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學教育模式創新改革論文

時間:2022-10-16 09:01:00

導語:運籌學教育模式創新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運籌學教育模式創新改革論文

摘要:“運籌學”是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本文在剖析“運籌學”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指出“運籌學”是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同時結合安徽農業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分析了目前“運籌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就“運籌學”課程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運籌學;教學研究

一、“運籌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本科專業新增的數學類專業,是由計算科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以及運籌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新的理科專業,其主要特點是重數學基礎、強計算機應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2003年2月教育部數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辦學現狀與專業建設相關問題進行調查后,明確地提出了“強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有側重、創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

安徽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于2002年設置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結合我校和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專業培養目標: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掌握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應用所學知識和熟練的計算機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由此可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培養出的人才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運籌學就是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去描述、求解現實問題的一門學科,它是在數學知識與現實問題之間架設的一座橋梁,所以“運籌學”課程的開設有利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運籌學”(OperationalResearc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并在戰后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學科,是一門建立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基礎上,以定量分析為主來研究實際問題的應用科學,將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結合,應用系統的、科學的、數學分析的方法,通過建模、檢驗和求解數學模型而獲得最優決策的一門學科。“運籌學”課程作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三年級開設的專業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利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02級~2006級學生的“運籌學”課程教學,我們發現“運籌學”教學面臨以下主要問題。

第一,我校在開辦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以前沒有數學本科專業的辦學經歷,“運籌學”教學起步晚、底子薄,沒有很好的教學經驗可以借鑒。同時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了解甚少,甚至還有一些錯誤的認識。雖然教育部已明確指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由計算數學、信息科學、運籌與控制學等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應用類專業,但很多學生報考該專業的原因是看重“信息”一詞,認為是個時髦的專業,也有的學生認為“計算”就是指與計算機相關,認為該專業學的是計算機,因此很多學生對該專業并不了解。對本專業的不甚了解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因此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

第二,“運籌學”教學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作為農林院校,我校招收的該專業的學生并不具有數學上的優勢,報考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很多對該專業并不了解,只是認為專業名稱比較時髦。學生在一、二年級主要學習數學理論基礎課,高難度的數學理論和空洞乏味的定理、公式、數學符號使他們失去對后續課程學習的興趣,同時讓他們產生了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和“學習無用論”的錯覺,因此學生認為“運籌學”和已學過的數學課程一樣,抽象難懂,產生了畏難情緒。

第三,“運籌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課堂講授為主,雖然使用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但與學生的互動較少,“運籌學”的課程建設尚有很多地方可進一步完善;同時,以往是把學生的卷面考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忽視了學生是否能夠正確運用“運籌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偏離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第四,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很多學生選擇考研。很多考研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考研復習,教學效果很難有保障。

二、“運籌學”課程教學的對策和建議

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結合幾年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和改革

1.明確教學目的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運籌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存在于對運籌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基本方法的應用上。學生通過“運籌學”課程的學習,能夠運用運籌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大量優化問題,即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相應的數學模型以及求解模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創造性思維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運籌學”是一門具有較多分支的學科,我們在教授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線性規劃、整數規劃、目標規劃、動態規劃和多目標規劃等分支應用較為廣泛,應為基本的教學內容。

其他的一些分支則可以根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以及課時安排等條件靈活地進行選擇;同時還應該把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盡可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此外,現在運籌學教材的內容多而雜,教師在授課之前需要認真備課。同時各個分支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例如在講解線性規劃時,應主要講解線性規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時需要介紹各種求解線性規劃的軟件包LINDO、LINGO、MATLAB等;而在非線性規劃時,重點是各種算法的優劣之處,針對實際問題如何選擇、設計有效和合理的算法。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全面掌握教學內容,從所教授的內容的整體結構出發,把握各部分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確定教學內容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教師要密切關注與該課程內容相關的最新理論成果和模型的最新算法,還應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增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3.科學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傳統的“運籌學”教學采用的是“講授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即課堂上老師單一的講授、灌輸式的教學,師生互動很少,而且教學手段也不靈活,學生真正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和達到教學目的,教師應該將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采用電子教案與黑板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可穿插一些動畫、音頻視頻,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通過課堂提問、測試、作業、課堂討論方式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教師教學的宗旨是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因此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至關重要。

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對學生的不同要求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講授單純形法的理論時,教師應該詳細講解其理論及推導過程,學生應該認真地體會和理解;講授非線性規劃的算法時,教師應該提供相應的案例,算法的設計和案例的求解則需要學生動手編程和求解,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之,在采用電子教案與黑板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的同時,還應該根據課程內容的要求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可以踏踏實實地掌握理論知識,充分挖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4.改革考核和評價方式

合理的課程考核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準確評價學生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傳統的考核方式采用單一的閉卷筆試,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運籌學”課程考核時,應做到以下三點。第一,課程考核的目的不是對學生劃分等級,而是旨在客觀、公正且準確地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況。同時,通過課程考核,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勢,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運籌學”是一門操作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采用單一的閉卷筆試作為評價尺度來衡量學生學習的效果,顯然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第二,對學生的考核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不應該在期末進行一次集中的試卷考試。將考核貫穿于教學活動中,既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又減輕了學生期末復習的壓力。課程考核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從而確保考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興趣、愛好和能力等都存在著差異。因此,對學生考核與評價時,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特點給予相應的合理評價。最后,根據“運籌學”課程的特點,應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其考核結果能對學生的學習起激勵作用。

我們將“運籌學”考核成績分為平時和期末兩部分。平時成績主要參考學生提交的課程論文。課程論文的要求不作過多要求,只要與本學科有關都可以。對于擅長計算機的學生可以寫算法之類的論文,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寫偏理論性的論文。這樣做可以及時發揮學生的特長,調動其積極性;并且通過撰寫課程論文,為以后的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期末成績主要還是以閉卷考試為主,最后的綜合考核按下列方式分配:平時出勤及課堂表現占10%,課程論文占40%,期末考試占50%,幾種形式綜合運用不僅能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能加強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視和能力,使該課程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得到改善。公務員之家

三、結束語

我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業,“運籌學”課程建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邊實踐邊思考,逐步完善課程體系。通過對該專業“運籌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得出了一些改善“運籌學”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但實踐中仍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需要我們在以后教學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數學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關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辦學現狀與專業建設相關問題的調查報告[J].大學數學,2003,19(1):1-13.

[2]陳濤,杜世平,等。高等農業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踐教學初探[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6,25(2):235-38.

[3]《運籌學》教材編寫組。運籌學(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石蘭芳,周先春。運籌學課程教學研究與探索[J].科技信息,2009,(9):24,26.

[5]劉玉娟,王法有。將數學建模融于運籌學課堂教學中[J].現代科技:現代物業(下旬刊),2009,129(8):7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