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學小班化教育實施決策

時間:2022-12-20 04:30:00

導語:探究小學小班化教育實施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小學小班化教育實施決策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一)課題提出的原因。

一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逐步推向深入,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從某種程度上說,以前的“大班化”、“一統式”教育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需要,現代社會發展呼喚多才多藝、富有創新意識的新型人才,可以這么說,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孕育了“小班化教學”。

二是符合家長需要和生源逐年遞減的實際情況。近年來,我市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大大提高了廣大市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民群眾在不斷提高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對子女教育要求也有了更加強烈的反應,人們進一步提高了對教育的要求。而我校每年新生人數逐年減少,教育資源包括師資和校舍條件相對寬裕,提高每個學生充分享受教育資源的比將可能變成現實。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小班化教學”的實驗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的教育資源,探索一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小班化教育教學已是世界性的教育發展趨勢。從世界上來看,歐美等一些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普遍應用這一模式。我們的周邊國家,無論是經濟相對發達國家或落后國家,基本上是實行小班化教育教學,像我們這樣大的班額幾乎是沒有的。從我們國內來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深圳等省市從1996年前后已開始進行小學小班化教育教學實驗研究。從我們省來看,濟南、青島、濰坊等,也早已進行了小班化教育教學實驗。十五期間,威海市教育教研中心組織了5所小學,參加了“山東省小學小班化教育教學”課題實驗,對提高小學素質教育,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合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等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積累了進一步研究實驗的一手資料。

﹙三﹚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與研究價值。

我校已經實施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學,如何讓我校“小班化”課堂教學達到高效,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抓手,找準一個著力點、一個突破口,經研究,決定將著眼于“小班化高效課堂的實施策略研究”,爭取經過一個階段研究,使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評價觀等方面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地甚至高效地互動、合作,發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終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對當下課堂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找出問題,研究對策,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達到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提高每一節課的效率,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的目的。同時,利用該課題研究,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促進學校教育科研發展,努力提升學校教育科研特色的內涵。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標、研究內容。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形成關于“小班化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從而構建“小班化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立體多元的“小班化教育”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形成“小班化教育”班級管理的一整套經驗理論。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業務水平,促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1、進一步探索,推進小班條件下如何開展教育的方式、具體的操作方法,以及實施中的有效途徑。

2、探究小班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闡釋小班化教育中的發展地位、作用。探究小班化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組織形式以及課堂教學評價的規律等,形成區域小班化教育特色。

3、提升教師生命質量,促進教師個性化的發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質,促進適應小班化教育教學的教師隊伍。

4、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根本的轉變,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努力實現學生快樂的學、自主的學、個性的學。

5、研究小班化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促進教師理念與教學行為的變化,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三、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

﹙一﹚本課題的研究思路。

課題研究依據“實踐-認識-提升-再實踐-再認識-再提升”的研究思路,遵循實踐與理論結合、工作與研究結合、一般與重點結合的原則,邊實踐、邊總結、邊研究、邊提高,認真提煉本土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形成本土化的小班化高效課堂教學思想,以此引領本區域小班化教育發展,做到人人在工作之中、人人在研究之中,從而贏得工作與研究的雙豐收,推動區域教育的整體提升。

﹙二﹚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1、調查法:對學生進行觀察、訪談、問卷、測試等方法進行了解、分析、整理、從而了解現狀。

2、行動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提出研究假設,制定研究計劃,并根據研究活動的開展情況和小班化教育發展情況,不斷調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順利進行;引導一線教師參與研究,組成研究共同體,使教師和其他研究人員在研究中都獲得發展。

3、文獻資料研究法:通過文獻資料的檢索,了解課堂教學評價研究和小班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力圖使本課題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4、經驗總結法:根據專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或全過程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學工作經驗與理論。

5、個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資料,對實踐中的事實進行研究,豐富理性認識的基礎性材料。

﹙三﹚本課題的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成立課題小組,確定主研人員,展開課題論證,申報立項,收集資料,整理歸檔。

2、展開研究:(2011年6月——2012年2月)一是展開理論研究,豐富、提高、完善對小班化教學的實施策略的研究,形成關于“小班化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從而構建“小班化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立體多元的“小班化教育”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形成“小班化教育”班級管理的一整套經驗理論。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業務水平。組織打印研究成果,在校區內推廣。

3、總結階段:(2012年2月——3月)主要成果是小班化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報告和相關的論文集。

四、課題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自從我們的課題被立項以來,我們校就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組長:教導主任蘆小妞。隨后,與課題組成員進行了課題具體研究實施方案的探討,并召開了全體課題組成員會議,合理分配了每位成員在課題研究中應承擔的任務,制訂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全面著手進行課題的研究工作。

