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難就業策略策略論文

時間:2022-07-25 05:16:00

導語:畢業生難就業策略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畢業生難就業策略策略論文

論文摘要: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成因于:政府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不足、家庭和個人的思想準備相對不足、高校應對就業市場變化的自主權相對不足。解決就業難的問題,需要時人的擇業觀念的形成過程進行適時而科學的引導,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積極探索就業工作新機制。

論文關鍵詞:畢業生;就業;原因;對策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個復雜問題,交織在其中的有兩條線:從上到下是縱線,包括政府、社會、家庭與畢業生個人三方;從進到出是橫線,包括選型、培養和營銷三個環節。從宏觀上分析“就業難”的成因,目的是提出解決“就業難”的對策。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成因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由于社會各方面對高等教育大發展準備不足造成的,具體體現在“三個相對不足”:

(一)政府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不足。國家在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之初,高等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一直定位在穩步和適度發展上,盡管社會上要求增加招生的呼聲很高,但基調還是“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優化結構,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據此,“九五”時期的頭三年,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分別為96萬、100萬和108萬人,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年遞增速度均為5.5%。1998年l2月24日印發的《面向2l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貫徹《高等教育法》,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根據各地的需求和經費投入及師資條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機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總數將達到660萬人。招生計劃的增量將主要用于地方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規模應有較大的增長。高等教育入學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徑),提高到2000年的ll%左右。1999年6月l3日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第二項第9條明確提出,“通過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國同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要從現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1999年6月以后,由于國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果斷作出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決策,高等教育由“穩步發展”轉為“加快發展”,揭開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跨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序幕。1999年當年擴招48萬人,相當于當年一下子興辦了48所萬人大學,其后的兩年連續擴大招生,高校在校生比1998年翻了一翻。1999年6月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目,在2002年就實現了。整個大眾化的發展進程縮短了8年。大幅度“擴招”對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緩解就業壓力,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保證社會穩定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由此也引發了教育、教學和管理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一系列問題最終又都在隨后的畢業生就業問題上體現了出來。當然,這并不是說,“畢業生就業難,都是擴招惹的禍”。大學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也并不是“擴招”以后才出現的。“擴招”前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據統計,1998年高校畢業生的待分率就高達30%。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實質上是“擇業難”的問題。急劇的“擴招”使得社會提供給大學生選擇的與其價值身份相適應的就業崗位不足。

(二)家庭和個人的思想準備相對不足。在“精英教育”時代,高校畢業生短缺,社會精英崗位充足。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在社會精英崗位上的就業。“擴招”后,社會精英崗位與高校畢業生數量相比明顯不充足。就高校畢業生整體的就業情況而言,是進入了一個“大眾化就業”的時代,一部分高校畢業生通過競爭,進入社會的精英崗位。同時,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從事與大眾化教育相適應的工作,這是正常現象。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家庭和學生還不愿意接受這種現實,或者講,家庭和個人的思想準備還有一個過程。

20世紀5O年代,如果一個高中生回農村,那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因為那時候高中生是稀缺資源。大學生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的國家,大學畢業生干的也往往是很基層的工作。同樣地,在今后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后,可能連碩士生、博士生也要干一般性的工作。大學畢業生也要淡化“特殊性”,消除不恰當的“優越感”,降低過高的就業“期望值”…。

然而,要家長和畢業生降低就業期望,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現在的學‘生,競爭考學,交費上學,刻苦求學,目的就是畢業后能找到一個體面的工作,以攀爬社會精英層次的臺階。這種觀念和期望,是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就灌輸給他的,也是他學習的動力和目標。因此,真到了畢業的時候,突然要求他們把精英化的就業目標降低到大眾化水平,他們是不愿意接受的。所以,家長和畢業生在目前階段仍然是會竭盡全力去實現就業的高期望,而不愿考慮崗位的相對稀缺和所追求的崗位是否與自身素質相適應等。而宏觀上,如果這種期望成為普遍,就業難的問題就必然存在。

