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年齡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
時間:2022-09-27 11:27:00
導語:剖析年齡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二語言習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有意識學習或無意識吸收掌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埃利斯,1985)。在這里所涉及到的,主要是在教學情境下的第二語言習得。近年來,人們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日益重視。
年齡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是二語習得領域的焦點話題之一。也可以說,年齡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最明顯、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看到,學習第二語言呈現低齡化趨勢,在我國,有些地方從幼兒園開始學習第二語言(多數為英語),對于那些連母語都不能完全掌握的孩子而言,過早學習第二語言真的有利于語言發展嗎?人們普遍認為,兒童比成人更擅長學習第二語言。對此,學者們進行了很多研究。
1關鍵期假說
在這個領域,影響最大的研究是倫尼伯格所提出的“關鍵期假說”(CriticalPeriodHypothesis)。關鍵期假說認為兒童習得語言更有優勢是由于生理因素,他認為人的大腦在兩歲至青春期(10-12歲)之前是習得語言的關鍵期。過了關鍵期的學習者不會像在關鍵期內的學習者一樣成功,而且很容易產生外國腔。這是因為,青春期以前,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參與了語言學習,大腦可塑性較強,語言習得較快,也較為成功;而在青春期后,大腦發生了側化,逐漸失去可塑性,語言學習也就越來越困難。
2關鍵期的相關研究
關鍵期這一假說,是針對母語習得提出的,并且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對于關鍵期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學者們看法不一。反對關鍵期假說的學者提出非生物基礎的解釋,認為語言輸入和認知發展等社會心理因素是導致習得水平出現差異的主要決定因素。贊成關鍵期理論的學者則以實證研究為依據,堅信關鍵期假設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可能被推翻。
二語習得領域里,支持關鍵期存在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和Newport(1989)的實驗。實驗組被試是母語為漢語和朝鮮語的美國移民,年齡3至39歲之間,接觸英語的時間為3至26年,平均為10年。對照組是一組本地人。研究者用276道語法判斷題口頭方式測試被試的英語知識。后來又采用筆頭方式實驗,結果是:7歲之前移居美國的被試,英語水平與本地人無顯著差異;7歲之后移民的被試,其英語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下降趨勢。研究者將這個差異歸因于生理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實驗發現第二語言習得的衰退期始于7歲,而不是倫尼伯格所說的青春期,這說明關鍵期即使存在,具體年齡卻有爭議。
1989年Long通過實驗發現,許多6歲以后(部分12歲)才開始學習外語的被試者,難以獲得地道的語音,15歲以后才開始學習外語的,其詞法和句法均無法取得與母語學生一樣的水平。同時他提出二語習得中年齡差異的四個方面的論斷:“(1)習得速度與最終水平取決于開始學習的年齡;(2)一語和二語習得均存在敏感期,敏感期之后的語音習得將是不完全的;(3)與年齡有關的二語習得能力的下降是不斷積累的過程;(4)某些個體二語習得能力的下降甚至始于6歲。”
我國的辛柯、周淑莉對西北工業大學的研究生進行的實證研究證明:如果從小學四五年級起開始學英語,到了成人(大學本科或研究生)階段,相當一部分人的口語能力和綜合能力就有可能達到較高水平。而如果從初中開始學英語,則這種可能性相對來說要小得多。
反對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的研究也有很多,C.Snow等人研究了在自然語言環境下不同年齡的人習得第二語言的情況,被試母語為英語,第二語言為荷蘭語,研究者跟蹤研究了被試在荷蘭第一年里學習荷蘭語的情況。其結果是,雖然兒童表現出一些優勢,但成人同樣也表現優勢;在課堂學習中,情況仍然如此。
有很多證據都表明:青春期之后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人,也能達到準母語水平。Burstall提出,年長的學習者會比年幼的學習者更有效率。Neufeld的研究表明,在適當的條件下,對成人來說較難克服的語音難關也能被克服。
由于語言有不同的組成部分,包括語音、句法、語義等。有些方面(如語音)更會受到年齡的影響,而有些方面(如語法)則受到年齡的影響較小,因此語言各子系統的關鍵期很可能不同。Selinger提出了多重關鍵期假說,他認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可能存在多個關鍵期。大腦功能的側化不會同時發生,而是在不同時期影響語言習得的不同方面。因此,在外語學習者的一生中應該存在不同的關鍵期。某一關鍵期的結束就意味著某種習得能力的喪失。
3結論
