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同學們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
時間:2022-05-07 03:15:00
導語:讓同學們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探索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是推動學生認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在教學目的要求中指出:“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下面結合一年級“數的認識”教學,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關愛學生,萌發興趣
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是校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氣,對孩子們的學習與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級的學生從家庭來到學校,老師成了他們最親近的人,追求老師的愛,使自己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將成為他們一切行為的動機和迫切需要。一般來說,學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老師,也就喜歡他(她)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但要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首先教師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要及時幫助學困生彌補數學知識上的缺陷,使他們有了對學習數學的勝任感,才能產生學習興趣。其次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善于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等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培養學習的自信心。再次教師應以精深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教學技巧博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故事導學,誘發興趣
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喜新、好奇,學習目的性、自覺性和注意力穩定性差,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等特點,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需要結合課題引入一定的故事情節,誘發學習興趣。
如,教學“6的認識時”,我先通過故事情境導入。師:“同學們都喜歡看大風車節目,今天是金龜子的生日,你們看有幾位花仙子前來向他表示祝賀,客人來了,先要請他們坐,金龜子搬來了幾把椅子?倒了幾杯茶?端來了幾只盤子?每只盤子里放1塊蛋糕,共有幾塊蛋糕?”師利用多媒體逐一展示問題情境,讓生逐一回答。師:“你們看到了人、椅子、杯子、盤子和蛋糕雖然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相同點,你們發現了這個相同點是什么嗎?”生:“他們的相同點都6個”。由于問題提出有情節、有意境,切合學生的實際,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嘗到了探索奧妙的樂趣,從而萌發了對數學知識的渴求,引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三、聯系生活,增添興趣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必須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教學貼近生活。“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例如:教學“3的認識”時,我先用三支粉筆、三個茶盒、三本數學書、三面小紅旗等學生熟悉的東西,讓學生細致地觀察實物數數。接著用三輛自行車、三只兔子、三張卡通圖等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再數數,并說出第三輛自行車、第三只兔子、第三張卡通圖各是什么顏色,再讓學生量三杯水,聽三下拍掌聲數數等活動,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從直觀到抽象逐步領悟了“3”的實際意義,形成“3”的基數概念和序數概念。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3”說一句話。這樣教學,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數學助力量,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興趣盎然,效果好。
四、加強操作,提高興趣
動手操作既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種重要途徑,又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提高興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學大綱(修訂版)》指出:“低年級學生主要通過對實物和具體模型的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教學時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愛玩、好動等思維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機會。”通過數一數、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實踐活動,變抽象為直觀,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經歷從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認識,逐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促使知識內化。
例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數出11很小棒、并一根一根地擺好小棒,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怎樣擺才能讓人們一眼就看出是11根。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擺法:左邊擺5根,右邊擺6根;左邊擺5根,中間擺5根,右邊擺1根;左邊擺10根,右邊擺1根;左邊擺5個2根,右邊擺1根;左邊擺兩個“★”,右邊擺1根;左邊擺9根,右邊擺2根……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第二種到第五種,這四種擺法雖然不一樣,但實質都相同,都是先擺10根,再擺1根。為了更清楚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個“十”。由此“十”也是一個計數單位的表象初步進入孩子的頭腦,清晰地建立起一捆就是一個“十”。同學們在擺“11~20”中的每個數時,就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幾根,也就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一個“十”這個難點。這樣教學,通過調整教材編排順序,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個人的才能,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悅感。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化靜為動,發展興趣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是通過觀察、感知、操作。思維等心理活動形成認知結構。要使學生在學習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時感到有興趣,就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把靜態的數學概念動態化,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習興趣。
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景:森林里的小動物開運動會,踴躍報名的小動物可多了。大象校長給它們排隊,數一數一共來了多少只小動物?(電腦演示)大象校長給它們排好了隊:電腦顯示隊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左往右—行一行地數,第11只小動物是什么(電腦顯示,答對了,我是,并發出三聲叫聲或跳動三下,答錯了,電腦老師給予鼓勵性語言);從上往下一列一列地數,第11只小動物是什么;現在老師不告訴你怎樣數?第16只小動物是什么?(學生發散思維。)
這樣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的獨特的聲、光、色、形、動畫等效果,突破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并按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快慢、動靜之間的合理調節,通過生動有趣、學生喜愛的畫面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充分調動學生主體主動參與,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進一步加深了“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基數和序數概念的理解,學生初步學會了有序觀察、有序思維的方法,通過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巧設練習,升華興趣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思維品質,實施因材施教,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喜新、好奇、好強、好勝等特點,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練習,在注重實效的同時,對練習的層次、方式。題型等做科學的安排,適時適當安排一些游戲、競賽、開放性練習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升華學習興趣。
1.游戲。
游戲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開展“傳口令”“找朋友”、“郵遞員送信”、“摘蘋果”、“拍手對口令”、“小動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戲。
例如,教“11~20各數的認識”后,我們設計了一道拍手游戲。讓同桌的兩個同學互說數的組成。“我說十”、“我說一”,合:“一個十和一個一合起來是11”,通過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處于一種積極活動狀態,加深學生對“20以內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理解,在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開放。
開放性習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在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練習的同時,精心設計一些形式新、入口寬、解法活的開放題。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練習,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教完“11~20各數的認識”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作為本課的結尾。“六一節到了,學校舉行游園活動,參加投圈比賽的同學很多,老師規定每人每次只許投11個,猜猜看,小明投中了幾個?沒投中的有幾個?”(電腦顯示圖像)就是一道結論開放題,解決時學生必須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又必須考慮到11的組成。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在爭論中互相交流,自我評價,自我完善,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又滲透了數學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競爭。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的主動地位”。21世紀將是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時代,國際競爭越加激烈,要使現在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的競爭強者,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勝、好強特點,開展“看誰覺得又對又快”、“看誰擺的又對又巧”、“奪紅旗比賽”、“男女對抗賽”、“小組對抗賽”、“小能手”等競賽活動。從小訓練學生參與競爭,不怕競爭,學會競爭的能力,為他們適應未來社會錯綜復雜的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
- 上一篇:實施討論教學方式激勵學生的革新意識
- 下一篇:詮釋語言文化類選修課的課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