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主義體育教學策略論文

時間:2022-07-24 10:45:00

導語:構建主義體育教學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主義體育教學策略論文

[論文摘要]體育教學方法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體育教學的效果和目標的實現,建構主義理論使體育教學策略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強調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進行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體育;教學方法;設計

建構主義理論作為國際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主流思想。已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它在認識論、學生觀、教學觀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建構主義是一種認知取向的綜合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不是一個移人過程。而是一個教師提供學習情境、提出學習問題幫助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建構主義更加關注學習者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通過長期的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建構主義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校理論體系。學校體育教學策略的改變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思想,并將這種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提到了重要位置。建構主義教學理淪指導下的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將圍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全面發展”的中心進行變革。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由來

建構主義(constnactivism)也稱結構主義,是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認為,個體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以發展。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性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認知個體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在皮亞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對建構主義理論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并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做了認真的探索。

二、目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2.1體育教學脫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規律。每位學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和不同世界觀的個體,在接受知識時他們是主體,教師應該按照每個人的實際出發制訂每個學生不同的需要。很多體育教師在傳授運動技能時,單一地照本宣科,首先講解示范新動作.再要求學生分步驟由分解動作到連貫動作進行模仿練習,絲毫不區分學生基礎的好與差,不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運動技能。這樣做,表面看去秩序井然,學生動作整齊劃一,隊形也保持得比較好,其實則是脫離教育規律的單邊式教學方式,是一種“我”教“你”來學的模式,使得雙向交流活動變成單項的傳輸。

2.2教學模式單一,不注重教學情景的設置。很多教師將體育教學看作是獨立的教與學,為教而教,為學而學,沒有將之置于社會背景下進行施教。適宜的教學情景有助于學生對運動技術細節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進行體育運動時表現出的肢體狀態和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是由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形成運動動力定型、運動意義建構而實現的。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群體特征、個人特點、課程進展階段有意識地設置教學情景,同時也要利用好學生創造的臨時情景做好因勢利導工作,使學生更實際地理解體育運動,促進他們的社會化,并且使他們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堅強毅力得到培養。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體育教學方法的應用設計

體育教學方法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中,不僅需要設計教師如何教,而且需要設計學生如何學。只有把教師教的最優化與學生學的最優化融和在一起才能保證整個教學過程最優化。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將成為整個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建構主義理論下的體育教學方法設計是在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

3.1建構性的教學目標分析是教學方法設計的基礎。建構主義的學習是目標的定向。建構主義理論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強調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所以它是把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確定學生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以及這一主題與基本運動知識、健康知識及有關運動練習有何關聯的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從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緊緊圍繞著“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教學設計。從身體一心理一社會適應三維健康觀及體育的特點出發,構成了課程目標一領域目標一水平目標三個遞進的目標體系,這樣一來就能很好地建構學生學習和鍛煉身體的情境,提高學生進行體育課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建構主義教學目標是框架性的,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從而促進人的整體發展和持續性發展。這種思想正是體現了體育教學模式發展和學校體育的價值取向。建構主義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學習的基本權利,允許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體育課程內容,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能使優等生“吃的飽”,讓后進生“吃得了”。在教學過程中強調開放性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之中,在學習過程中選擇真實性的學習內容,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根據自身體驗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人人學習有用的知識”,“不同的人學習不同水平的知識”,“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等嶄新的教學意識和教學策略。在教學中變單一的教師講解、示范為師生共同研究問題及進行身體活動練習,變個體操作為集中交流合作,變單純追求考試得分而不得不為之的身體訓練的苦澀為探索與創新中品嘗成功的喜悅。

3,2建構性的教學內容體系是體育教學方法設計的依據。建構主義把教學內容理解為達成學習目標的~種手段。在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教學內容是具有較大選擇性的要素。這一特點體現在現代體育教學是從現實的、有興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情境中開始學習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將先前生活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注重健身性、科學性、興趣性、實效性、簡易性和地域性的基礎上重新構建體育課程的內容體系。由于教學內容增大了彈性和選擇性,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思想,所以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有利于發揮體育課程健身育人的功能。在教學方法設計上力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創新作為教學的目標,適合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建構性的體育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連,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建構自己的有個體色彩的知識儲備并將所學的運動知識、技術、技能與現時聯系起來,使學生形成一種深層次的理解并形成自己主動參與身體鍛煉的習慣和能力。由此建構起來的學生學習的情境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的發展,有利于學生自身的可持續健康的發展。

