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學生能力及適應能力

時間:2022-04-18 09:25:00

導語:建筑學生能力及適應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學生能力及適應能力

建筑學,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學科。在通常情況下,以及按其作為外來語所對應的詞語(由歐洲至日本再至中國)的本義,指建筑設計與建造相關的藝術和技術的綜合。因此,建筑的技術和藝術密切相關,相互促進。技藝在建筑學發展史上通常是主導的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藝術又促進技術的研究,與此同時,建筑學在研究人類改造自然的技術方面和其他工程技術學科相似。但是,建筑物又是反映一定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社會藝術思潮的藝術品,建筑學有很強的藝術性質,在這一點上和其他工程技術學科又不相同。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國民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大,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建筑方面的人才。1999年的《北京憲章》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廣義建筑學”的觀點,就是使建筑學“一致百慮,殊途同歸”以下有~些培養建筑學人才這方面的建議:

一、“框架+強勢”人才培養模式

“框架+強勢”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基于相近專業所屬學科共同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框架平臺、旨在對學生個體強勢能力進行極化培育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1。該模式旨在培養具備視野開闊、基礎扎實、個體能力強勢明顯并善于自主學習的本科人才。即,在有限的學制期內,幫助學生較好掌握本學科基礎性與前沿性的知識以及基本技能,及時建立學科內不限于本專業的“泛專業”寬域知識與能力“框架”,并不斷自主填充以形成堅實的知識與能力“結構”體系;同時,在此“結構”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素質、學業興趣、職業規劃等,發現個體潛能、明確個體能力優勢目標,在專業群內進行個體“泛專業”能力強勢培育的目標分化,并通過在后續時段的課內外與校內外相結合的極化培育,形成人皆有之、適合個體且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能力強勢。“框架+強勢”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自主擴展和縱深學習、“專業”強勢勢能的自主積蓄與提升等的充分訓練,以有效幫助每一個學生建構起有助于在今后職業生涯中“專業”水平持續提高。

二、興趣引領、提高能力的原則

教育的宗旨是服務學生、培養學生成才。因此,教師要抓住時機,有效設問,布置作業,拓展知識,將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核心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屆,要巧妙布局,給任務、壓擔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心有疑問,情有所迫,然后或老師講解,或學生閱讀。尋找答案。對于課文中難度不大的問題在課堂上即可解決.對于難度大的知識拓展與能力訓練題,一定要作為課外作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提示解決問題的參考途徑后,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思考整理、組織歸納,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

采用啟發式教學,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一直貫穿建筑結構與選型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因為本課程與工程實際聯系比較緊密,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針對所講的知識點結合實際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教與學真正的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訓練其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自學,根據不同階段提出思考的熱點,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善于用腦,這種“啟發式”與“獨立思考”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授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區別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承受相同荷載的情況下,采用鋼結構時截面尺寸小而采用混凝土結構時截面尺寸大呢?學生經過思考以后更容易理解鋼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學性能。再比如講到構件的配筋計算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構件在計算完后,還得按構造要求配筋呢?學生經過思考以后更容易理解當設計計算結果小于構造要求時,也須按構造要求確定.使他們更加明白了構造要求的重要性。

四、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應用性

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應用性。我們在講解每一個新的結構型式之前,都先引入幾個工程實例,進行結構選型的分析和講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結構選型的內容,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并且能夠親自接觸實踐,我們改革傳統的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的方式,讓學生們加入到教學活動中。針對某一個課題.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由4~5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負責某一種結構形式的資料收集,課題結束前,向全班同學以講課的形式作匯報。這種創新的模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每位學生都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其中,在搜集整理素材的實踐中加深了對結構型式的理解。我們還配備了教學用的模型,在講授各種結構型式時,利用結構模型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各種結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當課程內容講授一半以上時,為使學生真正接觸到工程實踐,我們帶領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參觀,參觀后學生需將在工地拍攝的照片進行整理,用多媒體形式進行匯報。我們將學生們每年收集整理的圖片進行分類,放人多媒體課件中,作為以后教學的資料,使教學效果更為直觀,以達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五、以技術理解作為基礎的設計教學

設計教學模塊建立在技術理解的基礎上,主要體現在兩點:其一,研究方法的訓練。其二,重視設計方案的可實施性。研究方法的訓練主要體現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此過程貫穿于整個本科教育階段。以一年級下的設計作業“小茶室設計”為例,任務書設置了20mx20m的正方形地塊.北邊毗鄰噪聲喧嘩的交通干道,西面為缺少活動場地的老居民小區,東南兩邊與風景優美的封閉式公園為鄰.地塊中心有古樹一棵。設計方案的給分標準為:能對上述陽項條件盡量滿足要求,解決手段最簡單,形式感優美。在中高年級,則注重設計方案的可實施性,采取新穎的設計形式,至少應該對其結構體系和構造特點有所了解,不鼓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表層模仿;同時打通設計模塊和技術模塊的教學,學生提交設計方案,必須考慮到方案的可行性,并請結構課老師、設備課教師給予點評。在畢業設計階段,有意識設置一些選題,任務書的制定較為寬泛,教師首先給予大致研究主題,學生通過調研發現問題,明確研究的方向,師生溝通之后,教師再確定合適的基地、擬定任務書。例如,青年住宅社區的選題,要求學生針對20~35歲的特定人群做問卷調查,明確服務對象,了解其生活狀態和心理,師生統一研究的興趣點之后,教師再給出任務書,開展設計。

以上提及的教學方面、培養人才模式和一些原則,都是針對如何培養建筑學方面學生的能力及提高社會適應性。如果做到以上幾點,毫無疑問,有利于提升學生現實社會的認知能力,形成獨特的眼光審視社會,以便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