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校報面對的難題及發展對策

時間:2022-07-18 03:40:00

導語:詮釋校報面對的難題及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校報面對的難題及發展對策

一、高校校報面臨的困境

(一)版式、內容程式化,在受眾中受歡迎的程度不高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校報形成了一副固有的“老面孔”:多為四開四版小報,一版為要聞版,刊載近期學院重大活動、會議報道;二版為教學科研版或論文版,刊載本?;蛐值茉盒T诮虒W、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或教職工的論文;三版為校園生活版或綜合信息版;四版為文藝副刊。概而言之,整張報紙從內容到形式都乏善可陳,相當大一部分校報要聞版和綜合信息版充斥了會議報道和領導講話,成為了“會議摘要”和“講話記錄”版。而因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模式程式化、報道范圍窄、趣味性差等原因,校報在師生中受歡迎程度普遍不高,有的校報剛發到師生手中就被扔到了垃圾箱。

(二)時效性不強,發行量偏低,經濟效益低或毫無經濟效益

報紙的英文是newspaper,直譯為“新聞紙”,實質上應該具備受眾面廣、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社會影響力大等特點。然而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校報似乎很難具備“報紙”的特性。根據中國高校校報協會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1000余家高校校報中,周報占5.1%,旬報占12.6%,半月報接近50%,雙旬報和月報占31%,年報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高校校報因出報周期過長,時效性不強,往往充當“馬后炮”的角色,令讀者看到的“新聞”實際上都是一周前甚至半年前的“舊聞”,吸引力、可讀性均不強。

同時,由于高校校報“不面向社會公開征訂發行,不刊登廣告或進行其它經營活動,辦報人員不發記者證,不評新聞職稱”的硬性規定,眾多的高校除了學校撥付的有限的經費維持出版,毫無經濟來源,縱想提高報紙質量和加快出版周期,都因無經濟支撐而無法實施。

(三)校報受眾的挑戰以及編輯隊伍的挑戰

高校校報的受眾主要為高校師生,他們具有品位高、素質高、學歷層次高、思維敏捷活躍、接受能力強、知識面廣等特點,因而對校報的質量要求也相應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期望。如前所述,當前我國高校校報時效性不強、信息容量小、報道范圍狹窄、內容與形式程式化,難以適應高校師生的需求與期望。另一方面,高校校報編輯部自身條件差,這也構成制約校報發展的重要“瓶頸”。當前眾多高校校報編輯部工作條件簡陋、人手少、任務重、工作復雜?,F實的情況往往是一個編輯要負責從策劃、選題、組稿、寫稿、編輯、校對直至發行、計算并發放稿費等全部事務,學習和鉆研采編時間極其有限,業務水平很難提高。在個別院校,校報編輯甚至由黨辦或黨委宣傳部干事兼任,情況更為糟糕。

(四)校園電視、廣播以及網絡媒體對校報的沖擊

高校校報因自身缺陷以及各種困難,形勢已經不容樂觀,而校園電視臺、廣播站以及校園網的競爭壓力,更造成對校報的沖擊。校內有線電視以其聲像結合,能給人以視覺沖擊力和現場感,以及迅速、滾動式的播出,深受師生喜愛;校園廣播也以其“短、平、快”的有聲傳播和時效性緊密結合的優點,得到師生青睞;而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以其多媒體傳播、時效性強并能實現讀者與采編人員的互動,更是深得師生特別是年輕學生的歡迎?,F實情況是,往往校報至少需要3天才能刊載的新聞,電視、廣播、網站卻能在事件發生的當天的第一時間作出反映,網站還能實施在線讀者調查、讀者留言等互動功能贏得受眾,使校報在校園媒體競爭中處于劣勢。

