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教學工作論文

時間:2022-07-24 06:45:00

導語:神經病學教學工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神經病學教學工作論文

[摘要]神經病學教學工作一直是醫學教學的難點學科之一,在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利用心理學知識進行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論課堂教學還是臨床實踐,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專業技能,實現教學相長為目的。我們已經將這種經驗應用于本校學生臨床教學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為一名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常常驚嘆我們的大腦竟然具備如此發達的功能:當大腦某一部分受到損傷,我們就會活動不能,感覺異常,無法言語,還可能情感反應失常,甚至影響食欲,心率,呼吸這些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功能。誠然人類已經獲知了許多關于大腦的解剖和生理知識,但神經系統的復雜性遠非我們目前所知可以揭示。因此,相比其他醫學專科而言,神經病學教學顯得難度更大,往往被同學們形容為“天方夜譚”,讓很多同學望而生畏。如何讓神經內科課堂教學易于領會?實踐教學易于施行?我們發現,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常常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課程設計遵循與感知相關的心理學規律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客觀事物各種感覺的結合,即整體屬性在人腦的反映。知覺來源于感覺,但不同與感覺,它比感覺更為持久,也更具有理解性和整體性,是掌握知識方能達到的認識層面。知覺還受個人知識經驗的影響。人類認識每一個事物的過程都是從感覺到知覺,從事物的個別屬性逐漸升華到整體屬性的過程。《神經病學》課程設計也應遵循從感覺到知覺,從個別到整體的認識規律,并結合學生既往的知識經驗。

比如說,《神經病學》教學的核心問題在于定位定性診斷,而這正是缺乏臨床實踐和神經解剖知識的學生最難以掌握的內容。比如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腦分為功能各異的大腦、小腦、腦干;脊髓不同節段損害出現不同的癥狀體征,同一節段癥狀又因為前角、后角、后索、側索等位置不同癥狀各異。神經系統疾病定位上講顯得內容復雜包羅萬象,如果試圖一下子讓學生掌握所有的定位診斷勢必難度太大。因此,課程設計上應該遵循認識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整體,不能急于求成,灌輸式教學。按照我們的經驗,定位診斷在每個章節開始時分別講述,這種效果明顯比從中樞神經系統講到周圍神經系統的單獨定位診斷授課更為易于領會。比如在大腦疾病章節中按照額葉,顳葉,基底神經核,腦白質等部位講授大腦的定位診斷,脊髓疾病章節也按照橫向定位和縱向定位講授脊髓定位診斷,周圍神經系統疾病中再講述周圍神經及肌肉的定位診斷。當學生們對大腦,脊髓,周圍神經等各個部位的定位診斷有了一定感性認識后,總體課程最后再總結神經系統定位診斷的規律,這樣學生的認識更為深刻,也就自然地上升到能夠更為持久記憶、更為深刻理解的知覺水平。另外,根據感知覺的認識規律,講課時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發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增強各種感覺傳入,比如插入音樂,圖片,注意音調的抑揚頓挫,注意色彩的搭配,還可以利用一些教學模型復習學生的神經解剖學知識,這些相關知識經驗也增強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理解性。但是,需注意的是避免過多重復刺激造成條件反射的抑制,引起感覺性下降。課堂上也需有意識增加一些提問,檢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無由于不正確的知覺引起錯覺產生。

二.課堂講授把握與記憶相關的心理學規律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記憶是人類智慧的根源,是所有學習過程的奠基石。記憶過程分為識記,保持,回憶,再認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個環節記憶都不可能實現。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遺忘規律,即遺忘進程是先快后慢的,為了取得良好記憶效果,要及時復習。人類有三個記憶系統:瞬時記憶系統主要以感覺后像儲存,具有鮮明的形象性,一般維持在1秒內;短時記憶系統容量有限,主要以聽覺編碼和形象編碼儲存,一般維持在1分鐘內;經過復述后,短時記憶可轉入長時記憶系統,一般維持在1分鐘以上,以語義編碼和形象編碼兩種,具有較好的理解性。

醫學課程具有記憶量大的特點,課堂記憶效果往往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神經病學》課程也是如此,短短一個學時有大量的新知識要求學生快速記憶,我們經驗發現課堂講授中如能遵循與記憶相關的心理學規律,將能更好地提高授課效果,也降低了學生考試復習的難度。比如,課堂講課中注意三個記憶系統的規律,從瞬時到短時,從短時到長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新的知識盡量初次講授時增加圖像,影片等強化形象性,以形成較好的瞬時記憶,然后可以通過圖表,語言等以形象編碼和聽覺編碼的形式提及,幫助形成更好的短時記憶,每堂課最后采用簡要復述的形式,幫助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比如,講授橫貫性脊髓病時,先給學生看一張桑蘭或者張海迪的圖片啟動瞬時記憶,然后講授脊髓損害后的運動癥狀,感覺癥狀,植物神經癥狀等,主要內容講完后用表格形式列表總結,幫助形成短時記憶,最后結束前再復述一次所學內容幫助進入長時記憶。另外,根據遺忘規律,在每節課前可以簡要復習下前面內容,這樣就可更好地記憶所學內容。但是,由于記憶中還存在明顯的系列位置效應,系列兩頭比系列中間的材料記憶效果好,又可稱為首位效應和近位效應。因此每堂課的設計也不應內容太多,如果實在無法避免盡量分小節分段授課,形成多個首位效應和近位效應,這樣學生課堂利用率會大大提高。