3.3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體育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

3.3.1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當前體育教學新價值觀地重要體現,其核心就在于成功地建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地、自主地、創造性地得到發展。學生的自主建構體育知識的意義是建構主義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中心思想。建構主義使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權,允許學生參與自己學習的決定、參與課程的構建、參與教學任務的設計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并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協商、交流、討論和辯論等開放的社會交互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達到使體育教學過程向學生開放的目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創造學生學習的情境,強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學生內部的邏輯構造,強調學生學習過程是個體內部新結構不斷形成的問題。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體育教學應明確地凸現在課堂教學主體——學生的身上。學校體育教學要求學生通過多向的、高水平的思維,通過不同角度、多種渠道去主動獲取、鞏固和深化運動知識,培養運動技能并在參與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要求學生認識到進行運動知識、技術的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和訓練,而是建構自己親身的知識體驗,形成自己的動作技術感覺,這個過程是學生高水平思維的過程,是不可能由其他人來代替的,它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主動地加以建構,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才能獲得。

3.3.1.1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新知識的潛在意義能引起學生情感的變化即向學生學習所提供的實際情景具有生動性、豐富性,這樣能激發高水平的思維,能引發學生對知識建構的興趣,促使學生對知識意義建構的理解。現代體育教學內容的彈性和選擇性為體育教學設計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3.3.1.2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尊重學生的認知體驗。新教法的核心是圍繞學生“最鄰近發展區”進行因人而異的科學學習。從學習的目標來看,建構性的學習和教學旨在使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理解。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對問題的理解不同,知識獲得也有不同水平的表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在建構他們自己對各種問題的觀點和見解,建構自己所堅持的判斷和信念,所以只有對知識真正深刻的理解,才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能力。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突出學習是學生進行一種自我調節的學習。

3.3.1.3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尊重學生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學習的基本權利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體現為保障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嘗試成功、實現創新、質疑問難、發現探究、情感體驗及學會選擇和嘗試失敗的權利。學生只有充分使用這些權利才能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建構體育知識的意義。

3.3.2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教師通過創設外部學習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由于教學活動是有特定方向和目標的,教師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具有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在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的價值引導是建構主義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師主導地位的核心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個人體驗,提供真實世界的復雜的真實問題,通過學生身體力行的體育學習活動,促進學生體能的增強、技能的掌握和行為態度的改善,并利用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新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通過持續的概括、分析、推論、假設、檢驗等思維活動來建構起與體育教學相關的知識。

3.3.2.1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體現教師是教學情景的創造者。“體育即生活”,體育是人類生活的經驗和習慣。體育教學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教師在體育教學方法中要創造真實的、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教學情境,利用生動直觀的方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相關的知識、經驗和表象,通過同化和順應過程達到對體育知識的建構。

3.3.2.2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如情境創設、協作學習、會話交流和意義建構)都離不開教師的認真組織和精心指導。忽視了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將會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討論交流將成為不著邊際的漫談。

3.3.2.3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體現教師是教學資源的發掘者。現代體育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也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教師不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者和實踐者,也是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在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教師有義務、有責任、有能力結合學生和學校的特點發掘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為教學服務。

3.3.2.4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幫助者和高級合作者。教師在學生進行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中向學生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導,設計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來配合和促進學生問題得到解決,幫助學生形成分析問題的思路,啟發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評價和反思,使學生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4結論與建議

4.1重視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并進行知識意義的建構,這樣建構的意義才是真正有意義且是符合教學要求的。

4.2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用各種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同時決不能忽視教師的責任和指導作用。

4.3體育教學內容的彈性和選擇性特點使教師在體育教學方法設計過程中有了發揮的空間和余地,教師要科學地靈活地利用這一特點,創造性地進行體育教學方法設計。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體育教學方法設計的難度勢必會增加,會對課堂管理和時間安排等帶來諸多麻煩和不便,教師要靈活根據學校、學生的特點科學地組織教學。

4.4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賦予學生學習的權利。使學生參與教學方法設計并給予一定的責任。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多種選擇,但是這些選擇必須包含于一定的參數內。學生可以是商討主體,但必須遵從課程要求,學生可以自己設計任務,但這些任務要適應課程的能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