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策略推進新課改研究

時間:2022-06-28 09:37:00

導語:分析新策略推進新課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新策略推進新課改研究

在課程改革大潮到來之時,等待、觀望是無法進步的,守舊、封閉是難以發展的,模仿、復制是不能讓學生進行再創造的,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尓說:“學習數學唯一正確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教育教學要前進、要發展、要出成績,我們教師就得對此做出大膽的改革和創新,就得積極參與課程改革,而任何一項教學改革缺少我們教師的參與是不能成功的。那么,我們教師如何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怎樣去推進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呢?我們認為,教師必須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策略。

1、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化的情境

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①以與學生年齡特征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數學內容;②使學生在活動中、在現時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這樣一來,教學就成為一種藝術,藝術的生命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去學習。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這個理念的支撐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教師通過創設具有生活化的情境,來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無窮興趣,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如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中第一章的《人人都能學會數學》,教學時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酷愛數學的興趣,就采用一個“大花貓捉老鼠”的實際生活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充當大花貓,學生充當老鼠,如大花貓捉了10只老鼠,將老鼠排成一排,并將逢單數的老鼠吃掉(吃掉的學生坐回原位),然后將剩下的老鼠再排成一排,再將逢單數的老鼠吃掉(吃掉的學生坐回原位)……最后讓剩下的老鼠(學生)任做一個數學游戲或者學一個動物叫等等,再把老鼠放掉。后來大花貓捉了20只老鼠,且上次那只幸免于難的老鼠再次被捉到,這只老鼠憑自己的智慧選了一個適當的位置得以再次逃生?(或者一些多才多藝的學生為了想展示自己的才華,選擇一個怎樣的位置才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呢?)讓學生去理解這只老鼠兩次分別在什么位置?那么40只,80只,100只呢?從這樣實際的生活例子,讓學生體味到學習數學不能一味蠻干,而要善于總結、善于找規律,這樣分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師扮演大花貓與學生扮演老鼠進行角色表演時,適當的設計一些臺詞和動作,動作盡量滑稽,并富有表情地進行表演。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知識面,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采用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既讓學生學得輕松,又能取得好成績。由此可見,寓教于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讓他們知道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助于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

2、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支架”

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形式,新課改的教學過程實質就是課程標準中要求我們達到的目標——不是培養學生“學新知識”,而是“生長新知識”;也是培養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思維方法和應用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發展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作了有益的嘗試。在“用字母表示數(要經過探索規律的過程)”這課時,我們教師先讓學生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四個學生為一組,看誰搭得又快又多,搭了多少個,并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搭一個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搭兩個正方形需7根,搭三個正方形需10根……的結論。讓學生在感受圖形變化的過程中尋找出其中的數量關系,學會用符號表示數,體會用符號表示數的優越性,給學生以簡潔美的感受。

該“支架”的教學以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呈現為出發點,把探究落在具體的事物上,給學生以親切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整堂課也力圖體現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這種課堂氛圍下,許多教師反映他們“經常有驚喜”,“經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經常被難住”。新課程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地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距離。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為學生提供一個展施自我的舞臺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并不只局限于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更多地關注學生生命多方面的發展,課堂上教師盡可能多給學生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教師關注學生所需,更愿意放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所有這些都是課程改革追求的真實面貌,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解答作出判斷。而是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須設計生動有趣的、適合學生水平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從數量和空間關系去觀察、比較、分析、思考、歸納、判斷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是怎樣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結果是怎樣歸納的,要給學生表達的機會。例如在教學正數和負數(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時,教師創設了三個人物情境,教師要求這三個人站在講臺上排成一排,中間一位學生作為標準,其他兩位與之比較,要求學生從中說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情況,最后,學生竟然答出十余種:按體重、按身高、按年齡、按頭發長短、按穿衣服的價格、按口袋裝錢多少、按跑步快慢、按體積等。多讓學生動手做一做、畫一畫、寫一寫、演一演;動嘴說一說、唱一唱;動腦想一想。這樣一來,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空間,而且提供了展示個性、大膽創新、培養多向思維的機會,學生的內在潛能也就會源源不斷地被開發出來,學生的生命之花也會越開越鮮艷、越開越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