三.教學互動注意與溝通相關的心理學規律

溝通指信息的傳遞和交流過程。溝通過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饋、障礙與背景等七個要素組成。在溝通使用的各種符號系統中,最重要的是語詞,可以是聲音信號也可以是形象符號(文字)。面對面溝通除了語詞本身的信息外,還有溝通者心理狀態的信息,可以使溝通雙方產生情緒上的互相感染。溝通中反饋和背景也非常重要。反饋是溝通得以順利進行達到最終目的的重要前提,溝通時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

教學互動是提高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手段。《神經病學》課堂上最常使用的教學互動手段有提問、點名回答、自由回答、自問自答、朗讀英文術語、說出幻燈片上圖片中的標記物、大家想一想……大家說說看……等;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教材的互動、學生與教材的互動等等。總結近年來教學工作,為了讓學生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效率,在教學互動涉及的環節從心理學角度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提高信息源的趣味性。設計的教學互動方法應新穎有趣,使得學生好學樂學。(2)創設良好的溝通背景,根據學生特點可以適當使用詼諧語言調節課堂氣氛,保證互動背景和諧。(3)充足的信息必不可少。應提供與學生互動內容有關的所有材料,使學生可以易于領會互動內容。(4)及時反饋,比如在課堂互動中隨時提了解大家的理解程度,尤其對于某些神經系統難點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掌握程度,否則容易引起厭學情緒。(5)如果互動中出現障礙,比如提問后無人回答,或者學生沒有按照要求進行互動,要分析原因,是否與教師本身相關,或是與所授內容相關,或者與教學互動方式有關。及時調整,更好地完成教學互動環節。

四.診療思路側重與思維相關的心理學規律

神經內科臨床診療思路用順藤摸瓜來形容一點不差,醫生常常在蛛絲馬跡中尋找證據。相比其他醫學學科而言,神經內科教學更側重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了解與思維相關的心理學知識至關重要。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內在聯系的認識,最主要的特征是間接性和概括性。思維過程的基本形式有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四種。

在神經內科臨床診療思路的培養過程中,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常常交互使用,缺一不可。有些疾病初期的病例的體征不夠完全,到底損害部位是哪里常常顯得撲朔迷離。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妄下結論,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動態觀察總結。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受遷移和定勢的影響,前者是指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解決新問題的影響,后者是指事先的心理準備對思維活動的影響。比如,學習了脊髓炎的診療后,再學習腦炎的診療思路可能相對容易;教學中首先講周圍神經的組成,然后再學習髓鞘和軸突損害的相關周圍神經病,這樣學生更容易領會貫通。另外在培養神經內科診療思路的過程中,要注意解決問題的策略。通用的問題解決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啟發式策略,前者是把所有解決方法都一一嘗試,這種方法能保證問題的解決,但在臨床思路中不可取,容易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后者是運用已有經驗,把總目標分解成子目標,然后逐個實現問題解決,這種方法在臨床思路中較為常見,不論是診斷還是治療常常用排查法逐個解決問題,比如先除外顱內病變后再除外顱外病變,除外脊髓病變后再除外周圍神經損害等。總之,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思維活動的這些規律和方式,盡可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神經內科臨床思路。

五.臨床實踐圍繞與動機相關的心理學規律

動機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并維持這種活動的內在心理動力和內部動力。動機與效果之間一般說來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動機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不良的動機會產生消極的效果。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叫內在動機,在外部環境影響下產生的動機叫外在動機。由于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努力學習的動機是內在動機;為了獲得獎勵而學習的動機是外在動機。兩種動機是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的,在推動個體的行為活動中都發揮作用。但是,外在動機只有在不損害內在動機的情況下,才是積極的。如果外在動機的作用大于內在動機的作用,個體行為活動的積極主動性就會大大降低。

對于醫學生而言,臨床實見習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理論聯系實際,走上工作崗位前的重要技能培訓。神經內科臨床工作病種多,涉及面廣,學生必須有積極參與的意識和行為才能較好掌握神經病學臨床實踐。近幾年來,由于醫學生就業的難度增大,考研升溫,許多學生為了考驗而舍棄難得的臨床實習機會。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成為臨床實踐能否搞好的關鍵所在。根據我們的經驗,提高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將較好地保障臨床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比如,提高學生對神經病學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臨床實踐中多增加一些觀摩,比如舞蹈病,錐體外系疾病,癲癇等癥狀體征的觀摩活動,還可以把實踐教學安排多樣化,神經系統查體和腰穿這些實際操作與病史采集相結合,門診與病房相結合以提高學習興趣,達到提高學生內在動機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小范圍的集體會診,用集體的氣氛來感染個人,提問還可以附帶一些獎勵措施,結合考研內容進行教學等,這樣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外在動機。但是,必須注意因材施教,不能強迫教學,盡量讓實踐教學在嚴謹和輕松的原則下順利進行。

總之,心理學知識貫穿于我們教學的始終,掌握心理學的一些知識并結合學科特點及學生特點,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利用心理學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員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相長,值得推廣發揚。

[參考文獻]

[1]陳洪霞.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學教學的啟示.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4):111-113,

[2]王佳偉,李丹.神經內科教學工作的實踐與思考.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2):186-187.

[3]陳家麟.基礎心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常琳,呂友梅,徐莉君.神經內科臨床實習教學經驗淺談.考試周刊,2009,15:205-206.

[5]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