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課改教師教學質量論文
時間:2022-07-22 06:53:00
導語:地理新課改教師教學質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應打破傳統單一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評價的弊端,而從地理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與課堂教學過程兩個模塊構建,以促進地理教師成長。對教學設計水平的評價指標應透視對教學設計的四大理論基礎的運用和地理新課程理念的響應;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指標要體現“為學而教”“以學論教”思想。
地理新課改全新定義了課堂教學的教學觀、師生觀,地理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課程理念的刷新,引發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方向變革。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按龠M教師成長就必須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分教師教學的評價和對教師素質的評價兩方面。本文主要從地理教師教學質量方面進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與構建。
一、地理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模塊的新闡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認為,課堂教學過程運行前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準備即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為教學過程制定藍圖,規定教學方向和大致進程,以解決地理教學問題為宗旨,促成教學目標實現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茖W可行的教學設計能夠減少和克服地理教學活動的隨意性、盲目性,增強和提高地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達到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目的。可見,教學設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是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對地理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應分兩個模塊進行:一是教學設計水平的評價,二是教學過程運行的評價,前者是靜態的,但規劃了動態的教學過程,后者是動態的,是對靜態的教學設計的實施。
二、促進地理教師成長的教學質量評價指導思想
1.對教師教學設計水平進行評價,指標滲透課程和教學設計理念對教師教學設計水平進行評價,指標要著眼于地理新課程理念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通過全面細致的指標設計來促進教師對系統理論、學習理論、地理教育教學理論、傳播理論四大設計基礎理論的學習與應用,促進地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專業知識的深入鉆研,完善教學設計要素,提高教學設計水平,掌握課堂教學技巧,達成課堂教學實效。通過奠定科學的教學設計評價指標的導向性地位,確實為有效教學提供前提和保障,促進教師不斷成長。
2.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指標體現“為學而教”“以學論教”地理新課程教學過程評價應打破關注教師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模式,而建立起“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為學而教”“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新機制?!盀閷W而教”即評價指標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考慮學生“學”法的認知特點,在知識傳授上強調為學生重組認知結構,搭建認知橋梁;在知識的理解上,關注學生經歷與體驗,注重創設情境;在知識的應用上,極力為學生提供實踐或練習的機會;在方法上不僅教學生學會,還教學生會學的方法;在情感上,采取多種策略讓學生好學、樂學、勤學。
“以學論教”即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地理教育國際憲章表明:2l世紀要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钴S、責任應通過學生的地理課堂參與度中行為來顯現和培養,生動而富活力的課堂互動景象,正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饋地理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對學生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生成狀態、思維狀態等諸多方面進行評價,通過六大“狀態”全面捕捉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獲得以及相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動態變化與發展。
基于“為學而教”“以學論教”體現“教師的教”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觀,是對傳統教學理念的新突破,是新課程評價改革的著力點。
3.評價指標的陳述應具有診斷性、可操作性傳統的評價指標內涵有著外延無限、“空、范、大”等弊端,增加了指標把握難度。我們認為評價指標體系應是一套可供比照甄別的價值判斷標準,指標設計的科學、合理則能事半功倍,達成評價的目的,起到信息反饋,改進教學的作用,否則評價工作流于形式,使師生產生抵觸、厭倦情緒。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實際是對教師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課堂中的教學策略、方法、師生互動景象及教學課堂氛圍等等內容進行達標衡量的一系列評價標準或評價目標。根據馬杰行為目標陳述法,目標陳述應當可觀察、可測量,能使教師根據目標陳述對學生標作出清晰準確的判斷與評價。同理,對地理教師教學過程評價指標的陳述也應當是具有可測量性的,應當用易診斷、可操作性的語言加以陳述與界定,即指標的陳述可通過對教學活動的實際觀察、測量得出較準確的評價結論,亦即使參評人員一語讀之可診斷,一筆評之可操作,如“提問設計具有啟發性、激思性”。對于部分評價指標還可以“條件+目的”的結構形式作細致化的陳述,加強指標的易診斷性、易操作性(如例1、例2)。
其中“條件”是教師從學出發所采用的教學策略,“目的”則是學生對知識、方法的掌握或行為所發生的變化。
三、促進地理教師成長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教學設計水平模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完整的教學設計要素由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過程等內容組成(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指標在后面單獨構建)。其中背景分析常常是絕大多數地理教師教學設計中易忽視和缺失的部分;教學目標陳述模糊也是地理教師的共性,其陳述技術應體現現1受學設計理論中的“行為目標法”“內外結合法”“表現性目標”三種價值取向的靈活性;教學策略和媒體的運用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并基于地理知識屬性采用相應的策略,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技能的形成,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評價指標設計的重點所在。
2.教學過程模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盀閷W而教”指標體系構建,從知識傳授、理解、應用、方法等方面進行基于地理學科特色的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評價設計(見表2);“以學論教”指標從反映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六大“狀態”進行構建與設計。
在以上兩大模塊的評價指標體系中,教師自評比例應當最高,學生和同行評價次之,因為新課程倡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自評,教師在反思中對自己進行評價,其真實性較大,故自評所占分數比例最高。學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對教師的評價是全程跟蹤的,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特點,評價結果效度強,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的評價方面。同行或專家掌握教學設計理念和懂得教學規律,因此對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教學法把握準確,但由于不是經常深入課堂,對教學過程的實施效果評價則隨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具有偶然性、不穩定性。同行(或專家)與學生正好在評價的側重點上互為補充,因此他們所占比例相當。
四、結語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成長的雙重功能,它不僅僅是由傳統的關注教師行為,轉向關注學生行為,而是應實行“關注教師行為”與“關注學生行為”并重的兩條腿走路,只不過“關注教師行為?應由傳統“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徹底轉到教師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上。這兩大“關注”應從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互動中凸顯和作為教學質量評價著力點,也是突破評價瓶頸,促進地理教師成長的關鍵。
- 上一篇: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建設論文
- 下一篇:油田圖書館知識資源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