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怎樣塑造學生的創新意識
時間:2022-03-21 10:59:00
導語:小議怎樣塑造學生的創新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素質教育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其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目的是造就創新型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共同重視。作為基礎工具課的語文教學,具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獨特優勢。
關鍵詞:創新意識;質疑;培養;啟發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要能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創新意識
教師要不斷創設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才能推動其求知欲,發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為科技進步作貢獻的興趣和志向。創新意識不能只靠教師的講述來啟發,在課堂上要注意知行結合,營造興趣氛圍。精講多練,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能干、巧干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創造。如在教學《死海不死》一課時,師生共同討論死海不死的原因,從中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后要求學生在課后做一些有關的浮力試驗,看看水中鹽分增多后,浮力有何變化。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上展示試驗的不同結果,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尋求真理、標新立異的濃厚興趣。
二、培育創新
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創造潛力的重要標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受業、解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質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比如語文教學中對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就要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有什么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有創新價值的,哪怕只是一點創新的火花,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與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創新積極性。
三、開拓創新
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然而,從文字到圖象,需要思維的加工過程。不同的學生,對畫面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構圖布局。讓學生通過圖表表現自己腦海中詩的畫面,謀求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解。鑒于學生的能力水平問題,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邊討論、邊思考:畫什么?該怎么畫?這樣,學生在和諧、合作的氣氛中自主學習,各抒己見,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例如,在教學古詩《天凈沙·秋思》時,學生就如何在畫中表現“小橋流水人家”一句的詩意展開了討論,各執一詞,爭執不已。不同的學生對作者當時的神態、動作的設計都有所不同:有摸著后腦,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長嘆的……學生種種表現,不正是創新的表現嗎?求新、求異,就是創新精神的所在。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激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又如,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學的最后,教師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里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自己最不舍的人。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紛紛模仿古詩書寫出自己的詩篇。我們不強求學生的詩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正是他們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嗎?只要有這樣的土壤,孩子們創新之花必定燦爛綻放。
四、激勵創新
教師應采取激勵的評價機制,做到賞識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注意保護和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在課堂上,學生勇于回答問題的行為是教師首先應給予肯定的,至于回答得正確與否是第二位的。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對語文的積極態度和創新熱情,特別要注意保護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做到不只是評價學生的做法正確與否,更要注意評價他們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交往狀態,評價學生自身的發展水平及探索創新的過程。在評價方式上,要注意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包括書面的、口頭的、操作的)。學生作業、習作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成果的激勵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從而完善他們的創新精神。
- 上一篇:融資成本淺析和融資策略
- 下一篇:小議啟發式教學法的實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