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理性文化的確立分析思考論文

時間:2022-11-24 03:20:00

導語:價值理性文化的確立分析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價值理性文化的確立分析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價值理性文化哲學文化批判人文教育人文學者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建構“價值理性”文化理念的途徑和方式,即通過文化批判、文化建構和文化教育來強化、確立和普及“價值理性”文化理念,以擺脫工具理性理念的獨斷控制,完善人類的文化理念。其中特別強調了人文學者的使命。

工業文明以來的人類實踐是在一種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下進行的,但那是一種工具主義文化理念和“人類征服主義”的價值取向,它日益凸顯、膨脹,以至排斥價值理性,并廣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逐漸使人類用控制自然的方式來控制社會和人自身,把技術的物化模式滲透到社會文化的生活層面,這必然使得文化世界、生活世界被技術化、“物化”、非人性化,導致“全球性問題”的姆發和人類的精神危機。因此,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實踐要健康地發展并克服其異化效應,必須確立“價值理性”的合法地位,使“價值理性”引導“工具理性”。

一、文化批判和文化建構

“生存世界是‘意義世界’的現實基礎,哲學對‘意義’的追問應研究現實生存世界中的困境與矛盾,問題意識是哲學的本性,它引導人類有望找到超越生存困境的‘合理性”。哲學的方式”就是反思的方式,“哲學的立場”乃是批判和超越的立場.作為當代新的哲學范式的文化哲學就應當承擔起反思和批判的使命,關注現實,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給以解答。

文化哲學的興起與人類生存境遇有關。工業文明及其結果將人類帶進一個全新的生存環境之中,使人的生存和生存基地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類愈來愈生活在一種非自然的文化世界之中。隨著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的膨脹,物質財富的增長,發生了人的異化和反主體性后果。這使得人類對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并以哲學的方式對文化和文化世界進行整體性地把握成為必要。文化哲學的興起源于人類的生存境遇,對生存困境的關注導致文化哲學的興起,文化哲學必然要對人類生存困境問題和危機作出回應。

文化哲學的興起與文化批判的自覺分不開。哲學要真正關懷人,關懷人的生存境遇,必然訴諸文化批判。文化哲學的興起是文化批判的轉向,另一方面文化哲學的建構又必須以自覺的文化批判為前提。面對工業文明以來的人類生存困境和危機,西方一些著名的文化哲學家、思想家以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批判意識來關注人類社會和人的存在,他們的理論焦點集中在社會現實批判和文化批判上。如斯賓格勒對“西方的沒落”的檢討反思,海德格爾對“技術異化”的批判,霍克海歇對“文化工業”的批判,馬爾庫塞對“單面人,的揭示等。只有基于對現實社會的思考,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的思考,對人類命運、人類切身利益的關注,才會創造出真正體現人的生命本質的文化。文化批判以自覺的理性反思為根基,它標志著人類精神的覺醒。文化批判的根本目的正如美國學者詹姆遜所說:“只要我們對現在的社會矛盾、文化狀況有深刻的認識,就能對將來產生比較強的影響”。

文化哲學是從文化的視野出發來關注、探討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價值的,對人的關注與重視是貫穿文化哲學的一根主線。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最真實的生命就是作為一種文化而存在的,文化就是人的生命。人作為文化的存在,唯有通過文化才能體現其本質特性,人與動物界的區別,人的需求、能力和發展程度,都在文化世界中反映出來。文化哲學把關于人和世界的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同實證的文化批判結合起來。它的根本任務就是真正使哲學理性直面人的文化世界和生存世界,把文化批判與當今世界人類普遍關注的深層問題結合起來。

文化哲學的興起源于人的存在危機,它與人的生存境遇直接相關。批判和反思是文化哲學的內在規定和生命力所在,文化哲學是站在批判的立場上,植根于對人類存在的現實關懷基礎上的一種終極關懷。文化哲學對人的關懷的理性思考將有助于人的發展與完善。文化哲學的興起標志著哲學人學化的轉換,這是對實踐層面基露出來的人類生存困境的文化危機的反思與批判。當今的全球性問題、人類的“異化”、“物化”處境是人類實踐的結果,文化哲學正是要揭示工具理性的極端膨脹是造成人類生存危機的根源,并提出價值理性的深刻意義。價值理性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價值理性引導工具理性,實現科學與價值、知識與意義、真與普的協調統一才是文化哲學的基本精神。