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關鍵期仍然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說,關于年齡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間的關系的任何過度概括都是不可靠的。有學者認為,可以用“最佳期”或者“敏感期”來取代“關鍵期”這一說法,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內,是第二語言習得的較好時期,但不是絕對時期,即使錯過了這一時期,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的努力來達到比較高的第二語言水平。這種看法是比較理性和折中的。
對于年齡因素與第二語言習得,目前比較具有共性的結論是:(1)學習速度問題。成人學習者學習的最初階段具有優勢,尤其在語法方面。但他們最后可能會被兒童超過。兒童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學習更快,而在正規的外語課堂上學習速度較成年人緩慢。(2)語音問題。在語音方面,兒童比成年人更有可能獲得接近母語水平的第二語言。如果有足夠的語言接觸,大多數兒童在二語習得中都可以習得地道的口音,有可能達到語音純正。而成年人經過多年的正規學習,多數可以流利地講外語,但只有極少數人能達到語音純正。也就是說年齡越大,相對而言獲得完全地道的口音的可能性越小。(3)語言能力與潛力問題。兒童具有更高的語言潛力,與成人相比更有可能達到更高的水平和層次。(4)對語法的影響。第二語言語法習得的順序不受年齡制約,但語法習得的速度及達到的水平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
4對實際教學的啟發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啟發是,年齡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在第二語言習得方面都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絕對化的否定某個年齡層的人學習第二語言的能力。兒童有第二語言習得的相對優勢,成人也有他們的優勢。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習者的特點選擇更適合的教育方式。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家桂詩春教授曾提出兩條意見:“一是具備了合適的學習環境(如雙語制或外籍教師教學),早一點接觸外語的學習者比遲一點接觸外語的人從長遠看可能略具優勢;二是在合適的學習環境下,青少年和成年人也能在多數方面和兒童一樣學好外語,甚至效率要高些。”
對于青春期以前的兒童,他們學第二語言的優越條件是大腦的可塑性最強,語言環境相對較好,模仿能力強,尤其是在習得自然的語音方面,占有絕對優勢。缺點是他們的長時記憶能力較差;思維能力不強;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語言的準確性與流利度不高;學習效率不高,花費時間較多。因此,他們更適合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如雙語生活環境,在學校中則要求有好的教師以及教學設施。
在前面提到了外語學習低齡化的問題,社會上,有些廣告夸大了低齡兒童學習外語的作用,片面地宣傳外語學習越早越好,很多家長也受到了這樣的宣傳的影響。實際上,當前低齡外語教學的科學依據不足,教學實踐經驗薄弱。家長應該更加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在對孩子進行第二語言教育時,要考慮到教育的目的和最終期望達到的水平,如果是期望孩子達到與母語相接近的水平,那就可以讓孩子較早的接觸第二語言。因為兒童在語音的習得和語言潛力方面確實較成人具有很大的優勢,早點接觸有助于獲得更地道的語音。如果是期望孩子達到學習和工作所需要的外語水平,那么就不需要刻意地過早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按照學校的教學安排學習就可以了。
對于青少年,他們學習第二語言的優越條件是母語習慣已經形成,第二語言習得不會受到母語的干擾,尤其是語言的流利性較兒童有很大的優勢;長時記憶能力有所增強,理解能力也比較強,而且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有充分的學習時間。缺點是比兒童的學習要花更多的精力,要求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堅持性;尤其是對于初中生或高中生,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學習科目太多,不可能將所有精力放到第二語言學習中,容易造成顧此失彼,所以要合理安排學習計劃。
對于成年人,他們學習第二語言的優越條件是學習目的性明確,學習動機比較強烈,在學習效率方面有很大優勢,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比較強。因此在記憶單詞、掌握語法方面成年人占有絕對優勢。他們的缺點是難以獲得純正的語音,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生活中的雜務多,很難專心致志的學習,因此學習的連續性常受影響。但是如果成年人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良好的語言環境和適當的學習方法,同樣可以達到很高的第二語言水平。
總而言之,從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的角度來看,年齡只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因素之一,不應該夸大它的作用。重要的是要了解不同年齡的人學習第二語言的特點,在學習中揚長避短。除了年齡因素之外,社會文化背景、學習氛圍和語言環境等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也非常大。只有各因素等共同作用時,才能更好地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
- 上一篇:成員多樣化對團隊影響探究
- 下一篇:檢查站實習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