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教育態度推進師生合作
時間:2022-05-07 11:11:00
導語:改變教育態度推進師生合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教育活動中,常出現學生不合作現象,究其原因錯綜復雜,本文試圖分析教師不當教育態度與方法易導致學生不合作現象的產生根源,并提出幾點建議。
一、常見的幾種不當教育態度與方法
1、師生關系中地位的不平等導至師生難以溝通情感
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所處地位與作用有差異,如果教師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突出教師的教育活動中的優越性,或以專制、教訓的態度來教育學生難以激起師生心靈的共鳴,導致學生對老師產生情感隔膜,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對教師一旦產生抵觸情緒,哪怕教師的話再對,學生也難以聽進去。
2、教育學生時,教師忽視了教育方法的科學性與藝術性
學生作為獨立人格的人有其固有的身心發展規律,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師必須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與方法,努力尋求師生心靈互適的支點以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簡單的教育形式,單一的教育方法無法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容易使教育流于形式,也有的教師為了使學生刻骨銘心,常用“強刺激”方法,諸如對學生說些風涼話,揭學生的短,出學生的丑以求得學生的反思與上進,這些做法是有害的,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
3、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簡單和片面容易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導致學生自拋自棄
有些教師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以學生成績為標準來評價學生,有些教師出于班級管理方便以學生遵守紀律為標準來評價學生,有些教師以學生的文明禮貌為標準來評價學生,這些標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過于簡單,片面,不能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這些標準都是站在教師的角度來衡量學生的,容易導致學生的片面發展,甚至使學生對其它欠缺方面失去信心,最終導至學生自拋自棄。
二、對轉變教育態度與方法的幾條建議
1、教師應努力培養健康積極的心態,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首先教師應努力培養健康而積極的心態,具體體現在:積極的自我意識,明確的價值觀念,彈性的適應能力,平等的交流意識和良好的自我狀態。教師應坦然地面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甚至是不可思議的問題;其次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并積極地完善自身的教師形象,允許學生評價教師尤其是教師自身言行中的不足,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師生的平等,縮短師生的距離,讓學生切切實實地尊敬教師,這能為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合作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另外,教師還必須不斷地豐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博得學生的贊賞,這樣也能為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合作提供保證。
2、教師應努力尋求科學的教育模式與方法
學生尤其是行為偏常生容易與教師產生不合作行為,教師必須耐心細致地幫助他們尋找不合作行為的原因并向學生指出改正的方向,對待行為偏常生千萬不可冷嘲熱諷,挖苦嘲笑。教師應始終抱著樂觀的態度去理解行為偏常生,相信他們的不合作行為可以轉變,轉變學生的不合作行為可采取以下模式:
擺事實→→提高學生認識→
→教師評價學生行為→
→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學生樹立面對不足的信心,轉變不合作行為,增進師生合作
這條模式對學生不合作行為的轉變采取了兩條腿走路,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教育動機與目標;使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行為并且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長處與不足,樹立克服不足的信心與勇氣。這條模式也有利于改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的合作。
3、教師應對學生賦予恰當的期望與要求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教師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賦以恰當的期望與要求,教師過高的期望與要求學生難以實現,這容易導致教師喪失教好學生的信心,反過來會導致師生關系的不和協,增加學生不合作行為的發生;而過低的期望與要求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同時容易導致學生目標的轉移。有效地表達教師的期望與要求必須立足學生實際,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確定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正視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反復現象使學生在反復中成長,在成長中增強對教師的理解與合作。
4、教師應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教書育人的事業中
作為一名教師應始終保持滿腔的教育熱情,用心去體會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生活本來就是復雜的,教書育人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也是自然的,遇到各種問題與矛盾,尤其是學生的問題與矛盾不應簡單地訓練,粗暴地壓制,應堅持正面教育,用教師博大的胸懷,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精神去呼應學生,努力防止消極情緒的遷移。帶著一顆父母般的心去關愛學生,朋友般的心去親近學生,多與學生接觸交流,建立父子型的、朋友型的師生關系,增強師生之間的相容性與互助性。
5、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抓住教育關鍵,千萬不要吹毛求疵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深有體會地指出,給他印象深刻的學生是那些調皮,甚至是那些不可管束的學生,而不是那些無可挑剔的模范學生,因為透過學生的“毛病”可以發現他們潛在的特點。
教師應允許學生有“毛病”,不可輕易地扼殺學生的“毛病”,往往教師看來的某個“毛病”正是學生的長處,是學生與眾不同的潛能,適度地允許學生犯“毛病”,有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成長。當然學生的“毛病”必須控制在一個度內,正確地引導利用學生的“毛病”,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只要學生的“毛病”不致于影響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成長,不會對社會、對他人造成損害,大可不必過多地干預,因為畢竟他們還只是孩子。
學生不合作現象會給學校教育帶來一些負效應,但同時又有利于學校教育與管理的完善,作為教師應一分為二地對待這種現象,千萬不可簡單地埋怨,甚至放棄對不合作學生偏常行為的轉化。
參考文獻:
《中小學教育》2000年第8期
《今日父母》李樹蔭著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怎樣當個好教師》人教社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教育學》睢文尤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 上一篇:養成好習慣建立人生基礎
- 下一篇:中外老師校本培訓研討
精品范文
8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