經老師們討論,課題領導組決定,在每周的校本教研中穿插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并將其作為本學年我校的教研重點,間周進行課題研討會活動,在研討會上,老師們互相交流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商議解決辦法。總結研究結果,形成文字。間周進行本課題的課例展示,由參研教師上課題展示課,全體教師進行評課,交流,找出課題研究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集體探討解決。

在9月28日的課改研討會上,我們課改組探究了小班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闡釋小班化教育中的發展地位、作用。探究小班化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組織形式以及課堂教學評價的規律等,形成區域小班化教育特色。

我校實施的是“五環”教學模式,根據這一模式,我們根據我校的小班化教學課堂進行了模式研究與探討:

蘆小妞:我校計劃以“五環”理念為指導,結合我校學生實際,融匯我校全體教師的智慧,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五環”教學模式。我們稱之為“辛小五環教學法”。

辛小“五環”課改在本學期進行實施,具體分三步走:第一步:進行“初讀”環節的課改;第二步:進行“細讀”環節的課改;第三步:進行“單元整合,展示分享”環節的課改。每一步計劃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

我們將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時間,進行上課、說課、評課、研討課中存在的問題、商議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集思廣益,然后再用上新的策略去改進課堂,反復磨課,直到達到理想的效果。

我們的課改理想是:在“五環”理念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學會,讓學生快樂、有興趣、有激情的學習。

“五環”課改中,倡導老師們堅持寫課改日記,一來為教學幾十載的教學經驗做一些總結,也趁機總結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理論體系;二來也為我校的“辛小五環教學法”成果的整理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我校力爭預期形成一套具有自己學校特色的“辛小五環教學法”,也把我們的教學活動從實踐提升為理論。

先在我校有3個課改實驗班,分別是四年級語文,五年級數學,六年級語文,并號召全體老師在教學中滲透“五環”理念。“五環”教學,學生的前置性學習很重要,我們老師要想盡一切辦法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授之以漁”,在初讀、細讀、單元整合展示分享的初級階段,我們老師要扶著孩子走,為孩子們量身定做了“初讀交流達標導學案”,學生拿到這份“初讀交流達標導學案”后,就能讀懂自己的“知識樹”上可以結什么果,也能知道自己在交流達標環節時自己需要交流什么內容了。因為這個導學案是我校語文老師們精心集體設計的,它囊括了幾乎初讀部分所有的知識點,孩子們可以從這里進行有選擇的選擇結果,一定能保證交流內容在“需要達標”的范圍之內,真正起到了“扶”的效果,也就是“達標”的效果。待孩子們充分掌握交流達標的涉及內容以后,再放手讓孩子們進行創造性的發揮。

無論初讀、細讀,還是單元整合展示分享環節,“達標”是關鍵。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集體探討認為“交流達標”導學案的設計非常關鍵,它必須要多方面,有深度地涉及需要達標的問題。而在“交流達標”導學案的設計上,我們還想盡量能設計一種“通用版”,即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都可以用,孩子可以根據自己所需挑選所需要的問題及想要結的果實。

為了充分落實“達標”,我們將每一節的初讀三環課堂分為兩個大環,六個小環。例如:課堂上前5分鐘,可以讓同學們小組交流回憶“明標自學”的內容,為交流達標做準備。交流達標環節可以計劃15分鐘左右,可以有小組舉薦來臺前交流,也可以由老師指定各組同一學號(級別)的孩子來交流,通過“PK”來激發孩子們的競爭意識,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隨時進行團隊捆綁式評價。評價提升環節可以計劃5分鐘左右,可以讓各小組同一級別的代表進行上臺評價,其他同學組內互評。這節課還有十幾分鐘時間,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再安排一個小三環。例如:重點閱讀課文都有會聽寫文中一類新詞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用10分鐘讓學生當堂明標自學:會聽寫本課的一類新詞。自學中可以讓小組內交流怎樣才能最快的完成這項任務,在布置任務時老師要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如果班級有5個小組,可以評出最先完成任務的前3個小組給與獎勵。這項教學目標的當堂達標還要有賴于學生的前置性學習,老師可以提前暗示孩子在課下試著聽寫課中一類新詞,由于課堂上競爭機制的運用,可以大大激發孩子在課下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只需留幾分鐘時間進行交流達標與評價提升,此項只交流用什么好方法最快的記住這些字的寫法。評價提升環節中,可找每組同一級別的上臺來檢測,可以每人聽寫老師指定的幾個詞。全對的可以為本組贏得榮譽。這樣就夯實了初讀時的“達標”環節,讓老師們心中有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