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和抽象藝術形式培養創新能力

時間:2022-05-18 03:22:00

導語:意象和抽象藝術形式培養創新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意象和抽象藝術形式培養創新能力

在造型藝術中,東方的意象和西方的抽象是兩個自成體系的藝術形式。東方藝術的意象性源自于中國古老的《易經》,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歷史;而西方抽象藝術則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雖然不到百年,但是對現代藝術產生了世界范圍的深刻影響。用意象和抽象兩種不同的藝術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十分有價值的。

一、意象思維與意象繪畫

(一)意象思維釋義

“意象”源自于《周易》的“立項盡意”之說。“象”是《周易》的核心范疇,《周易》之象是由八卦符號組成的,分別象征著天、地、雷、風、山、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之象,《周易》將天下萬物紛繁雜亂的現象歸結為這八種卦象,卦象雖然不是藝術形象,但從“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來說,可以看出古人對復雜物象的高度概括能力。在《周易》的基礎上,中國歷代思想家、藝術家都對“意象”深感興趣,不斷充實和豐富了“意象”學說。西漢杰出的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首次提出了“意象”的概念;魏晉南北朝玄學代表人物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對“意、象、言”的關系作了深入辨析;大美學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開創了審美“意象”學說;唐宋時期是“意象”學說的綜合發展和廣泛應用于藝術創作時期,“興象”“意境”成為評價藝術的新詞;明代是“意象”學說臻于成熟的時期,“意象透瑩”、“意象玲瓏”、“神韻意象”“意廣象圓”等成為評價藝術的標準。

(二)意象繪畫

中國獨特的意象思維方式,產生了特色鮮明的意象藝術,如意象詩歌、意象音樂、意象繪畫、意象書法等等。單從意象繪畫而言,就有一套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和繪畫表現形式。顧愷之提出了“以形寫神”,謝赫提出了“氣韻生動”,這是總結從先秦至魏晉一千余年繪畫藝術創作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也是中國繪畫藝術追求的至高境界。遵循此思想,之后的藝術家仍不斷凝練出對意象繪畫的見解,張萱提出了“意象契合”;張彥遠提出了“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沈括提出了“得心應手,意到使成”;蘇軾提出了“成竹在胸”;方薰提出了“意象經營”……。這些見解使“心”與“物”的關系得到辯證統一的認識,也是對審美意象創造的高度概括。

二、抽象思維與抽象藝術

(一)抽象思維釋義

造型藝術中的抽象思維有別于一般的抽象思維。造型藝術抽象思維主要是指藝術家從個人意志出發,對客觀物象進行抽取、重構,或者不以客觀物象為依托,完全在自己的心中生發圖像的一種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在西方世界產生了抽象藝術。

