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批評家與網絡文學批評透析

時間:2022-03-07 10:58:00

導語:專業批評家與網絡文學批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專業批評家與網絡文學批評透析

論文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學和網絡批評也呈現眾聲喧嘩之勢,但是繁榮背后是膚淺化和過度自由化的危機。專業批評家介入網絡批評是必要的,但也存在許多現實的困難。好在網絡文學與批評和傳統文學批評有內在的承繼關系,可以成為專業批評家介入網絡批評的有利條件。另外,專業批評家也應該積極地適應網絡文學的新特征。

論文關鍵詞:網絡文學;網絡批評;傳統批評家

一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學批評現狀

一種新的傳播工具的產生總會帶來文化形態的改變與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網絡技術開始在中國普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影響或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網絡文學的興起也就成為世紀之交文學領域不可避免的偉大變革。自從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風靡網絡之后,僅僅幾年的時光,數不勝數的網絡和網絡文學作品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網絡上,甚至有些作品還以紙質書籍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它不同凡響的影響力和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

有什么樣的文學形式存在,就一定會產生以之為對象的批評活動。2001年6月北京市文聯研究部在天津舉辦“網絡批評、媒體批評與主流批評”研討會,“網絡批評”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來,從而區別于傳統的“媒體批評”的概念。這也說明,目前以網絡文學為對象的批評可以有三種存在形式,包括發表在各種批評媒體上的批評文章,其中既有嚴格的學術論文,也有隨機性的媒體評論。但是從總體上看,主流批評和媒體批評在數量上只占很小的組成部分,更多的批評性文字是發表在網絡上的,出自廣大網民之手的評論“帖子”,它由各類文學論壇、文學BBS和社區的文學批評組成,也常被稱為“跟帖”,具有短小精悍、節奏明快的特點。目前的網絡文學批評多指這種在線批評或即時批評。

盡管目前網絡文學的發展呈現強勁勢頭,盡管網絡文學批評呈現出眾聲喧嘩的態勢,但當前網絡文學的批評現狀仍令人擔憂。“跟帖式”的網絡批評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它潛藏著很大的危機:自由的批評環境可能造成文學創作的失范;批評主體的大眾化造成的是批評的粗俗化和過渡自由化;多媒體方式的加入也可能帶來批評的膚淺化,以至于越來越流于形式,從創作到批評,人們有可能都不再關注更深層的內涵。這樣的批評是沒法達到應有的效果的,很不利于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

但是最令人擔憂的還不在于此。就像要想果樹結出更大更多的果子,果農就必須修剪枝葉,要想孩子成長得順利,父母必須時時言傳身教一樣,網絡文學也需要專業批評家的介入,時時為網絡文學的畸形發展敲起警鐘甚至予以修正,網絡文學也許會更順利地發展。但是,就目前的形式來看,專業批評家在對網絡文學的批評中顯然處于缺席狀態。

二專業批評家介入網絡文學批評的困難

筆者以為傳統的專業批評家不參與網絡文學批評并不是他們不愿意參與。相反,傳統的文學創作與批評都自覺地擔負著神圣的社會歷史責任,面對網絡文學發展的混亂現狀,傳統批評家不可能無動于衷。他們時時發起的對于網絡文學定義及其對傳統文學的沖擊的探討就表明了他們參與的熱情。但是我們也同時發現傳統批評家只是采用遠遠觀望的態度做出批評,很少有人直接參與到網絡文學批評中去。這是因為直接參與意味著很多困難。

首先,專業批評家的權威身份和精英意識與網絡文學的自由精神是矛盾的。傳統文學的創作與發表要受到很多規范的約束,要承受許多沉重的社會使命。而傳統作家、批評家也大都有一種文化精英的心態,他們面對網絡文學時,往往以民眾的指導者和批判者的身份自居。然而這一切在網絡的世界里都不復存在。互聯網自由、開放、平等的特點,有力地瓦解了精英意識,消解了知識權威。在這里人人都有述說自我、表現自我的權利,人人都有發表批評的自由,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一篇網絡作品好不好不由哪個人說了算,再有權威的批評家的言論在網絡上也只能算作小小的一票而已。這樣,專業批評家與網民的沖突就在所難免。1999年網易舉辦的“中國網絡文學獎”所引發的強烈爭議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其次,專業批評家的理論批評模式與網絡批評反理論、反深度的要求相沖突。傳統文學批評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一整套嚴肅而厚重的理論體系,它是文學批評傳統的寶貴積累。但是也正因為這套理論的廣度與深度,它只是為個別精英批評家所掌握,與普通民眾的關系是疏離的。而網絡批評是人人均可參與的批評活動,并且它的參與主體主要是追求時尚與物質的年輕人,他們是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參與精英批評家的對話的。對于他們來說,網絡應該是好玩而且輕松的地方,他們需要的是風趣幽默娛樂化甚至是粗俗的言語方式。因而他們排斥一切婉轉的說教和沉重的理論。傳統文學批評在網絡批評中是沒有立足的空間的。

