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完善教育教學發展思考
時間:2022-02-22 05:15:00
導語:農村完善教育教學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我國農村教育及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必要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然而,一些人對發展農村高中教育不夠重視,且農民家庭經濟困難,辦學條件差,以致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進度緩慢,因此,應多方面采取措施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農村不同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規劃;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實施對農村貧困高中生的資助政策;擴充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進一步推進多元辦學體制,擴大農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給;改革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其吸引力。
關鍵詞:農村;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在我國農村,高中階段教育主要包括縣鎮及村屯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不但能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為高等學校提供優質、充足的生源,而且還能順利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中國教育乃至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
一、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原因
1.農村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未能順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無理想選擇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九”人口覆蓋率達90%,高校招生數量自1999年以來也快速增長。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數增長緩慢,作為高等教育與義務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據1999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統計,我國縣鎮普通初中生畢業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畢業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計算出縣鎮、村屯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僅為18.6%,遠低于城市60%-70%的升學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主要有以下幾種選擇:第一,進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習,但由于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種種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寥寥無幾。第二,復讀。這部分學生比例較大,九年的義務教育已經培養了學生的“離農”意識,城鄉間的巨大差異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高校擴招增加了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使他們讀高中、上大學的愿望更加強烈。然而復讀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使本來就短缺的農村教育資源更加緊張,而且加重了復讀生的經濟和心理負擔。第三,進入民辦普通高中。農村民辦普通高中數量少,教學質量與公立學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讀民辦高中的學生期望值較低,僅僅為了獲得高中學歷。第四,放棄學業,進入勞動力市場。畢業生中小部分回鄉務農,大部分離鄉打工,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就業壓力。這部分學生由于不具備專業技能,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收入較低,給社會安全造成隱患。
2.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面臨辦學困境,未能充分發揮其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的功能
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處于萎縮狀態,生源嚴重不足。據1999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的統計,縣鎮初等職業學校畢業生41852人,普通初中畢業生4241585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612065人;村屯初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91843人,普通初中畢業生8913107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242543人。縣鎮、村屯初中畢業生升入中等職業學校的比例僅為6,4%,遠低于城市27%的比例,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只能靠招收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維持生存,造成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這種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礎設施落后。絕大多數學校的教學儀器、校舍、圖書資料都非常陳舊,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其次,合格的專業教師緊缺,不少學校的專業教師是由文化課教師改任的,高水平、高學歷的教師特別少,因而學生的專業技能差。第三,教學質量差,學生就業率低。第四,自1999年以來,高校連續擴招,增加了學生升入大學的機會,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造成很大的沖擊,使原本處于弱勢的職業技術學校雪上加霜。在這種辦學條件下,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不可能發揮為地方經濟培養實用人才的功能。
3.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可緩解就業壓力,積累人力資本
農村初中畢業生大多進入勞動力市場,或回鄉務農,或進城務工。我國農村已有1.5億富余勞動力,城市也有大量下崗工人,如果創造條件讓初中畢業生進入高中學習,可推遲他們進入就業隊伍的時間,暫時緩解就業壓力,還可以積累人力資本。從國際經驗看,進入失業高峰期,政府應大力發展教育,這既是解決失業的治標之策,也是提高未來勞動力競爭能力的治本之計。
4.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才能提高勞動力素質,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
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科技人才幾乎是鳳毛麟角,農村勞動力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僅占1%左右。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下,農業科技人員極為短缺,致使絕大部分適合農村應用的科技成果在農村無法推廣,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仍為粗放型,生產效率低,傳統農業仍是主體。另一方面,不利于農村勞動力順利實現由從事農業向從事其他產業轉移,影響了城鎮化進程。近年來,許多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或在農村從事非農產業,但由于素質低,多從事臨時性和隨機性很強的職業。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欲望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那些受了較高層次教育的農村人口有較強的遷移欲望。由于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他們的遷移行為也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在農村經濟發展及城鎮化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視教育的功能。基于農村的勞動力現狀,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培養實用人才,應是改變農村面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面臨的困難
1.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未受到政府的重視
從多年來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來看,高中階段教育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高中階段教育經費在我國各級學校教育總支出中所占比例太低。1986—1998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一直致力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9年以后,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將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大規模擴招上。農村的部分地區為了“普九”驗收合格,已經負債累累,在國家對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沒有統一要求的情況下,自然不重視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