(三)高校應對就業市場變化的自主權相對不足。我們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大環境下進行的,精英教育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通過行政的手段來實施的。但大眾化教育一開始就生長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用精英化教育的眼光、辦法看待和發展大眾化教育,用計劃經濟的思維來解決市場經濟的問題顯然是不合適的。但現實中,有時也很無奈地不得不這樣做。譬如講,現在的畢業生就業完全走向了市場,國家也提倡就業工作要堅持市場化的導向。但高校是無法真正和徹底的做到。招生、經費、學費、師資、職稱等等,都是行政上報批,沒有完全按市場化運作。高校里,除了就業,其它的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按照計劃的行政的方式來運作,這種的情況在一般院校里非常突出。還有,如各個高校的定位不同,特色不同,畢業生就業的層次不同,那么,高校的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模式的選擇就應該按市場的要求而有所不同。但現實中高校是沒有辦法來靈活應變的。這個問題,各高校不是沒發現,而是很難變。因為全國高校教學評估的標準是一樣的,你不按評估指標辦,你就不合格,就要被亮牌。按市場規律,高校教學應該是有差別的,教學評估應該是分類進行的不能搞一刀切。

總之,由于高校應對就業市場變化的自主權不足,從就業的三大環節分析,就業營銷基本堅持了市場導向,而在選型和培養上卻仍然主要堅持行政導向,很難及時而靈活地應對就業市場的變化,造成了很多無效供給,產生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應該在義務教育結束后適時進行,而不應僅僅停留在就業前夕。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加強畢業生的擇業觀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是解決“就業難”重要舉措。各高校積極開設就業指導課,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進行職業生涯設計,這對促進畢業生就業有積極影響,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人的擇業觀念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具體的擇業觀念是一個結果。在就業前夕,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基本定型,此時對其進行擇業觀念指導,只是對結果的一種糾偏,屬“強迫式療法”,難度很大,療效不佳。要從根本上解決人的擇業觀念問題,必須進行過程控制,采取“漸進式療法”。擇業觀念的形成過程可分為朦朧期、發展期、成熟期和踐修期四個階段。筆者認為,朦朧期應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發展期應主要集中在中學階段,成熟期應主要集中在大學階段,踐修期應主要集中在踏人職場以后。因此,如果把就業指導僅僅集中在就業前夕或者是大學階段,顯然是不能從根本生解決人的擇業觀念問題。要引導畢業生樹立“符合國家需求的、與自己職業能力相匹配的、有利于發揮自身潛能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擇業觀念,必須從擇業觀念形成的整個過程進行適時而科學的引導。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應做到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二)強化教育主管部門在就業導向問題上的宏觀調控職能,把就業的市場化導向從上到下真正樹立起來。現在的就業與招生脫鉤的現象事實上是很嚴重的。一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想做大本地教育事業,提高毛入學率,從主觀上希望各高校上專業,多招生;二是多數高校都希望抓住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機遇,加快發展,做大做強,而把就業的問題推遲考慮。上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促成招生與就業嚴重脫鉤。實際上,高校很多“就業難”的專業大都在1999年以后新增專業當中。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一是要準確、科學地統計與公布當地各高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用于引導招生與就業工作;二是對新報批專業,要經過就業部門綜合論證后,研究審批,不能僅僅依靠各高校自己的論證。就業狀理想的要限最慎重審批;三是對就業率低的專業,應直接削減招生計劃,在全省范圍內保持供需基本平衡;四是要科學地評估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經評估不達標的要限制招生,樹立質量為本的導向;五是對于就業狀況較好的專業,應嚴格控制一哄而上;六是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擴大高校的自主辦學權,特別是辦學模式的選擇,學生轉專業的審批等等。

(三)建立畢業生就業工作新機制,把高校從繁重的畢業生就業任務中解脫出來,以使其專心致力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高校畢業生及時而充分的就業,決不能僅僅或主要依靠高校。而目前的形勢是,在“就業率”的統一指揮下,高校不得不樹立“就業的導向意識”,并且陷入了繁重的就業任務之中,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四年的本科教育,實際上最后一年是沒有質量保證的。在學生能否正常畢業這一問題尚模糊待定的情況下,高校又要提前負責他們的就業工作,并要保證較高的一次性就業率,這其中就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問題已經暴露出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體制上加以梳理。高校首先要保證的是培養質量,是符合質量要求的“畢業率”,然后是教育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掌握一定的就業技巧。學生正常畢業,取得畢業證書后,由人才交流部門和勞動就業部門代表政府負責就業。政府在市場調配下,登記、統計、公布高校的畢業生失業率,并直接與高校招生、專業設置、經費核撥等掛鉤,以此促進高校提高有效供給,提高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逐步建立起“高校招生與培養一人才與勞動就業部門推薦與監控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雙向選擇一政府宏觀調控一高校招生與培養”這樣一種閉合循環的良性牽制的長效多贏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