再次,網絡文學的即時性特點讓傳統批評家難以介人。網絡文學是只存活在“當下”的文學創作。正如戴錦華所說:“一份統計資料表,在世界范圍內,互聯網網站的平均壽命只有八天。今日網絡空間已到處漂流著廢棄的幽靈網站。那么,網絡文學似乎應該是最典型的消費文學,它似乎應該比電影更為純粹地成為‘一次過’文化,成為通俗文化的范本。于是網絡文學,便成了一種悖論式生存:網絡,即時性消費的此刻;文學,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先在地指向著永恒。”…網絡文學迅疾的更新頻率需要的是生動活潑、輕松隨意的速成化批評,不像紙質文學可以永恒保存。這讓一向注重深層次挖掘作品,從中總結出創作規律的傳統批評家手足無措,難以適應。

最后,網絡批評的“跟帖化”特點也讓專業批評家沒法參與。“跟帖”作為一種尚未成熟的批評方式,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像蓋樓一樣層層遞進的,許多雜亂的批評層層疊壓在一起,讓你無從分辨糟粕與精華。再加上文學網站林立,更換頻繁,這樣的批評形式是沒有辦法凸顯出專業批評家的聲音的。

三專業批評家介入網絡批評的可能性

盡管專業批評家要真正參與到網絡批評中去會面臨諸多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完全沒有介入的可能性。

首先,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繼承為傳統文學批評的介入提供契機。雖然網絡文學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甚至是文學理念上,與傳統文學相比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表現出一種反叛姿態,但綜觀網絡文學作品我們會發現,它之中其實蘊含著傳統文學的很多內容。2007年第3期的《文學評論》刊發了陳立群的《網絡文學中的古典文學傳統》一文,文章從對古典文學資源的利用和對古典文學的審美性認同方面分析了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繼承。當然,對傳統的繼承不僅僅表現在古典作品方面,現當代作品也是它們模仿的資源之一。這種文化的承繼關系可以成為傳統批評與網絡批評之間的座橋梁。

有許多代表著網絡文學中堅力量的著名網絡也一直在努力地向傳統文學靠攏。這無疑會給傳統批評介入網絡批評創造出更大的空間。盡管這些的語言是叛逆的,他們的寫作手法是隨心所欲的,但是他們對于文學價值的期望與傳統作家無異。網絡文學作者瞎子說:“我很想別人對我說:瞎子,你在不斷進步,終究會寫出意義深遠的作品。我相信文學是有使命的,這個使命就是對人的終極思考和關懷,寫出具有這種使命的文字,就是我堅持下來的最大的動力。”另一個網絡文學作者bonny.1ively說:“讓我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思考未來,在思想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在每一個小小的支點上,我們彼此挾持,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這里體現出來的文學使命感和傳統文學相比是沒有差別的。當然,有人會由此判斷說,這些人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網絡作家。但筆者相信,網絡給文學帶來的變化盡管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但是文學的本質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有不少網絡文學作者認為,當網絡成為人們更習慣和熟悉的媒體時,網絡文學將會成為文學流通的最重要的方式,它也就更需要實力派作家領銜指導,需要文學理論家們呵護培養。

另外,網絡文學批評的“跟帖”特點也不完全是網絡的產物,其實這種批評方式在我國古代文學中早就存在著。金圣嘆批六大才子書,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脂硯齋評《紅樓夢》都是我國古代點評式批評的典范。這種批評是趁熱打鐵時的妙筆生花,是轉瞬即逝的靈感突現,具有深厚而靈活的趣味性。網絡文學的跟帖批評與這種古典的評點方式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似性。但是表面的相似不能掩蓋深層的差別。傳統的評點盡管短小,也不一定有“跟帖”的幽默風趣,但是它是點評者厚積薄發的結果,表現出來的是深厚的經驗積累和靈動的智慧。但是網絡批評少有這種境界。跟帖者往往只圖一時的口舌之快,并不深究文章的韻味與思想,更不仔細推敲自己的語言。盡管如此,古典的點評方式卻為專業批評家介入網絡批評提供了一種典范。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網絡文學的進一步發展,當當前的網絡批評方式越來越顯露出它的弊端的時候,必須依賴于傳統批評家深厚的學術素養來修正它。

