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新課標下的生物教學特性
時間:2022-02-24 02:55:00
導語:剖析新課標下的生物教學特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以學生為本出發,結合新教材教學,對新課標下的生物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教材;生物教學;學生;教師
今日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教育的任務是提高國民素質并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有個性的發展。發展學生的科學素質與人文精神,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國際視野與民族精神,社會責任感與人生規劃能力,對國家的興盛、社會的進步、個人的終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教學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質,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是我們教師經常探討的問題。然而在新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有些教師依然把生物教學變成了灌輸式教學,把生物知識變成了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依然“穿新鞋走老路”。這樣,課堂上教師累死累活,學生死氣沉沉,結果卻收效甚微,課堂效率低下。現就新課程下的生物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編寫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標教材編寫體系的特點一改傳統高中生物教科書的知識傳授體系,將教科書分為“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兩大板塊,旨在構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體化的自主學習體系。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雙向活動轉化過程。學生是信息的加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構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的角色已不再是單一的“師者”而是“導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作為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協作者存在。
“自主學習”板塊包括:(1)積極思維欄目,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概念理解圖表,分析歸納,預測判斷,解決問題,建立模型,信息處理等思維過程,自主學習新知識。(2)邊做邊學欄目,主要是讓學生在“做中學”。一般通過傳統實驗、制作、調查、觀察等操作活動學習新知識。(3)課題研究。這一欄目主要是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與假設,設計與實驗,交流與合作,結論與反思,集中體現“倡導探究性學習”。(4)放眼社會。這一欄目是讓學生了解和理解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系。(5)回眸歷史。主要是讓學生回眸生物科學發展歷史,了解科學家的豐功偉績和艱辛工作。(6)評價指南。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練習與思考,恰當地自我評價,并通過自我矯正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
“自我發展”板塊包括:(1)歷史長河。主要介紹某些生物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過程。(2)知識海洋。主要介紹某些生物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狀況。(3)繼續探究。主要是強化探究能力,緊密聯系社會與生活實際,為希望進一步發展的學生提供機會。(4)走進職業。主要是進行一定的職業指導,包括進行創業指導。(5)拓展視野。主要是介紹生物科學的熱點進展,以及生物科學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系。(6)研究性學習。主要提供可供研究性學習的材料,供教師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尊重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更貼近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新進展;更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雙向活動轉化過程。學生是信息的加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構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主體是指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如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性。主體性是一個綜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征是從人本體方面呈現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其中創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為特征的,它是個人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和最高層次,是人之主體性的靈魂。學生的主體性則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性,具體表現為“我”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陜西師大張熊飛教授創立的誘思探究教學科學論認為:所謂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把學生作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體、認識客觀規律的主體,不斷完善自我的認知結構并獲得自身主體性實現的主體。這里所說的認知結構,不僅僅是指頭腦中的知識結構,而且指頭腦中完整的“知識——認知——情意結構”,因為三者往往形影相隨,難以單獨存在。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教學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其具備四種主要特征:
第一,能動性。是指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認識客觀世界,并獲得自身主體性的不斷完善。積極能動的反映是人類認識的特性,學生的認識也不例外。教師要善于不斷地創造具有激發性的教學情境,去誘導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能動性的實現。
第二,獨立性。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絕不能由別人代替,也無法代替。教學活動中凡屬在教師科學組織下,學生能夠通過動手、動眼、動口,特別是動腦而獨立完成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盡可能創造條件,給予必要的時間和空間,誘導學生獨立探索和研究。
第三,創造性。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動方式和新的活動成果的內在需求和意向。創造是人類的本質,是人的主體性的充分表現,學生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境,設置激思的疑問,提供創造的機會和條件,切切實實地開展創造性教學。
第四,發展性。是指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的自我,都具備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內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體性不斷實現。這是學生主體地位的最終歸宿。
三、教師角色的轉變來服務學生
教師“聞道在先”,教師的經驗更成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水平遠遠高于學生。教師“知識權威”在傳統教學中的影子時時浮現在新課程教學的課堂中,這樣會扼殺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已不再是單一的“師者”而是“導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作為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協作者存在;教師的職責已不再局限于傳承知識,而是在于為學生主動尋求知識、獲得信息、整合信息提供幫助、創設情景;在于判斷學生有哪些需要,從而正面引導,成功激勵;在于推動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完善學生認知。
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促進者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保持平等的交流關系,創造平等的課堂環境,成為學生的學友,教師要從人的認識過程規律出發,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設計教學方案,實施教學過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促進者,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的提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下的生物教學,新課標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而教材雖然是對課標的具體闡釋,但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卻是內隱的,需要教師很好地領會、開發和創新。只有把握并處理好課標、教材和教學之間的關系,才能把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真正落實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才能使教學富有成效。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實際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依據課標要求確定教學目標,靈活地把握和處理教材,整理出達到教學目標的知識點。理順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組織好知識點間的呈現次序及呈現方式,同時設計好學生探究各個知識點的素材。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要盡量為學生提供“思考中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智力的契機,巧妙搭橋,幫助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究新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培訓手冊[Z].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 上一篇:醫院財務分析指標體系探索
- 下一篇:現代會計內涵與定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