文化哲學告訴我們要以理想的、合乎人性的文化理念來引導人類實踐。文化哲學作為一種指向人文世界的哲學活動在于對生活意義的追尋,而意義的追尋必然指向未來,指向理想。文化哲學之“思”通過對生存世界理想目標的設計,在生存世界之上建立一個“意義的世界”,藉此意義世界把人類生活引向更高的境界。通過文化哲學對人類文化和人的生存狀況的反思、批判和引導,人類實踐必將朝著合乎人性的方向發展,人的生存也將會更合理、更完善。

文化批判是文化哲學的實踐層面,是文化哲學與現實直接接集的部分。文化批判以文化整合和最終統一即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為理想,旨在推進現實的實踐。文化批判是一種總體性的深層批判即關于文化理念的批判,是確立“價值理性”的前提,其目標是建構符合人性的價值觀。就當代的實踐狀況而言,文化批判的首要任務是“工具理性”文化理念批判,意在強化“價值理性”信念,把“價值理性”推進到實踐中去。工業文明以來,“工具理性”的膨脹和“價值理性”的弱化及兩者之間的沖突導致了理性主義的文化危機,科學技術發展導致了工具理性對人的統治以及人的片面化即人的異化的生存狀態。文化批判就是要真正喚醒人內在的批判意識和超越性,從而通過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結合,重建合理的理性觀,真正確立人的主體性和自由自覺的生存方式。文化批判所依據的最高尺度就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以及人的幸福和人類解放為核心的價值尺度。

文化批判是文化建構的前提,文化建構是文化批判的目的,要確立“價值理性”的應有地位離不開文化建構,使當代文化建設走向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人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又塑造著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都是人類文化創造所必須的,人與自然是實踐的兩大主題,科學技術和工具理性顯示了人類理性思維和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人文文化和價值理性展示了人性的尊嚴和價值,它引導科學文化和工具理性指向人、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因此人類應自覺地建構和諧發展的文化,這種文化的主導性理念就是價值理性引導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內在統一。

二、文化教育和“價值理性”文化理念的普及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與人類實踐的最終目的相一致的。教育是培養人的偉大工程,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使教育更合乎人性是教育永恒的理想。

反思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們發現,我們的教育偏離了生命優化這一目的,它并沒有把受教育者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看待,科學教育的技術導向和人文教育的淡化,強化了教育的工具主義傾向,從而使其“生產”的人片面地發展,人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工具了。教育本應以培養和諧的人為目標,但現實的教育卻以現實功利為目標,“教育就像一部機器,按照工廠化模式對受教育者進行不同層次的加工。教育質盤和教育效益緊密相連,升學和就業是教育發展的兩大指揮棒。從人的發展的角度看,這是對人性的壓抑”。這種教育只是塑造了一批批“工具人”和“專業人”,卻忽略了人的心靈教育和生命教育;學生學習只是獲得升學的知識和謀生的手段,學習就是為了將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為謀生而學習”就會使受教育者本人也不注重生命個體的完善。當前的教育已遠遠偏離了這種理想教育,它忘記了教育應該是一種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沖突與失衡是當前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教育模式的最大缺陷乃是知識與能力、為學與為人、理性與價值的割裂。教育的功利目標導向是這一沖突的原因之一。在高科技主導的社會中,技術能帶來巨大的財富,科學教育中技術教育由此興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是社會大環境影響所致。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帶來了物質的豐富,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世界各國以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因此,科學教育備受重視,人文教育則相對冷清。科學教育的發展又進一步帶來了科技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環境惡化與生態失衡等。人的生命優化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優化即人性化,因此,科學教育的“一枝獨秀”并不能造就和諧、完整的人。科學教育中的技術主義傾向導致了教育中的重理工科輕文史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在現代技術文明的社會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實利的下賤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以技術為導向的教育居于主導地位,只限于工具性的知識介紹,只關心有用的知識,而人文教育弱化,這樣造就的人必然心靈干枯。北京某高校學生“用硫酸潑熊事件”從表面上看,是不愛護動物的表現,實質上反映出這一學生心靈的成長沒有與智商的開發相一致,沒有寬厚溫柔的心靈,他的精神世界是荒蕪的。我們的教育缺乏一種人文關懷,其本質就是把人的人格價值降到工具價值,這種教育是一種具有嚴重缺失的教育,它所造就的人必然缺乏文化意義上的人道情懷。

