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綜述

時間:2022-03-21 04:13:00

導語: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綜述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舞臺上,教師面對新教材、新的課程標準,將扮演一個新的角色。為了適應角色的需要,教師需要重新建構自己的能力結構,掌握一些新的教學技能。

關鍵詞:教師教學新課程技能

教師對學生成長所擔負的責任,更多的體現是促進。因此,教師必須補充下列“促進學生發展”的技能。

1學習指導技能

新的學習方式強調,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但這并不表示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無所作為。在處理教學中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者關系時,新的教學理念固然重要,但“指導”的技能也是致關重要的。比如,在以知識傳遞為主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主要圍繞聽課、記憶、遷移、背誦、演練等接受活動進行;新課程強調了學習的探究性,教師對學生需要進行課題發現的指導、問題解決的指導、個別指導、小組指導、體驗學習指導、探究學習指導、信息收集指導等。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平等、自由、安全、快樂的課堂環境,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提供空間。

2教育科研技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研興教(校)”已形成共識,教師教育科研意識逐步增強。新課程中要求教師掌握教育科研的技能,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從課例收集、撰寫、分析到總結反思,形成課題。圍繞通過實踐形成的課題進行行動研究、撰寫研究報告、推廣研究成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去學習、去思考、去研究,而其過程就是教師不斷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和業務素質的過程。同時,通過課例(題)研究這個切入點,可以牽動教研、科研、培訓、管理工作的開展,激括學校的整體工作。

掌握教育科研技能還存在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目的指向,即通過科研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匯總教師的教學經驗,積累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將教師從繁重的機械工作狀態中解放出來,讓教師真正成為教育智慧的創造者。

3合作技能

新課程的綜合化、社會化、民主化的特征,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教師與教育管理者之間的合作等。師生之間的合作就是教師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像學生的一員一樣,參與提問題,想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理解、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一種全新的、高效的教學情境,就會在師生的合作中形成。其次,教師之間的合作。課程的綜合化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不僅具有教學的意義,而且還具有教育的功能。第三,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由于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還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第四,教師與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在新課程中,教學活動許多方面的變化,將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復雜并逐漸走向開放。對教師而言,無論是正常教學,還是實施教學改革,都將涉及許多方面,需要多方支持與幫助,并接受多方的監督與指導。這其中來自教育管理者的監督、指導和幫助,是最為直接的,也是經常的。與教育管理者合作,求得教育管理者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是新課程中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

4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技能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課程即教科書”的傳統觀念教材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師生獲得課堂資源的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種,那就是書本。這種單一化的課程資源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中老師必須走出書本,走進資源豐富的現代課程,將自己的角色由書本傳授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綜合開發者、利用者。人類積累的文化財富浩如煙海,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不過是滄海一粟。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都是人生的教科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既立足于課堂,又不局限于課堂,努力向課外拓展,向社會和家庭開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努力促進多種教學資源的利用。

5課堂組織管理技能

課堂管理的涵義不再僅僅是應對混亂、維持秩序以及教師對學生錯誤行為的管教,更重要的是建設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氣氛。美籍教授威廉姆士博士在考察中國教育之后,寫下了一封有針對性的信,他認為“教師不應自稱為握有‘真理’,倒不如說真理是在教師和學生面前另外的某個地方,而且探求真理是他們的共同任務。”課堂管理應是師生的共同行為,其主旨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課堂控制。因此,新課堂的管理應是師生共同進行的,課堂應是充滿溫暖,師生之間彼此熟悉、相互接納、安全輕松的學習場所。因此,教師課堂的管理應變成引導、對話與活動。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首先應該是理解和尊重的,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一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6學習評價技能

以往的學習評價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狀況,新課程中的學習評價則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表征與結構的變化。評價不再是選拔的手段,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明確課程評價是服務于學生發展的,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

總之,在新課程體系中,教師的教學技能不再僅僅是牽引學生思想的繩索,它也應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的推進器。教師既需要對傳統教學技能進行更新,又要不斷實踐,以獲得新的適合新課程需要的教學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