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講座增強學生素養

時間:2022-05-03 04:06:00

導語:文學講座增強學生素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講座增強學生素養

語文新教材加大了文學作品的比重,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水平,使他們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優秀的文學作品很多,這些作品的產生都有它特定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閱歷、思想歷程緊密相連。對這些知識的介紹不可能全部在課堂上完成。而若學生能了解有關作品的背景知識,對他們理解作品幫助很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學作品,學會鑒賞作品,適時開設一些文學講座是較好的方法。文學講座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有益補充,屬于語文活動課的一種形式。因此,在開設文學講座時必須明確兩個目標,遵循三項原則,以四個基本內容為活動內容,有效地利用文學講座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學氛圍,讓學生從中學有所得,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

一、兩個目標

增長文學知識,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教給一些文學鑒賞的方法,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是開設文學講座的兩個目標。不同的文學體裁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小說以語言、行為、心理描寫等刻畫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詩歌的語言精練,寓抒情、說理于豐富的想象和獨特意境當中……這些知識都可以在講座里系統地講授,并結合作品進行講解,讓學生增長文學知識,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在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教給學生一些文學鑒賞的方法,如再創造、共鳴現象等,使學生自覺地在文學鑒賞中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文化修養等對作品進行想象、聯想并加工、補充,把作品中的形象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形象。

二、三項原則

傳統的語文教學習慣把文學欣賞納入閱讀教學的范疇,通常對課本中出現的文學作品不分文體、不管內容,一律按閱讀段來分析歸納段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把本來十分優美動人的文學作品肢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開設文學講座就是要還文學的本來面目,讓學生去欣賞、體味文學的柔媚之光。這樣,在開設文學講座時必須遵循人文性原則、新穎性原則和專題性原則。

1.人文性

文學就是人學。除小部分文學作品反映的是某些歷史事件(如高爾基的《母親》反映的是1906年的俄國工農運動)外,大部分作品反映的是人性的弱點或優點(如《項鏈》反映人的虛榮心,《一碗陽春面》反映人的同情心和給人的幫助)。這就決定了文學欣賞就應以人為本,通過對主人公命運的關注和分析,自然地引發人文思考,自然地將人和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因為“蘊含在一部小說中的作家對人和人的生活的感受、發現和認識,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一部偉大的小說,總是以作家對人生和對人的處境和命運的獨特而深刻的感受、認識和發現去震撼讀者的心靈。”如,在分析《項鏈》中的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悲劇根源時,可以從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人手,推而廣之分析:只要是人都可能有虛榮心,若不能很好地擺正自己的需求和現實條件差異的關系,都可能會出現瑪蒂爾德式的悲劇。這樣,以人為本進行分析,學生便可以從分析人物中體會到文學作品的魅力,領悟到作者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自覺培育出高尚的人文品質來。

2.新穎性

新穎性是指在開設文學講座時要注意內容和形式的新穎。當代中學生思維活躍,獨立意識增強,他們更容易從影視中接觸文學,在音像世界里感受文學。他們渴望通過文學去感受正在跳動的時代脈搏,吮吸世紀之交的現實乳汁。而教材中所選的許多文學作品所呈現的時代背景與他們生活的現實相去甚遠。這樣,在文學講座中要注意緊扣學生所關注的熱點現象,并作為講座內容進行闡釋。如,前段時間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播出,引起了學生對徐志摩的極大興趣,但他們只糾纏于徐志摩與廖幼儀、林徽音和陸小曼之間的情感糾葛,不清楚徐志摩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甚至認為他整天只知道談戀愛、追女人,無所事事。針對這個情況,我開設了一節徐志摩詩作鑒賞的文學講座,以詩歌《再別康橋》、散文《巴黎的鱗爪》來分析徐志摩作品特點,結合新文化運動背景讓學生了解這么多人重視他的原因,消除了學生對徐志摩的誤解。形式的新穎可使文學講座充滿活力。在講座中以教師介紹知識、學生閱讀作品、師生討論等多種方式開展活動,使學生主動、愉快地吸取文學知識。

3.專題性

文學講座切忌內容零散,毫無目的性。這就要求教師備好課,以廣博的知識來吸引學生,在活動中成為學生的朋友,讓文學講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有益補充。

三、四個基本內容

1.以介紹作家生平為主

在開設以介紹作家生平為主的文學講座里,可以選取教材中出現其作品較多、在文壇上影響較大的作家來講授。如提起唐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詩仙李白”,但學生也只了解他的詩作想象豐富而已。對他的作品分析,在課堂上教師一般是具體篇目具體分析。那么,李白詩作中大膽奇特的想象、飄逸空靈的詩歌風格從何而來,絕大多數學生無從得知。在文學講座中,就可以從他的家庭出身、經歷講起,講他“謫仙”意識的形成過程,講他蔑視權貴、孤高自許的性格……這些,都反映在他的詩作里。李白生活的唐代是個集前代文學之大成的時代,要了解李白,必須從他生活的時代背景人手,合學生熟知的作品進行講授。你看,江東最美的剡中,是道教徒李白最熱衷的漫游地。李白數至越中,宣城的敬亭山是他多次盤桓處。在《獨坐敬亭山》中,他寫道:“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是什么原因使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游敬亭山并且相看兩不厭?“敬亭一回首,目盡天南端。仙者四五人,常聞此游盤?!?《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詩人數次游敬亭,原因就在于此山的神仙傳說。李白的許多詩作中都反映了他的游仙意識。這樣,在文學講座上,學生可以對“作為一個天才詩人,又兼有游俠、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或行徑”的李白有更深刻的了解,幫助他們更好地鑒賞李白的詩歌。

2.對文學作品的鑒賞理解為主要內容

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無限的,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是常會出乎教師的意料的,這就要求教師有正確地引導。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有學生提出:本文所宣揚的是一種女子應該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意識。既然焦仲卿屈服于他母親的意愿不能保全他和劉蘭芝之間的愛情,那么劉蘭芝為什么還一定要非焦仲卿不嫁?而當太守的兒子前來求婚時,既然他是真心誠意的,那劉蘭芝為什么還嚴詞拒絕并且選擇死呢?對于這些疑問,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在鑒賞作品時要注意它產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正確理解作品中反對封建婚姻這一主題。因此,在對文學作品鑒賞為主的講座里,要注意作品產生的時代性,引導學生正確鑒賞作品,提高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

3.以文學流派和文學形式的闡釋為主要內容

文學發展到繁榮期必產生大量的優秀作品,若能選取同流派或同題材作品進行歸類鑒賞,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常識的認識。如現代派詩歌是青年人熱衷的內容,在講座中,可以對現代詩歌的發展溯源求本,讓學生了解現代派詩歌的形成和發展。

4.以介紹文學鑒賞知識為主要內容

掌握一定的鑒賞知識對學生更好地鑒賞作品是有很大幫助的。如卞之琳先生的名作《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夢”此詩并不容易感受和理解,但若能抓住關鍵詞語“風景”,教給學生聯想、再創造等知識,學生便會自覺地把作品形象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形象。理解了作品以后,學生對它的喜愛程度和理解狀況都大出我的意料。總之,學生對文學名作的興趣是濃厚的,他們的學習潛力是巨大的。依上所述的三大方面來開設文學講座,滿足學生對文學的追求,對構建生動活潑的文學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不無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