面對這一教育現狀,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高揚人文教育。同時,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全球性問題與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其主要根源也在于人文價值的遺忘和被否定,結果必然帶來非人化和反人性的蔓延。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重視對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教育歷史悠久,無論西方還是東方,19世紀末以前,人文教育在教育的發展中都居主導地位。人文教育是通過人文知識的傳授來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動,其實質是一種人性化教育。以生命優化為目的的教育,是教育家們自覺追求的理想目標。中國古代富有人文關懷的教育傳統,以作為中國傳統人文教育之主流的儒家教化為主,它以倫理道德的教育為核心,竭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完善人的精神生命,重在關注人的價值和意義,它體現了內圣外王、積極人世的人文精神;而道家人文教育則體現了以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為特征的人文精神。在西方,人文精神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課題。人文教育以人性的完整、豐富和全面為目的,反對單純片面的理性實證教育。德國“人文教育學”的基本主張就是: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所以教育應該培養完整的人格,教育應該致力于生命與文化的和諧統一。

人文教育在當代有著更為特殊的使命,即喚醒人的自覺,優化人的外部自然生態環境和人的內在生態環境,這就需要加強危機意識教育。危機意識教育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全球性問題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向他們敲響苦鐘,促進他們對這些人類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從而樹立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優患意識,自覺關懷人性、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因此,提倡可持續發展教育、生態環保與地球永續發展教育、世界倫理教育與公民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人文教育也應加強生命教育,思考生命的意義與人的尊嚴。

當今世界以人為本,人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關懷對象。面對全球性危機和生物科技對人的尊嚴的挑戰,人文教育應重在培養一種全新的人文意識:“祟尚人與自然的和諧、敬畏包括一切生物物種的生命意識、關注人類的身心和諧及人性的充實完滿,即普及“價值理性”文化理念,優化人的內在生態環境,使“價值理性”文化理念植根于人類意識,由此,人類在自覺的實踐活動中也必能優化人類的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

三、人文學者的使命

“價值理性”文化理念的強化、確立和普及以及使“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真正統一起來,離不開人文學者和科技學者的共同努力,特別是離不開人文學者的努力。面對全球性危機,發出最強烈的批判聲和關懷聲音的可能要數人文學者了。全球性問題和人類存在危機的解決有賴于全球人類的共同努力.當然也離不開世界上有歷史貴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思想家、學者的自覺思考和積極行動,他們往往具有強烈的優患意識和對問題的敏感性。他們對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對人類命運的殷優決不可以斥貴為“文化保守主義”。人文學者倡導的人文精神恰怡可以彌補和校正科學主義以工具理性取代價值理性的偏頗。而且合理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的建構更離不開人文學者的努力。人文學者在精神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尋求與守護以及對現實的批判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人文學者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就是他們關注現實、批判社會、解答全球性問題的精神武器。他們基于全球現實進行的人文反思和基本理念的建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人文學者的職貴是擴大人文主義,倡導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人文學者一般指人文知識分子,即“知識分子中從事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探索的那部分人,他們承擔著對社會道德規范、意義模式、生活方式等進行建構與闡釋的使命。他們闡釋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社會理想以及人際交往的規則,并常對過去的或現存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道德規范等進行反思與批判,傳播一種新的價值觀念與人文理想”。人文關懷就是“以道德力量來對抗本能和理性萬能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和頗覆;如借用哈貝馬斯的表述方法,就是哲學人文學者為了在科學理性的沖擊下保有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而逐漸轉向主體的內在意識去尋找外在世界的最終意義”。人文精神是指人類文化創造的價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體生命層面的終極關懷,是人的現實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分子應有的一種情懷,也是這一群體的精神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人文知識分子必然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識分子著眼于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人文主義目的,從事社會批判與反思,影響社會和大眾的心靈,維護人文精神的祟高與莊嚴,是他們的使命所在。公務員之家