(二)抽象藝術

抽象藝術是產生于上個世紀20年代的一種使人眼花繚亂的藝術現象。藝術家們運用抽象思維表達自己的藝術個性,創造新的藝術語言,形式多樣尤如萬花筒一般。歸納起來大致分為兩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用“點、線、面”等純粹繪畫語言,將非具象的形狀和圖式構筑而成一種非現實世界的圖景。第二種是改變自然物象的色彩,依據色彩對人的心里作用,構建一個完全脫離物象固有色的色彩畫面。抽象藝術的出現標志著藝術家從精神上到形式上又得到了進一步地解放和自由。抽象藝術不再以自然客觀形象為目標,而是轉向藝術內部,探索藝術自身要素的運用。在此之前,野獸派提供了色彩抽象因素,立體派提供了造型抽象因素,而表現主義提供的是精神抽象因素。抽象藝術家們徹底放棄了摹擬自然的藝術形式,與具象藝術徹底決裂。他們憑借抽離具象世界,擺脫幻覺的寫實再現,用嶄新的藝術形式,實現了精神的飛躍,反映了意識上的現代性。這是文化藝術史上又一次帶有轉折意義的新發明,對以后整個人類活動諸多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如建筑、設計、環境……,成為20世紀創造實踐中的基本因素之一。三、用意象繪畫方法訓練學生對物象的概括能力意象繪畫源自于意象思維,繪畫只不過是這種思維的一個載體。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是建立在西方寫實繪畫基礎上的,從高考到入學都是“具象”、“寫生”、“寫實”,除中國畫專業關注一些中國傳統的繪畫方法,其他專業基本脫離了中國“母體”美術理論的支撐。當今中國的高等教育都在關注和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將中國“母體”美術理論回歸為支撐點,是十分必要和有重大意義的。第一,掌握意象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在客觀物象的基礎上,審視人類自身,由此象及彼象,從而創造出“似與不似”的藝術樣式。掌握意象思維方式,是研究借鑒中國繪畫藝術表現形式的前提。第二,學會用“類相”的方法概括物象。“類相”是相對于單個物象的“自象”而言,“相”是“象”的概括提煉的類型化表達。如中國山水畫所表現的景象不是對某一具體山水的寫真,而是某山某水的概括,是對某一地域特征總體形態的類相表現。“類相”是中國畫創作生成的基本起點,是指創作者物感興起的情與文化觀念的理解,形象地落實于對歷代繪畫的經典圖式的把握與技巧修養所形成的綜合意象。第三,物簡而意繁,有限中見無限。在畫面中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是中國畫的一大特點,西方的油畫在畫面上的每一塊地方都要填滿油彩,而且畫面還要直接表現具體的物象;而中國畫中的“空白”運用的十分巧妙,雖然什么都沒有,但觀畫者從中能感受到物象。當然,這種感受需要觀畫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藝術素養。畫面上的“空白”是畫家創作中苦心經營的結果,是畫面意境構成的重要因素,這種“無中生有”的藝術表現手法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不僅要繼承,而且要運用,用這種方法培養學生“物簡而意繁,有限中見無限”的創作能力。

四、用抽象藝術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西方的抽象藝術是對具象繪畫“否定”的結果,求新求變是西方抽象藝術的精神內核,抽象藝術家們追求個性的張揚,精神的表現,手法的創新。因此,用抽象藝術方法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一)揚棄以往的繪畫經驗。學生學繪畫都是從具象寫實訓練開始的,學生們練就了一雙具象的眼睛,掌握了一套寫實繪畫的基本功,習慣于照著物象寫生,離開具體物象就不會畫畫了。要改變學生這種狀態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首先要引導學生敢于揚棄自己以往的繪畫經驗,在抽象藝術方法中尋找創新點。

(二)對純粹繪畫形式語言的再認識。寫實繪畫的理論基礎是解剖學、透視學、色彩學和具象造型基本規律,學生關注的是反映具象形態的形體結構、空間透視、色彩關系,而對點、線、面、色、形等純粹的繪畫形式語言知之甚少,這恰恰是抽象藝術常用的表現手段,也是繪畫藝術創新的關鍵點。引導學生對純粹繪畫形式語言的再認識,并學會運用這些語言,是幫助學生從自覺向自由轉變的關鍵點。

(三)在材料中尋找新的繪畫形式語言。過去,我們對繪畫材料的認識十分狹隘,以為繪畫材料只不過,是用來表現具體形象的載體,沒有認識到繪畫材料本身也是一種繪畫形式語言,其中包含著諸多審美因素。近些年國內美術界對材料已得到重視。將學生的關注點從具象寫實繪畫技法訓練,引導到對多種材料(包括繪畫材料以外的材料)的嘗試運用和大膽實驗,激發學生創新的興奮點是十分有宜的做法。

(四)對復雜物象的結構認識和平面化處理。在抽象藝術中,很多藝術家都是利用結構的方法,抓住物象的本質特征,對圖像和色彩中抽取出新的元素,從而達到創造新的圖式的目的。還有一種方法是對立體物象進行平面化處理,使繪畫遠離攝影效果。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促使學生遠離具象寫實的繪畫方法,并從中找到創新點。

(五)改變自然物象形態。對自然物象形態進行改變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例如對自然物象形狀進行變形夸張處理;對自然色彩改變本身的色彩面貌;打破構圖規律,改變常態化的構圖模式。用這些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會使學生在繪畫上產生新的感悟,并體驗到創新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