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網絡技術與學校德育的整合
時間:2022-04-01 02:22:00
導語:小議網絡技術與學校德育的整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面時飛速到來的信忽時代,如何利用網絡優勢開創學校德育街局面,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街課題。本文通過對網絡負效應影響的研究,提出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學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進而提出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一些舉措。
關鍵詞:信息化網絡德育
人類文明邁入21世紀,我們迎來了網絡信息時代。網絡逐漸成為人們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人們越來越多地習慣從“網上”獲取信息。
但是,網經扣寸代的網絡文化不僅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同時也在深刻地影響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情感、思想與心理,特別是今天校園學生。據統計,目前我國各類網站已有15000多個,網民近2000萬,其中,學生占上網總人數的20%。據《北京青年報》在《中學生網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調查表明,中學生上網60.7%的人數在玩游戲,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關注影視文藝動態,27.9%的人關注體壇動態,27.5%的人看新聞,24.3%的發E-mail,18.6%的人選擇軟件,5.7%的關注衛生保健信息。可見,目前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游戲、娛樂和交友。因此,如何指導學生選擇和參與上網,讓網上的有用信息積極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令他們做到上網有益,成了當前我們關注的焦點。所以,我們要通過德育教育與引導,讓德育工作切入互聯網絡,建立起德育的網絡前護部車地,使網絡為我所用,助我所長。
本人就作好新時期校園網絡德育建設作如下思考與探索:
一、加強校園網絡德育建設的必要性
我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的不良沖擊。上網成癮、虛幻代替現實、黑客橫行、病毒泛濫、信息混亂等種種負面效應,不僅對學校的傳統德育工作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和挑戰,而巨對尚不具備判斷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在身心的健康發育和成長方面,可能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不良的網頁內容的泛濫猶如一種“慢性”。有一所大學的專業機構對一批網吧進行了點擊率的監測,發現網吧中的上網者中有20%多在聊天室里聊天,20%多在瀏覽黃色網站……因此,網絡對青少年而言有可能成為一種“慢性”,而影響其身乙的發育和成長。
2、網絡的虛擬空間很容易造成網絡沉迷者脫離現實的幻想,從而融向正常的工作不肆學習、因特網本身就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現實中有什么,網絡上就有什么。在這個虛擬社會中,網絡用戶特別是青少年可以擺脫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隨心所欲地成“大俠”、“劍客”或是“流氓”、“潑婦”,其身份、行為等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隱匿和篡改,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責任和義務。
3、網絡信息的泛濫給人干擾、使人弱智。在網絡空間中,由于信息具有公開、共享和易于傳播的特點,使得網絡信息可以無限泛濫,如果讓他們沉淪在這些有用信息和無用信息(假消息、黃色信息、暴力信息等)之中,就有可能使其變得麻木、弱智,甚至受到毒害,使他們的身心在廣度、深度以及強度方面受到空前的干擾,使他們的個體思維發展偏離人類正常的價值取向,甚至走向極端,產生不良后果。
因此,加強使用網絡的道德教育,對于信息化時代成長的青少年學生而言,有者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校園網絡德育建設的可行性
開放的、交互式的、個性化的網絡,又使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學校德育,突破時空的限制,為構建網絡文明創造了條件。
I、網絡的介入,使學生群體的生存環境發生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變化。傳統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學生上學時間內通過學科滲透這一主渠道,以及“兩課”和社會實踐活動來開展。今天,教育的時空由于網絡得以延伸。在時間上,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學校德育不僅限于班會課、團隊活動等有限的在校時間,完全可以通過網絡的信息傳遞方式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德育關懷。在空間上,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沖破物理空間的限制,由學校、教師所構成的有限的德育空間,與現代化的“電子空間”、“電子社區”等開放式的德育空間進行整合,逐步實現德育的電子網絡化改造。
2、學校德育內容得到了擴展。互聯網的興起,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空間,吸引了學生也增強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教師不必再攤上“唇焦口燥呼不得”的尷尬局面。在網上,學生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通過有效的分析、參與、整合、創新,很快地便有所獲。無疑,網絡技術的支撐,提高了學校德育工作內容的存量。
3、教學相長得到新的診釋。身處網絡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之類的古訓。這讓因聞道在先,有一定專長而為人師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危機四伏。面對網絡,我們與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直抒胸臆,表達他們的見解、意見和建議。這種交流,無疑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它讓師生之間的距離縮短,重現“親其師,信其道”的和諧,更能閃耀出智慧的火花。
4、網絡教育雙向互動,開放、活潑,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學生個性化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網絡極大地動搖了傳統教育(當然包括德育)的基本模式。網絡的精彩,使得學生真正能從思維上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開闊眼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現代意識,提高了素質。
5、正是網絡的開放、交互式的特點,真正拓展了學校德育的途徑。(1)教師利用無限的網上資源,查閱各地方德育工作信息,了解發展動態,學習新的具體方法......(2)建設校園網,通過過濾技術及軟件讓學生從原來的無限上網變為有限上網。實現采編人員過濾后的新聞上載、;學校工作動態上載;政策法規上載;網絡知識競技大賽等。
三、如何搞好校園網絡德育建設
1、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是構建數字化校園文明的先導。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如何引導教師轉變觀念,提高他們對運用現代信急技術的重要性、緊迫感的認識,是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我們應組織教師學習有關實施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和理論文章,使老師們深刻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誰趕不上那個潮流,誰就必然被淘汰;使老師們充分認識到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對老師的傳道、授業的地位的沖擊,教師將失去先知先覺的優勢,教師的作用將著重在于指導、幫助學生提高選擇信息的能力;使老師們認ip,}0現代認息技術廣泛應用下的學校教育中,師生關系必然會發生變化,教師不再是權威,而是與學生一起學習的伙伴、朋友。意識增強了,觀念轉變了,老師們才會以最大地熱情投人到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學習和實踐中去,成為數字化校園文明建設的主力。
2、強教師隊伍素質建設,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觀念、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具有學生思想教育經驗、有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師隊伍,是構建數字化校園文明的關鍵。
構建數字化校園文明,必須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能較有效地掌握網絡技米、熟悉網絡文化特點,能夠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包括專職工作人員隊伍、班主任、黨團員和師生骨干隊伍。
3,建立一套相關的規章制度和處罰措施,是構建數字化校園文明的法律保障。
網絡德育就像大禹治水一樣,要根據具體情況,該堵的堵,該引的引,該教育的就教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勢禾得。對于該堵的東西,比如宣揚色情、暴力以及反社會主義制度言論的網站等,要運用網絡技術手段徹底封殺,違反了哪.條規則,就要給予相應的處罰和教育,使校園網的環境盡可能得到凈化。
4、利用網絡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是構建數字化校園文明的重要陣地。
數字化校園文明建設是學校傳統德育的延伸和補充,其實踐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學校德育工作者應樹立“以德為本,做人為先”的德育教育思想,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德育工作要始終保持:“占領主陣地,探索新途徑”的工作方法,充分體現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綜上所述,網絡對于中小學師生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培養適應21世紀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下一代。構建數字化校園文明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對于其中的每個問題都應從實際出發,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投入到這項工作當中,盡可能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好、做細、做實,并不斷的總結經驗,以適應信息時代對德育工作的要求。
- 上一篇:音樂教學部署
- 下一篇:剖析新型學校德育體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