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環境與學生禮儀教學結合思索

時間:2022-09-05 11:23:00

導語:體育環境與學生禮儀教學結合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環境與學生禮儀教學結合思索

文明禮儀一直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中國就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中華民族也一向以“知書達理”作為傳統美德。

燦爛的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它雖然更多地表現為種種外在形式,但卻反映著精神文明的深刻內涵。同時禮儀作為人們的行為準則,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現代文明社會中越來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民族的禮儀修養同時也反映出一個民族的道德文化和精神風貌,在大力提倡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繼承與發揚“禮儀之邦”的道德風范,禮儀教育自然就顯得十分重要。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但近些年來我們也看到許許多多道德淪喪、野蠻粗俗、低級文化等社會現象在高校的大量涌現,許多大學生在就業時甚至被眾多媒體和用人單位指責缺乏起碼的禮節禮貌,并提出大學生應當在就業前好好補補相關的儀禮課程。

俗話說“是真精神自風流”,在世人看來,大學校園、大學生之所以神圣,就是因為自古以來他們一直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薪火的職責。作為社會文明道德宣傳的前沿陣地,高等學校在文明禮儀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容忽視,但同時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學校的體育教育環境,卻恰巧可以和應該成為強化學生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1“禮儀”和“體育”的自古淵源

(1)西方禮儀的來源:愛琴海地區和希臘一直被認為是亞歐大陸西方古典文明的發源地。約自公元前6千年起,愛琴海諸島居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此后,相繼產生了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公元前11世紀,古希臘進入因《荷馬史詩》而得名的“荷馬時代”。

古希臘哲學家對禮儀有許多精彩的論述。例如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種和諧與秩序”的觀點;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于談天說地,而在于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觀念。”他不僅教導人們要待人以禮,而且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為人師表;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標:智慧、勇敢、節制、公正;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說:“人類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為最優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為最惡劣的動物。”(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2)西方體育的來源:體育競爭思想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身體競爭的思想觀念是當時最主要的人文主義精神表現之一。人們對優美身體與強健體魄的追求滲透了身體競爭的思想觀念,并暗藏著體育競爭精神的思想萌芽。雖然古希臘對人的認識基本上是建立在“身心二元論”的基礎上,但它所蘊含的“人的身心既善且美”的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關于人與體育關系的本質認識的積極觀念。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觀念都強烈反應了古希臘社會對于身體崇高性的認識,身體的健與美會在體育競爭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和升華。希臘人認為:對抗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激勵,這成為西方文化中特有的一種氣質。

因此,可以說西方“禮儀”和西方“體育”都是從古希臘發源并衍生的,對后來的西方乃至東方世界的人文文化和競技運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可以說“禮儀”和“體育”自古就有著割不斷的聯系。

2學校禮儀的內涵

“禮儀”的定義很廣泛,總的說來就是能夠與周圍的社會成員隨時保持一種友善的關系。中國人所謂的“德”就是如何對待別人,如何成全別人,所以禮儀中所講究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多替別人著想。大學生這個有著較高素質的特殊群體,無論在任何一個國度和時代,這個稱號都是一種文化層次的體現,是一種責任的象征,都是一個將先進文化和現代科技帶進社會的領軍群體。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們的語言、舉止、習慣、禮節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這種差異在幾百年前,由于人們互不往來,所以不成什么問題,但是隨著現代通訊和交通的發展,尤其是網絡的的開通,使得世界越變越小,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東西方距離也越變越短。而現代文明禮儀早已不再是單純的一種規則,而是因歷史淵源建立起來的,被全世界公認的長時間形成的原則。也許這些規則與我們原有的有所不同,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早已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國家之間、政府之間,民間與國際上的交往也日益廣泛,所以作為高校學生,不僅要學會把握這些禮節、禮儀,還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在自己的生活中體現出來,同時帶領其他社會成員運用到日常生活、工作當中。

3體育教學環境與禮儀教育的關系

一直以來,體育教學與禮儀教育的許多方面,其實存在一種自然的滲透。例如,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在基本動作訓練、形體訓練、健美操訓練等多種訓練中都對細節動作有著很嚴格的規范性要求,這無形當中就與我們常常在對學生的禮儀教育中所要求的個人儀表禮儀、形體禮儀、舉止禮儀等等自然而然地互相吻合。再則,禮儀教育中我們常常指導學生要做到“舉止優雅、大方、莊重、精神飽滿”,即“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等,這些又正是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時,體育教學在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沒有辦法相比的特殊優勢,只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和禮儀教育的相互滲透作用,就可以在鍛煉學生體魄的同時又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風度有魅力的現代人。

可見禮儀教育存在并滲透于體育教學過程的始終,體育教學又至始至終蘊含著禮儀教育,兩者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一種關系。

4高校體育教學環境中貫穿禮儀教育的嘗試和探索

4.1在日常體育教學課程中貫穿日常禮儀教育

高校體育日常教育作為體育課程的基礎教學階段,除了可以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便于學生下一步掌握體育的基本技能技巧,還可以就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良好精神面貌方面起到相當重要的訓練作用。比如:

(1)通過最基本的上課集合、點名,下課集合、解散來規范學生“在不同場合應遵循不同規則”的基本禮節;

(2)通過對上體育課應該穿著的服裝、鞋襪的要求來規范學生“視場合而定自身穿著服飾”的服飾禮儀原則;

(3)通過上體育課時要求學生在指定地點準時集合,按時出勤,生病或者有事要及時請假的考勤制度來規范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常規習慣,學會懂得尊重老師、尊重他人即“尊重交往對象,處處為他人著想”的首要社交禮儀道德規范,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嚴格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

(4)在體育課的隊列練習中,目的是通過簡單的練習來規范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并能構筑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而同時這又符合人際交往禮儀中必須遵守的兩大白金法則——良性互動和有效溝通,其中良性互動的重要規則就是善待別人,學會換位思考;而有效溝通中真正的溝通高手就是一個“聽的高手”——聽全、聽清、聽懂,在體育環境中的隊列練習正好就這兩方面都加強了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