二、高校校報如何走出困境

(一)積極改革,引入市場機制

高校校報疲軟的根本原因是經費問題。筆者認為,新聞出版部門應該對有公開刊號的高校校報,在聯合校報主管、主辦部門切實加強對校報的指導與監督的基礎上,允許適當引入市場機制,比如允許打一定范圍的廣告,允許在一定范圍內出售等,使校報能夠擁有一部分發展經費,擺脫長期以來靠主辦單位撥付的有限的經費過著“吃不飽、餓不死”的局面,從而有條件積極地應對各種競爭,不斷地發展,更大的發揮其輿論宣傳作用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陣地的作用。

(二)應對競爭,提高報紙質量

1、注重深度報道。校報無法在時效性上與電視、廣播、網絡一較短長,就應該拓寬報道范圍、放開眼界,在“深度”上下工夫,認真做好報道策劃,做出優秀的、貼近師生實際的專題,從而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效果。深度報道以其不受嚴格的時間限制以及內容詳實等優點,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校報也就不必擔心時間上落后于人而受“冷落”了。校報采編人員應該深入師生生活中去,在堅持團結、鼓勁的原則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校報做出深度、做出高度。

2、增強服務性。校報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師生”的“三貼近”原則,服務于師生,以此來擴大受眾面與影響。可刊載服務性信息與生活信息,如開辟介紹校園生活服務版或“生活小貼士”等專欄;開辟讀者熱線,做聯通讀者與學校管理層的橋梁,為受者解決些實際問題;關注師生關心的學習、生活上的細節問題。

3、提倡鮮活性。校報要一改以往的程式化的“老面孔”,要在版面的設定、版式的設計、文章體裁的運用和寫作手法上多花心思,別出心裁。要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版面;在版式上,可大膽借鑒社會報紙的成功經驗,注重版面色彩的和諧和布局的合理;靈活運用各種表現手法,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讀者來信等,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注重新聞圖片的運用和標題的制作,要一改以往把新聞圖片當作點綴的錯誤想法,充分發揮其視覺沖擊力與傳遞信息的功能,新聞標題要出新而不離奇,給人典雅而清新的享受。

4、盡可能的“搶”時效。雖然時效性不是校報的長項,也不可丟而不管。當重大的事件發生時,編輯應預留版面,派得力記者迅速采訪,限定字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以“搶”得時效;當遇見已有定論、公布只是早晚的事情的事件時,應寫預發稿,以其不落后于人。

(三)強化內部管理,提高采編人員素質

1、校報要在落后的地步奮起直追,必然要抓好內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每年或半年對采編人員進行一次考核,獎勵先進,對不合格的人員,堅決辭退;采取新聞月評制,評出好新聞予以獎勵,鼓勵采編人員寫好稿、優稿、特稿;編報前要召開編前會,集思廣益,策劃專題,爭取當期報紙做出深度、高度,吸引廣大師生關注;嚴守出版程序,稿子上版前必須經過三審,保證報紙質量與可讀性。

2、加強采編人員的素質培養。采編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校報的質量。因校報編輯部成員多非新聞專業出身,業務能力有限,編輯部要加強對采編人員的培養,切實提高他們的素質、新聞敏感性、文字功底以及編輯技巧,促使其個個成為既能獨當一面又能采稿、編稿的通才,最大限度提高編輯部的工作效益;可定期聘請社會媒體的名記者來編輯部做報告、談經驗,幫助采編人員成長。

3、引進優秀人才。人才是事業發展的原動力,報紙要發展,必然需要吸納優秀人才的加盟。清華大學向社會公開招聘《新清華》主編,也是出于這個初衷。當然,不是所有的校報都有能力引進人才,但也可發揮自身在高校辦報的優勢,將一些有文學、新聞特長的人才,以兼職編輯、記者的形式納到旗下來,促進校報發展。

(四)搶占網絡陣地,開辟校報網絡版

面對網絡的生猛發展趨勢,校報對網絡不能采取不聞不問和敵視態度,而應主動利用網絡,搶占網絡陣地,以網絡的大容量、快時效、圖文聲并茂、互動性強等特點,彌補校報的信息少、速度慢、溝通難等不足。

總之,高校校報要走出疲軟與困境,必須在改革中求發展,在服務中求認可,在付出中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