一個混亂的無政府狀態的社會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它最終需要確定一定的權威和典范來約束它,否則這個社會就不可能繼續發展。網絡文學也是個社會集體,它同樣需要規范的約束。目前,網絡批評隊伍人員雜亂、水平參差不齊,由于沒有一定的規范可循,批評者往往人云亦云,甚至表現為狂熱的意氣用事,表現非常不理智。這是網絡批評還很幼稚的地方。只有專業批評的理性引導才能糾正它。南帆說:“印刷文明之中發展出來的一系列規范并非可有可無。如果網站要在社會的學術生活中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必須擁有相應的權威。”這是很有道理的。

四網絡批評對專業批評家的要求

雖然我們承認網絡批評需要權威,也需要傳統批評家的介入甚至引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把網絡文學改造成傳統文學。事實上,網絡文學的產生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是我們想怎樣改變它就能改變得了的,它與傳統文學的差異也是難以抹殺的。因此,傳統文學批評試圖介入網絡批評的時候,對專業批評家就提出了相應的要求。HTtP//:

首先傳統批評家不應該再用輕視的態度來看待網絡文學。目前網絡文學和網絡批評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很多缺陷。但是任何一種新生事物在起步的時候都是艱難的,也正因此才更需要專業批評家的支持與幫助。就像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所說:“網絡批評的諸多缺陷傳統批評就沒有嗎?我覺得網絡批評提供了自由的空間,怎樣在這個空間里進行積極有效的工作是比單純說目前網絡批評如何糟糕更重要的事情。”葛紅兵也說:“正是這些欠缺在表明這個事物是新生的,它有著光明的前途,相反,那些無所欠缺的事物大都是已經經過了青春期的,它們正在走向過熟的路上。真正值得重視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一個有眼光的批評家應當有發展的視野,應當能透過事物發展的點滴跡象窺見它未來的可能性。網絡文學目前正是需要這樣的批評家。”因此,傳統批評家在介入網絡批評之前,首先要學會用寬容積極的態度、寬廣發展的視野來對待網絡文學與網絡批評。

其次,傳統批評家要學會放下精英的姿態,放下逐漸僵化的理論化批評語言,對網絡文學作直觀的趣味性批評。網絡快速的刷新頻率、受眾普遍的娛樂化審美趣味決定了網絡批評語言具有風趣、幽默甚至是粗俗的特點,網民需要的是生動活潑、趣味橫生的生活化、日語化甚至是戲謔化的批評語言,而傳統批評過于專業化,看起來總是生硬晦澀、高深莫測的理論名詞只會讓他們感到反感。事實上,當前文學批評已經呈現出過熟的跡象,很多評論只是為批評而批評,只是熱衷于創造出一種理論的空中樓閣,離文學創作活動本身越來越遠,甚至是凌駕于文學創作之上。這樣的“玄談”式的批評是僵化的,對文學創作是沒有絲毫意義的。理論可以指導,可以總結,可以語言,但是它永遠無法代替活生生的現實。因此,傳統批評家應該積極地從網絡文學批評中吸取鮮活有生命力的東西,不但可以為當前的傳統批評注入新鮮的空氣,同時也有利于盡快適應網絡批評的新特點。

最后,網絡文學最突出的特點是超文本性。“‘超文本’是一種不是以單線排列、而是可以按不同順序來閱讀的文本,也是一種非順序地訪問信息的方法,讀者可以在某一特定點予以中斷,以便使一個文件的閱讀可以用參考其他相關內容的方式相互鏈接。”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人用撲克牌的形式試驗超文本,到了網絡時代它成為網路文學的主要形式,而且與多媒體聯姻形成超文本的新形式。立足于互聯網這種高度結合的新媒體,網絡文學超越了簡單的文學領域,包含了視覺和聽覺方面的非文學書寫活動的因素。網絡文學的這種跨學科特點就要求批評家擁有更闊大的文化視野去解讀它。

五結語

在互聯網席卷全球的今天,傳統文學和文學批評受到的沖擊是空前的,多方面的,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對網絡文學這種新生事物,傳統批評者不能人云亦云地狂歡雀躍,但也不應該視之為洪水猛獸,疏離隔絕。作為專業的批評者,對網絡文學的產生、現狀和未來發展,都該保持清醒的認識,總之,網絡文學的研究任重道遠,傳統批評家應該擔負起應有的歷史使命,不斷熟悉、適應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學新的特征,尋找網絡文學批評的新規范。并盡可能用較短的時間在批評界形成良好的網絡文學批評氛圍。這對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