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政策激勵作用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26 03:56:00
導語:教師教育政策激勵作用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最符合人的本質。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教師教
育政策保障教師直接受益和主動發展。在非直接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教師教育政策之下,教師處于間接受益和被動發展地位。確定直接受益主體、分析主體受益的相關因素、保障直接受益主體利益度的獲得,能夠制定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而教師的素質和職業表現與教師所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教師的培養和發展在教師教育政策的指導下進行。“教育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時期為實現一定教育目的而制定的關于教育事物的行動準則。”[I]教師教育在教師教育政策的行動準則指導下,實現政府的教育目的。教師個人的行為有何特點,教師教育政策將對教師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制定能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也相應成為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從人的行為假設出發。對就二戰后中日兩國教師教育政策情況展開研究,并分析其政策對教師所產生的不同影響,以求得出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然之路。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
社會科學所有理論都直接或間接包含對人們行為的假定。但是在社會科學中。經濟學對人的假定是最深刻的,因為經濟學關于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是人最真實的一面。在給定的條件下人們總是追求更多的效用。追求效用最大化幾乎是一切經濟理論的共同前提。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表現為資本家為了最大限度的利潤而不惜鋌而走險,工人在工資問題上則與資本家進行階級斗爭。在古典經濟學中。表現為斯密的“經濟人”范疇。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構成了一切理論分析與其結論的基本前提和論證基礎。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中。沒有投資者的最大化行為,便不能說明投資波動、需求決定和經濟循環等關鍵的問題。用新古典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經濟制度的新制度經濟學,更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作為其基本假設。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模型中,誘致性制度變遷是因為人們為了追逐在現有制度中無法獲得的潛在利潤而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特點可概括為以下三點:1)盈利性;2)自發性;3)漸進性。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充分說明,人們總是會被盈利或者說更大的利益激勵,自發自覺地去追逐更大的利益。利益極大地激勵了個體。
二、二戰后中國與日本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
表1和表2所列出的分別是中日兩國在二戰后所制定的、對教師教育的發展具有較為明顯影響力的政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說明兩個國家在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上的政策主線。
通過對這一系列政策的內容比較不難發現。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的政策主線是:以體制為重心,關注辦學方向、學制建設、教學計劃以及領導管理等問題:日本的教師教育政策主線是:以教師為重心.關注教師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教師素質培養以及教師專業化等問題。
以政策制定主線為焦點對兩個國家的教師教
育政策展開比較,可以看出中國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主線背后的理念是:通過體制的不斷完善,不斷促進教師教育的發展。在這樣一種理念背景下,教師教育體制作為一種執行制度,帶有控制教師發展的目的性。教師在自身的發展中處于受控制客體地位。在教師教育的發展中處于間接受益地位,這種教師教育政策可以總結出兩個特點:1)間接式受益;2)被動性發展。而日本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主線背后的理念是:教師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理當成為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和出發點。教師在教師教育的發展中處于直接受益的地位。這種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可以總結出兩個特點:1)直接式受益;2)主動性發展。
三、追求利益最大化與兩種教師教育政策類型對教師發展的影響
追求利益最大化與這兩種教師教育政策類型對教師發展的影響有什么關系?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最本質的一面。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師教育政策最終的目的無疑是要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發揮教師最大潛能。按照上一部分所做的分析,以直接相關主體為重心點,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制定政策促進直接相關主體的發展符合人的行為本質。在符合人本質需求的條件背景下。教師個體受到最有效的激勵,教師不斷自發自覺地逐步提高和發展自己。這種教師教育政策的效果達到最理想的狀態。最大可能性地激勵了教師個體。而以體制為重心的政策。通過間接相關主體的發展影響和制約直接相關主體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體制的發展成為制約教師發展的外在約束力,通過體制的不斷發展來帶動教師教育的發展,教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被固定在體制的框架內解決問題和改善條件。這種政策對激勵教師的有效性方面將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如: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意識形態、集團利益沖突等。甚至出現事與愿違的可能,這種政策的強制運作。很可能違背了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可能并不按這些政策規范自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就很難有效實施。
在以上的兩個表格中。日本的這一系列教師教育政策自始至終圍繞教師最直接的利益和教師自身發展的最重要相關因素展開。最直接的利益的體現,不僅有物質上的.還有非物質層面上的。教師在社會中良好的形象和地位毫無疑問可以增加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和個人價值自豪感。教師教育政策保障了教師利益的獲得,也賦予了教師這個職業持久的吸引力。日本在20世紀6O年代末70年代初,因為經濟的飛速發展。其他行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漸漸降低。但是,1974年,日本政府《人才特保法》的制定,給予義務教育各學校教師特別優厚的待遇。以確保優秀人才從事教職。“其結果,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出現了志愿報考師資培養教育學部的比例達到最高的盛況.參加由都道府縣舉行教師任用考試的報考者劇增,其競爭率也達到戰后的最高峰。”這項政策的頒布有效地激勵了個體對于教師職業的選擇。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也成了一個體系,并且頒布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政策。不否認這些政策也會對教師的發展產生影響,但是,教師在這樣的政策體系下。始終不是居于這些政策的主體地位。這些政策實施的結果也不能直接實現教師個體對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和實現。不能直接體現教師的物質受益和非物質因素的受益。既然不能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明對人的行為假設不貼近人的最真本質。而不符合人最真本質的政策,很難最大效力地實現激勵的作用。日本教師和中國教師在社會形象、地位、待遇、敬業精神及專業化程度上的所體現出來的差別。是不是和這兩個國家的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密切的聯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四、實現教師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教師教育激勵政策
有效的激勵政策更能促進教師教育的良性發展。如何實現教師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而從對于人的行為假設中,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質無疑為我們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思考的路徑。本文從三個角度提出對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可參考的思維視角。
(一)確定直接受益主體
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有很多問題要探討,如影響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制定的步驟,每一步驟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采用何種政策制定模式等。但是,在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誰是這個政策的直接受益主體?明確了直接受益主體.對影響因素的分析、步驟的制定.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政策的制定模式才有明確的思想指向。制定出來的政策才不會偏離政策本身的目的。
(二)分析主體受益的相關因素
確定了直接受益主體,接下來要更深入思考明確到底是哪些相關因素對主體的受益起作用。對于教師,什么是他們最關心的?什么是最能有效激勵他們的因素?對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他們最需要什么?厘清了這些問題.所制定出來的政策才能緊密圍繞直接受益主體的利益.也就自然能有效激勵主體。在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應充分考慮到教師主體受益的相關因素.有效的激勵因素自然能保障優秀教師人才的來源.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這一系列環節的發展將引導教師教育的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公務員之家:
(三)直接受益主體利益度的獲得
確定了直接受益主體.分析了主體受益的相關因素之后,接下來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保障直接受益主體利益度的獲得?這一階段的研究建立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之上。這個階段真正體現政策的指導性和目的性。對于教師個體的發展。教師的職前培養、任用和職后進修是一個連續性一體化的工程。制定的政策也應該是前后相連接。系統化.持續不斷的一個動態過程。對于教師工資待遇的保障、社會地位的定位或者全新形象的構建。也應該是一個系統。
政策的制定有自己的目的,政策的實施也要考慮實際效果。尊重人的行為本質,充分發揮教師教育政策的激勵性作用。才能吸引社會優秀人才從事教職,穩定教師隊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令人滿意的教師資源。
- 上一篇:導向性基礎研究特點論文
- 下一篇:節約用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