2.由于經濟困難,農村家庭對投資高中階段教育的動力不足
盡管農村高中教育總量供小于求,但與城市家庭相比,農村家庭對投資高中教育動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的經濟原因。首先,農民收入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人大幅度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面臨新的挑戰,由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制度效應已逐漸減弱,農村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放慢,有些地區由于地方財政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村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這對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以對普通高中的調查為例,在縣城、鄉鎮和村屯分別有52.1%、48.4%和50.6%的普通高中學生認為他們的同伴沒有讀高中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縣城、鄉鎮和村屯分別有89.2%、82.9%和74.0%的普通高中生認為他們的同伴沒有讀高中是因為即使上了大學也交不起大學的費用,也就是說,在沒有讀普通高中的農村學生中,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考慮到大學費用過高而過早放棄了讀高中這一選擇。其次,農村教育投資風險大而收益小。由于農村地區教育質量、學習環境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致使農村普通高中學生升入大學的比例很低,而高中收取的學雜費、資料費又較多,并且學生在學校所學內容與農業生產關系不大,回鄉后一無所長,等于高額的教育投資得不到回報,所以說農民教育投資風險是很大的。大部分農村高中生考上的是非重點院校或地方院校,畢業后去中小城市甚至鄉鎮,這意味著他們就業后的收入較低,農村高職學生就業后的收入更低,對這些農村家庭來說,教育投資收益不高。農民收入敞薄且不穩定,因而在把有限的收入作為教育投資時會考慮風險及收益,經過權衡,必然選擇風險小而收益大的項目,放棄對子女的高中教育投資。
3.農村高中階段教育辦學條件差
辦學條件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目前我國農村高中辦學條件雖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滿足需要。第一,教師數量缺口較大、質量亟待提高。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推算,到2005年,我國平均每年需補充高中教師24萬人,而2001年僅補充了8.3萬人,相當于應補充教師的1/3。顯然,在全國范圍內,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教師嚴重不足。在農村,由于待遇低,生活條件差,高中階段教育教師更加短缺,農村中學不但難以引進優秀人才,而且骨干教師流失嚴重。教師數量不足,成為制約農村高中階段教育規模擴大的瓶頸。另外,高中階段合格教師緊缺,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2001年,我國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合格率為70.7%,農村要低于這一比例。英語、數學、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勞動技術等課程的專任教師不僅短缺,而且學歷合格率更低。第二,教學設施配備水平落后。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各類學校理科教學儀器、設備達標率雖有較大提高,但職業高中達標率普遍偏低,其他如音樂、體育和美術設備配備達標學校比例都不高。第三,班額偏大,影響教學的正常運轉。農村普通高中班額普遍超過60人,職業技術學校平均班額小于普通高中,但部分學校也存在班額過大的問題。
三、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對策
1.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農村不同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規劃
中國地域廣大,不但城鄉間發展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區之間發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促進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已經基本普及,可加快普及高中的速度,但要注意初中畢業生的質量;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如果生源質量能夠保證,可考慮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優先發展的問題。
2.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多渠道籌措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經費
有了充足穩定的經費來源,才能改善辦學條件,擴大招生規模。農村高中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確保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同時,高中階段教育屬非義務教育,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社會各界支持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還應根據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適當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的收費標準,形成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擴大高中階段教育的經費來源。
3.實施對農村貧困高中生的資助政策
我國對貧困大學生實施了勤工儉學、助學貸款等一系列資助政策,建議對農村貧困高中生實施類似的政策,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勤工儉學不太適用于學習緊張的普通高中生,但職業學校的學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勤工儉學,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獎、貸、助、減、免”的資助政策也可以逐步在高中實施,其中助學貸款更為可行。通過一系列的資助政策,為學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機會。
4.擴充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師資隊伍,大力提高教師素質
應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出發,建設高中師資隊伍。在數量上,除了擴大本科師范院校的招生規模外,還應針對農村的實際,通過提高農村高中教師的待遇等途徑,吸引大學生來農村任教,防止教師流失。此外通過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從社會各行業中招聘合格的人員,也可有效地緩解教師短缺的局面。在質量上,一方面,要積極引進本科生,另一方面,要為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創造條件,提高教師的學歷達標率。
5.進一步推進多元辦學體制,擴大農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給
在農村普通高中供給小于需求的矛盾較為突出,為了滿足農村居民的教育需求,應進一步推進多元辦學體制,擴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給:首先,要努力辦好公辦普通高中,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擴大優質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這是擴大教育供給的主渠道。其次,大力發展民辦普通高中,制定寬松的政策,鼓勵和扶持民辦普通高中的發展。再次,探索“公有民辦”、“民辦公助”等辦學形式,實現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的重組和優化。
6.改革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其吸引力
與農村普通高中供求狀況相反,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供大于求,許多學校已經出現生源危機,建議改革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首先,在專業設置上,要依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辦特色專業,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其次,在教學上,抓住“質量是生命”不放松,狠抓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讓學生得到社會的信賴。再次,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學校的比例,讓學生和家長感到就業有門,升學有路。
參考文獻:
[1]崔民初.我國高中階段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3,(7).
[2]袁桂林.高中發展供需矛盾與農村高中發展潛力調查研究報告[R].當代教育科學.2003,(11).
[3]2001年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研究報告[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李芙蓉.全國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與問題探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2,(12).
- 上一篇:議學生數學運用主觀意識培養措施
- 下一篇:骨干教師建設培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