的語感的培養,忽略藝術感染力,是不是也會造成教學的枯燥乏味,從而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從而最終也難以達到“把華裔學生培養成具有中華文化氣質的菲律賓公民”的目標呢?

在第一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之外,還可不可以有一個既非第一也非第二的語言教學模式呢?師資自然也是一個關鍵問題,但師資也主要是取決于市場。目前菲華社會已經為師資格訓做了許多工作,包括舉辦長期教師進修班,選送有志于從事華教工作的中學畢業生到中國長期培訓,舉辦各種類型的講習會等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些不懈的努力,自然總會有一定的成果,但是這些依然不是一個“治本”方法。解決師資問題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筆者認為,一是要在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引進競爭機制,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寧缺勿濫。二是引進人才,中國大陸已積聚了相當數量的師范教育人才,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剛畢業的青年學生,花費不是太大,為什么不可以到內地引進一批這樣的人才呢?當然引進也還是取決于市場,菲律賓的教育產業收入并不低于中國,只要有決心,培訓和引進相結合,雙管齊下,師資問題不難解決。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能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能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能為天下谷。”③探索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就是要“知”,要深入了解,要準確把握,了解和把握華文教育的優勢和弱勢所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展望華文教育的前景,就是要“守”,守住弱勢的地位,守住自己的陣地,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努力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工作,最終“萬物將自化”,④相信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春天終將到來。

參考文獻:

①《易傳1蹇卦》,選于《四書五經》,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4.----1222頁

②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主編《華文教育》第11卷第11期地2版

③《老子章句解讀》二十八章1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④《老子章句解讀》三十二章1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