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阻礙及啟迪

時間:2022-09-05 05:20:00

導語:教育改革阻礙及啟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改革阻礙及啟迪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各國相繼認識到教育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它們相繼多次進行基礎教育改革。隨著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阻抗力量不可避免地隨之而出現,如何消解這些阻抗保障的改革順利進行成為各國學者研究的問題。

一、西方基礎教育改革阻抗問題研究之分析

隨著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育改革出現了阻抗問題。此時,受改革理論研究問題領域的影響,教育理論工作者也開始關注和思考有關教育改革的阻抗問題。

從字面上解釋,“阻抗”即“阻止”和“抵抗”。阻止和抵抗這個詞,所表明的是人們對某事所采取的一種反對策略,即以各種方式和手段,使某事不能發生;或者即使無法使之不能發生,也要使其不能順利地進行以阻止行事者達到其目的。[1]

西方各國基礎教育改革所存在的阻抗因素,在不同國家是有所不同的,但不管各國存在什么樣的阻抗,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著共同之處。學者們所總結各國阻抗之因素,可以闡述為如下阻抗因素:權力阻抗、心理阻抗、價值阻抗以及社會阻抗。

1.權力阻抗

改革會涉及人們經濟、政治等利益的再分配、再調整,這就出現各種復雜情況,產生了權力阻抗。西方研究者指出,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最大的阻抗來自于教育改革中的利益集團之相互對立,即所謂權力阻抗。各級利益集團(如領導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師、學生及家長等)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施加種種影響,抑制或阻撓改革的推進,影響進程和結果。

西方基礎教育改革時,教育者的利益與社會其他利益集團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利益有時是不一致的。非教育的利益集團在教育領域中都存在自己的權益,他們爭奪有限的教育資源,其自身利益會影響到基礎教育改革實行的效果。而在教育者集團內部,教師與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間的利益也不盡一致。行政管理者往往縮小教師的自主性空間,削弱教師的專業特性,導致教師與其對立,相互指責對方不能理解自己的問題。另外,學校內部斗爭也經常涉及收入等經濟問題。由此,當某些教育改革的實施損害或危及相關利益集團時,它們通常會表現出消極或反對的態度,甚至會給執行工作設置種種障礙,嚴重影響其實現。

尤其要指出的是,任何西方基礎教育改革的措施,不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最終都要落實到或作用于學生身上,而家長是學生利益的直接代言人,是重要的利益群體。因基礎教育改革很少真正能全部放在學生利益之上,教育改革也還需要考慮其他人的利益。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學生及其家長為了自身利益而形成了利益集團,以便為他們的利益而斗爭。這也是權力阻抗的一方面。[2]

2.心理阻抗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改革的阻抗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其產生也是極其復雜的。易法建先生在改革心理阻抗研究中指出,個人對改革的心理阻抗,具體表現為個人對基礎教育改革缺乏了解或錯誤理解,存在思維定勢,有某種失衡感和不安全感,擔心地位,恐懼未來和依賴心理等因素,使其產生阻抗;因經濟利益受損或失業,社會群體及歷史文化等方面也可能產生心理方面的負面影響;組織對改革的心理阻抗方面,也有組織領導、組織結構、組織資源、經濟效益、團體規范和人際關系等影響,這些方面極有可能引起心理阻抗。[3]基礎教育改革的所有參與者在面對改革時,總會或多或少地面臨心理上的壓力。其過程中,主要有認知偏差、習慣心理和不安全感等。[4]總之,基礎教育改革引起參與者心理上的失衡和行為上的抵制,他們擔心害怕、不穩定,感到不適應、不習慣,心理無法承受,這就在心理上產生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心理阻抗。

3.價值阻抗

價值阻抗存在于個人和群體的不同思想意識、基本信仰等方面。改革就是打破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的傳統價值觀念,而人們的價值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并不是容易改變的,他們不一定適應或認同基礎教育改革的一些舉措,他們甚至有著與改革相反的價值觀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改革產生了價值阻抗。

4.社會阻抗

基礎教育改革是一種復雜的想象,是理念、政策和體制結構、歷史和文化的大融合?;A教育改革本身與社會環境、社會條件等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社會方面涉及公平和社會凝聚力的問題,也涉及在階級或種族基礎之上建立學校和社區,而且也要考慮人口、社會風俗習慣、勞動力市場、人權觀和能力觀、法律和性別角色的變化問題,改變教育環境意味著對以上問題的改變。況且許多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收入和貧困差距擴大的現象,經濟上的松綁和結構重組孕育出更大的社會不穩定性以及社會生活的日益原子化。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基礎教育改革很容易出現社會阻抗狀況。

二、西方基礎教育改革阻抗研究之消解策略

多重阻抗因素對基礎教育改革起到了消極的作用,克服這些阻抗問題,是基礎教育改革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西方一些學者研究了阻抗消解問題,如格羅斯就提出了克服改革阻抗的模式概念,它強調改革組織者、領導者和管理者清楚地意識到改革引入前的各種抗拒,對于成功的基礎教育改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5]又如庫爾特·列溫提出了“力場分析法”,他認為,任何改革都會有兩種力即支持改革的動力與反對改革的阻力起作用。“力場分析法”就是對所有的動力因素和阻力因素進行分析,比較每一因素的強度,尋求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逐步減少并消除其阻抗。針對基礎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阻抗因素,為了克服其阻力,保證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并取得更好效果,一般可采取以下消解策略。

1.消解權力阻抗之策略

領導—阻抗指導模式是這一阻抗消解的策略。在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動、組織實施和組織化或拒絕階段這三個連續的階段里,政府應考慮各利益集團,加大對基礎教育改革的投入,消解因經費不足和失衡給改革帶來的阻抗;在充分利用市場手段籌集改革經費的同時,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建設具有科學、民主、服務型的教育行政體系,來化解利益集團給基礎教育改革帶來的阻力;設立領導和決策咨詢機構,利用集體的智慧作出正確的決策;開放信息公開、傳播渠道,保證決策的民主、合理、科學;下放領導和決策權力,賦予學校、教師更大的自主權;以學生的利益為重,考慮學生和家長的要求,使這些阻抗因素減少或消除。

2.消解心理阻抗之策略

面對基礎教育改革,人們會對未來的工作內容、經濟收入、能否適應等表示擔心,由恐懼發展成為反對改革。要消解心理阻抗,就要改革消極的觀念、習慣、傳統并建立起新的觀念和社會心理定勢;要充分考慮人們的興趣和心理情緒,不失時機地進行心理調適,從而使人們歡迎改革,支持改革,積極參與改革;鼓勵人們參與并制定一系列的鼓勵政策,運用政策導向作用來鼓勵其參與改革,吸引他們對教育改革的關注與支持;讓人們對改革方案進行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將其合理成分吸收到方案中,使改革成為他們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領導從外部強加給他們的任務,從而使他們關心改革、支持改革,消解心理阻抗因素。

3.消解價值阻抗之策略

價值阻抗存在于個人和群體兩方面,應利用“群體動力學”原則來推動組織的改革,也就是說,利用群體來改變個體或群體本身的行為,這是消除改革阻力的一種可行的辦法。群體動力學的研究表明,一個群體越具備凝聚力,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認同感越強,群體對個體的影響就越大。因此,要努力使小群體的目標與改革方向達成一致,做好小群體的工作,發揮小群體的凝聚力,使因人們價值觀念的不同而產生的阻抗得到消解;要對有關教職工進行各種各樣的培訓,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改變觀念,提高素質,使他們有信心、有能力適應改革的新要求,以此來消解價值因素所帶來的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