在世界范圍內“技術至上”觀念盛行的大環境下和世俗功利價值成為社會主流價值的時代,人文學者安身立命的基礎仍是人文精神,作為對社會困境的思考者和對社會發展的關懷者,他們始終有一種優患意識、主體精神和道德關懷,不僅要優國優民,還要優天(自然界)優文(文化),即關懷人性、社會、自然和文化。批判性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人文精神作為文化理想,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批判和超越。人文學者基于強烈的優患意識和貴任感來批判當代物欲化、粗俗化的現實,意在使社會處于一種合理狀態。人類的實踐最終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支撐,人文精神是文化價值最集中的表現,它作為文化的內在靈魂,對實踐和文化建設起著導向作用,有利于文化優化和生命優化。具體來說,現代科技的控制、物欲的無限膨脹,帶來的文明分裂和人類精神危機,有賴于人文精神的提倡,以喚起人類的文化自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才是文化和人類的希望。

面臨全球性問題和文化生態環境惡化的事實,當代人文學者應守護著人文精神,批判現實中背離人的生命優化的傾向,自覺地承擔起建構合理的人文世界、生態世界的貴任。基于文化哲學的思考而建構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價值是有理想性的,因為文化哲學要涉及和考慮人的主體目的、愿望、要求、理想、意義、價值等主體性尺度,要求將人的應然性要求考慮進去,文化哲學對文化的考察和把握具有理想性特點。理想性的東西在現實中實現的程度取決于社會生活對它的需要,取決于多少人對它的認可、接受和奉為行為理念。任何一個具有人文關懷情懷的學者的職貴不僅在于建構一種理想的理論或價值體系來指導未來的人類實踐,更在于擔當起傳播和普及這種理念的使命,因為相對于眾多的普通大眾而言,人文學者有更高的自覺性.普通大眾在世俗化的社會生活中對物質財富的追求還是第一位的,畢竟,他們是靠實際的具體物質實踐來創造物質財富的,而人文學者的使命就是創造精神財富。人文學者傳播人文關懷理念和文化優化、生命優化等理念要通過具體的方式,而教育是最佳的文化選擇。人類的希望寄托在年輕一代身上,教育成就未來,培育出具有新理念的年輕一代將是人類的希望。在全球化時代,面臨全球性問題和人類生存困境而建構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夠向人類的生活滲透、傳播。但是作為人類實踐活動,教育也必然會受到全球性危機的影響和制約。它自身的問題在當代也很突出,科學與人文的分裂,科技主義至上,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的弱化,也是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可以說世界范圍內的技術主義工具傾向是影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分裂的原因;也是教育的這種分裂進一步惡化的后果。要真正通過教育來傳播文化理念和文化價值,必須從糾正教育的偏狹做起。建構一種人文關懷視野中的現代教育并實施它,最根本的是做到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發展。科技創造新生活,人文培育新人類,全面的教育必將堵育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和諧的人。而且全球化時代樹立全球意識、人類整體意識、共同危機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等也是新人類必須具備的,這種新人作為人類實踐的主體必將有高度的自覺性。以價值理性引導工具理性,人類實踐將朝著合乎人性的方向發展,將使人類的生存更完善、更合理。因此,確立人文學者、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應有地位,對于糾正教育中的偏頗、充分發揮人文學者的作用以及在社會生活中普及“價值理性”信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真正實現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也離不開科技學者的努力。科學界優良傳統中的道德觀念,既是一種寶貴的科學精神,也是一種寶貴的人文精神。一些科技學者意識到自己從事的科學工作對社會、人類的貴任,積極參加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人類和平與人道、保護生態和環境的種種斗爭,本質上也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在真正的科技學者那里,“科學技術是和人的生命存在形式無法分離的東西,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類尊重自己的生命、熱愛自己的生命的表現,同時又是滋養生命、發展生命的一種文化形式”。大凡對人類命運有深切貴任感的科技學者都具有高度人文關懷的科學精神,無時不在優思何以才能讓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