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會計專業實踐能力評價方法

時間:2022-07-10 05:06:00

導語:小議會計專業實踐能力評價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會計專業實踐能力評價方法

隨著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校會計專業實施教學改革的重點。實踐教學包括實驗、實訓和實習,這些實踐環節在會計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并不意味著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已與社會需求和崗位要求相適應,在當前高校教學計劃的實施中,沒有目的或目的性不強的實踐教學比比皆是,會計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尤為突出。主要原因是該專業的實踐教學,不像工科類專業的實踐教學那樣,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標來衡量。因此,如何針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特點,構建合理的實踐考核體系,是從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的教師應重點研究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考核的現狀分析

目前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核,對大部分高校來說,都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多多,主要問題包括:

1.教學計劃執行的隨意性

有些實訓課程的教學與評價,沒有標準可循,隨意性較大,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水平。還有的采取結合學生的平時作業、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根本體現不出學生實踐能力的真實水平。

2.注重形式的評價

學生依照實踐課程指導書,按部就班地操作或通過模仿教師完成操作,根據所得數據整理實踐報告,教師依據書面報告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法,因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訓練過程中的評價,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對學生無法形成激勵,不利于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評價的片面性

學生實踐課程結束后,從本階段所學習的訓練項目中以抽簽形式抽取項目,在教師監督下進行單獨操作,根據操作要求進行評判。這種評價方式不可能包含該階段訓練的全部內容,而只能選取一部分訓練項目或指定幾個重要項目,具有隨機性和片面性。

4.實踐應用能力評價一次性確定

在實踐應用能力評價中,有些成績是通過實踐課程結束時的一次評價來決定,學生不注重平時的學習與練習,甚至有些學生逃課,最后參加考核。這種評價方式不能激發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也不能全心地投身到實踐能力訓練中,因此,達不到實踐教學目的。另外,對學生的評價,多以實踐最終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實踐過程中的表現由于并無詳細記錄,僅能依靠指導教師的主觀判斷。

5.忽視實際業務處理能力的評價

實踐訓練是現場(或模擬場所)的訓練,由于評價重結果,在實踐應用能力的評價項目中,按照崗位業務處理能力設置的項目少,評價目標不明確,不能全面檢驗學生對實際業務的處理能力的掌握程度,容易造成學業評價成績高,但實際業務處理能力低的現象。

6.缺少實踐應用能力評價規范

實踐教學雖然有教學大綱,但缺少對實踐應用能力評價的量化標準,對于能力訓練項目中的關鍵知識點與實際應用能力的評判沒有評價規范,而由教師自己主觀決定。

綜上所述,大多數高校目前的評價方式不能正確、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更談不上高級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二、構建實踐應用能力評價方法框架

構建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評價方法框架,如圖1所示。

按照會計執業對本科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進行實踐應用能力評價模式設計。即本著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和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原則,體現實踐應用能力評價模式的重構;本著能反映會計專業人才知識與專業實踐特色要求的原則,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實踐應用能力訓練項目設計;本著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養成教學相融合的原則,構建實踐應用能力評價方法與評價規范;最終達到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根據霍恩斯坦教育目標分類法設計實踐能力訓練項目

根據霍恩斯坦教育目標分類法,結合會計專業的特點,設計實踐能力訓練項目及評價點。霍恩斯坦將全部教育目標劃分為4個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行為領域),每個領域包括5個子目標。在實踐能力訓練項目設置中,先根據“認知領域”5個子目標(概念化、理解、應用、評價和綜合)設計基本應用能力訓練項目和對應的評價點;然后再根據“動作技能領域”5個子目標(知覺、模仿、整合、創作和熟練)設計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訓練項目和對應的評價點。

在實踐應用能力訓練過程中,訓練項目與企業經營業務實際相一致,為學生創造職業場景環境與氛圍,充分地利用“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設計訓練項目及評價點,以提升學生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

四、實踐應用能力評價方法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和學生已經不是傳統的灌輸者和被灌輸者的關系,而是體現在會計實踐中的“角色差別”。在場景式的實踐訓練中,學生可能是會計人員,教師可能是審計人員;學生可以扮演會計流程中的所有“人物”,教師只是組織者或評判者。作為實踐訓練課程,在有限的學時內培養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必須在平時對有關關鍵知識點進行強化訓練。在實踐教學評價環節,教師應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會計職業能力需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將評價的重點放在會計業務處理能力和就業能力上,構建評價方法與評價項目,改革評價方式與方法,這樣才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實現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1.過關制評價法

基于過關制的實踐教學評價,采用訓練和評判一體的方式,即每一個實踐訓練項目和評判構成一個子單元,各個子單元按照實踐訓練目標可連接為一個整體,構成一個大的單元。如基礎會計中的第一個實驗項目:“記賬憑證的認識與填制”構成一個單元,只有當這一單元實踐教學內容完成才進行評判,不合格者須對相應的實驗訓練項目內容再訓練、再評判,直到合格為止。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學習問題的累積,即采用“過關制”。“過關制”就是把前一個單元的考核成績作為進入下一個單元訓練的通行證,即作為進入基礎會計的第二個實驗項目:“賬簿識別與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的通行證。這樣不僅能給學生增加項目訓練的壓力,而且還可以有效克服“訓練不努力,考前大突擊”的問題。也可設計更大的單元,即按課程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會計信息系統、財務軟件應用、高級會計、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

“過關制”的實踐教學評價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實踐應用能力評價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對學生學習職業能力具有一定的驅動力,使學生學習目的、方法更加明確,訓練效果更加突出。

2.過程評價法

學生的實踐基本技能、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在實踐過程中慢慢形成和提高的,在實踐過程中規范每個細節比實踐結果更重要。過程評價方法就是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所實施的評價,即對學生每個實踐項目的不同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考核,例如在會計電算化實訓中的“建賬與系統初始化”訓練項目,對建賬過程與初始化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進行嚴格的評價,對于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為后續實踐項目打好基礎。這種實踐過程的評價方法也有利于“過關制”評價方法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