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措施優化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11:00:00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措施優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措施優化探究論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主動性培養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優化教學策略,構建學生良好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相長。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原則,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分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育家埃德加•富爾的《學會生存》中有這么一句話:“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句話令筆者感觸很深,不由得想到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已摒棄了過去的“一根粉筆一張嘴,老師從頭講到尾”的滿堂灌的舊教學模式,而逐漸過渡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研究性教學模式。這關鍵在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不是成為學習的奴隸。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聽、讀、寫能力的訓練,達到知、行、意、情的目的,把握主題,提高知識水平。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一)運用研究性教學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學生學起來本應得心應手,但由于長期以來學生受到教師影響把語文當作政治課來學,一些純美的文學的東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調,令學生越學越無味,主動學習更無從談起。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本是一篇魯迅回憶童年趣事的散文,而語文教材卻把它定位為一篇反封建的政治性文章,說是魯迅在批判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批判封建私塾教育。可是筆者卻怎么也看不出它的反封建味道,反而覺得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的后園及課堂上蒙畫兒的這些情節較符合童趣的。在《朝花夕拾》的小引的第一句,作者這樣寫到:“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雖不容易,但我們也可看到《朝花夕拾》這本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回憶往日瑣事的,絕少涉及政治。如果從這一角度去看,筆者想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因為中學生畢竟還是童心未泯,文中一些涉及兒童的樂事定能引發他們的興趣,而興趣一來,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則并非難事。再如斐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詩,本是一首很美的愛情抒情詩,而過去的教材往往把它看作是純政治抒情詩,而忽略了詩的“情”性美。雖說斐多菲最終為革命獻出年青的生命,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俠骨柔情,他對尤麗亞的愛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我們不提倡中學生談情說愛,但卻無法否認,美麗的愛情總是令人憧憬的。如果引導得當,既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欣賞詩歌所體現出的美,又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新教材的編定,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不斷地摒棄了舊式的教材內容,提倡運用適合現實,符合文章本質的教學方法,使教師在教、學生在學中達到互動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傳統的教學中,往往誤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教學誤區。學生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動學習,思維往往局限于單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創新教學,有利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轉變。一是設置疑問,多問幾個為什么。如在《荷塘月色》中,第4~6節描寫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很快將學生思維集中到課文主題上。二是設置反問。反問是在學生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更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筆者就設置這么一個問題:燭之武為什么去見秦伯而不去見晉侯?學生很容易就根據第一段的內容說出鄭國得罪的只是晉國,而不是秦伯,相對來說說服秦伯要比晉侯容易多了。三是平等式教學。平等式的對話教學把教師與學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為學生勇于探索、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提供一個平臺。學生可以對教師提出質疑,要求教師回答。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課文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問題。師生角色互換,平等磋商,對課文疑問之處進行探討,達到解惑的目的。

二、優化教學策略,構建學生良好的學習模式

(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忘記了誰是課堂的主人,而在課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學生這樣做,那樣做,或命令他們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令學生厭煩至極,主動學習更無從談起。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不過是聽話的乖寶寶,高分低能的“天才”而已。最終的結果是學生的天性被扼殺,主動學習的能力逐漸消失。學習對他們來說只能是一種責任、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要確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做的,不是單純的傳授給他們知識,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去掌握知識,在這個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欲望,學習的主動性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而要做到這些,就要運用一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例如,在講授《蚊子和獅子》一文中,筆者先讓學生自己看課文,然后展示四幅自己制作的有關《蚊子和獅子》的漫畫,讓學生依據漫畫來把課文改編為童話故事。學生本來就喜歡漫畫和童話,現在,讓他們參與其中,自己編故事,一時間,學生情緒高漲,紛紛站起來即興演講,有些學生甚至還有動作配合。這樣,既可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讓他們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學習的興趣來了,主動學習的能力無形中就增強了。又如《胡同文化》一課,乍一看,似乎內容較為凌亂,學生不易理解。筆者就先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自己尋找文章的中心句;但這樣又會造成一部分學生不愿動腦,想坐享其成。如何調動這一部分學生的主動性呢?筆者采用的辦法很簡單———競賽法。筆者以組為單位進行競賽,規定每組學生必須要找出任意兩段的中心句,哪一組先找出就讓哪一組先回答,而其他各組只能回答別組沒找到的段落。而當每組都找到相應段落的中心句后,余下的段落就以搶答的方式進行,回答正確的就可累計加分。這樣,課堂氣氛立刻活躍了,各組學生紛紛開動腦筋,進行討論,力爭找到最恰當的中心句或自己概括出準確的中心句。通過這種競爭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尋找中心句,既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又能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總之,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盡一切努力調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構建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勇于探索是一種挑戰,是一種突破,提倡探索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舊框框(指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教學模式)、本本中走出來,敢于否定,敢于提問,敢于超越,敢于創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會學生向未知領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明白,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美,只是能不能發現它。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欣賞了一盆自然栽種的花和一盆插花,激發他們美的欣賞潛力。然后,筆者讓學生到教室外去尋找引發他們美的觸發點,并寫出自己對美的感受。結果,從學生的作文中筆者發現:一片枯葉也能引發他們無限的遐想。

(三)突出自覺性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通過自讀課,引導學生自覺思考怎么樣、為什么、結果如何等,突出自覺性學習,給學生留下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如《我與地壇》一文,筆者給學生三個問題:(1)作者在地壇思考了什么問題?(2)他從地壇中找到了什么答案?(3)你從文章中得到什么啟示?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問題外,學生也可以自己質疑,自己解答。

(四)講練結合,提高解決問題的實效性在學習中,通過教師講,學生練,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筆者覺得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用在古文教學中。如《勾踐滅吳》一文,內容較多,知識點也多,筆者就印發了配套練習,邊講課,邊配合練習,讓學生對古文的知識點得到鞏固,從而加深記憶。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相長

(一)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任何一個論文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發現了學生的特長。教師一旦發現學生的特長,千萬不要武斷地認為這些特長與學習無關,繼而想盡一切辦法壓制它。筆者覺得,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不但制止不了,反而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現在有不少學生都是“電腦高手”,玩游戲、上網聊天是一流。這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制作網頁,上網與同齡學生探討一些文學上有爭議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在朗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的適當朗讀能使學生入情、入景、入角色,很快把握課文的內容,思維得到啟發,想象力得到拓展,情操得到陶冶。如《再別康橋》一文的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欣賞肖邦的《離別曲》,尋找到兩者感情的共鳴點,然后讓學生配合音樂來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了文章的優美,很快就進入了情境,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三)在演示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中,都是教師教,學生學,往往是教師“唱獨角戲”,很難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到厭煩,枯燥無味。要改變這種教學效果,最佳的方法是讓學生演示教學內容的情節,展示學生的風采。公務員之家

如在《皇帝的新裝》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分別扮演皇帝、大臣、騙子等角色,上臺依據課文內容當場表演一出話劇,一演完,學生馬上就能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并能適當分析人物形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好”、“樂”,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