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學角度談古典散文誦讀技巧
時間:2022-05-24 10:56:00
導語:從藝術學角度談古典散文誦讀技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入初中的時候,文言散文開始出現在我們的書本上和課堂上,當時的語文老師教文言散文的時候先翻譯其中的意思,然后分析中心思想,劃分段落和層次。老師一句一句地教,學生跟著一句一句地讀,這就是所謂的讀或者念(詩文),也就是把文言散文讀熟了,但是這樣只是對文言散文的初級學習理解。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要養成熟極如流的看文言的習慣,非先熟讀若干篇文言不可。”這段話表明他對誦讀的理解是“熟讀”、“成誦”。筆者贊同的是:“誦”是“讀”的一種表達方式,“讀”是“誦”這種“吟詠以聲”的理解基礎,二者是難以截然分開的。通過對文言文的眼觀口誦心惟,熟讀精思成誦,達到對詩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學方法,就是文言文誦讀法。隨著我們閱歷的增加,年齡的增長,當歷代文言散文進入大學課堂,我們再一次回顧的時候,對它們便有了新的認識和更加深入的理解。本文列舉的篇目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些文言散文用精煉的詞語,暢達的文筆,反映出高尚的思想情操,至今讀來仍回味無窮,散發著強烈的感染力,透露著文言散文的不可言傳的韻律美感。如果僅僅是對其閱讀就顯得不夠了,誦讀它不僅能增強語感,而且可以邊讀邊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然后再用語言把想象中的畫面描述出來,把古典散文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和沒有完全表露出來和沒有直接表露出來的語句關系和語句本質,通過朗讀者的有聲語言表達出來。就像張頌老師所說:“文言散文朗讀比起白話文朗讀困難的多,因為有眾多的障礙。它字少意深,音單義廣,難以補足;它一詞多義,句法簡奧,難以準確;它時過境遷,語焉不詳,難以曉暢;它詞異聲同,一字多音,難以顯露。它快讀失字,慢讀失章,難以把握;它文無定勢,稍縱即逝,難以體味。”那么,面對這些障礙,我們該如何誦讀文言散文呢?
一、閱讀、理解、感受
我們這里所說的閱讀是指對文言散文的精讀,是對文言散文的創作背景、寫作意圖、藝術特色、中心思想等的了解和掌握。充分理解文言散文中內在實質和作者的精神實質。前面也談到文言散文用詞簡練,字數雖然不多,但是立意深刻。和白話文不同,白話文更接近日常用語,修飾較多,在說的過程中個人的語言習慣也會有所體現。文言散文修飾、雕琢的話少,一字多義,而且作者添加了大量的典故、訓詁等,在朗讀的時候就要對這些有深入的理解、透徹的分析。在了解了這些后,對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當時的心境和處境進行了解,結合文章進行深度的翻譯,也就是把文章譯成現代白話文。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朗讀者反復地推敲和揣摩,直到最后形成鮮明成型的意象。同時,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它們對現代社會所產生的積極意義也要做精致的分析和正確的評價。把以上所說的幾種情況結合起來,加之強有力的語言表達的基本功,相信在進行有聲語言的表達時一定能做到品其所言,得其所未言和言之有物。有了深刻、精致的理解,就必須要有具體的感受。在張頌先生的《中國播音學》一書中提到的“詞語感受律”[2]說到有聲語言的表達,詞語感受是關鍵,詞語的刺激必須拓展、深化為詞語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刺激,從而使這刺激達到有序化和強化,再受之于心。記得2010年5月在中國大學生朗誦節上(齊越節),有位選手選送的是古代散文,一出場手拿鵝毛扇,身穿長袍,看起來是古人的裝扮,可是一張口卻怎么也無法把觀眾帶到作品的那個時代,有聲語言制約了他的表達。通過這次大賽能發現,很多朗誦者對古典散文的朗誦進入了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古典散文就是要字拖長,字字距離都拉長,感情平平,朗誦起來壓低嗓門搖頭晃腦,一副故作深沉的樣子。還有一個最普遍的現象,但凡我們聽到李白《將進酒》的開頭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幾乎所有人的處理都是熱烈奔放,向上波峰式的語勢。其實不然,李白想要在這里表達的是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寫此詩就是要表達他懷才不遇的情境。由這一點得出,我們在拿到這些古典作品時,不能望文生義,見字出聲。這樣就容易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古典散文《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情節曲折的故事。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文章的第一句話:“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這句話的處理上,以傲慢的語氣,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字拓開,五百里做為強調的重音,和安陵形成對比,安陵表達上輕。這樣重輕對比,把秦國高高在上的姿態展露出來。“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為難的語氣,表達遲緩并很誠懇的態度。為難是表面,但是其內在的語氣中透露的是堅定。“雖然”二字就是現在常用的轉折詞“但是”,是有分量的轉折。接下來的重音在“終”和“弗”上。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建立在對文章背景的理解和把握上,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第二段落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輕寡人與?”這里“何也?”是語氣詞“為什么呢”,語言表達上是質問的語氣。“輕寡人與”譯為“豈不是小看我嗎?”這一段落都是秦王的話,秦王用了兩個語氣助詞,就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了,這兩個語氣助詞不僅表現秦王驕橫的語意,而且有問罪責難的意思。語氣詞份量加重延長。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豈直五百里哉?”“豈哉”哉是“呢”的意思,唐雎用反詰語氣回擊親王。一個“豈”字,上聲引起秦王的警醒,但很沉重堅定,體現出唐雎的凜然正氣。第三段落“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挺劍而起。”這節對話頻繁,一對一答中體現出人物性格。首先秦王勃然大怒,這里語氣詞“乎”表示“嗎”,不是普通的疑問,夾雜有怒氣和恐嚇在內,重點強調,展示了秦王以大壓小、盛氣凌人的性格特征。而唐雎毫不示弱的回敬了秦王一個“乎”字,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這里的語氣堅定冷靜,不甘示弱,毫不客氣。“布衣”是強調的重音,具體的意象是唐雎直視秦王。秦王用不屑的態度回答道:“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輕蔑的口吻,“耳”字減弱延長。在秦王和唐雎、大王之怒和布衣之怒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文章的整體意境在此部分完全展現。此時,唐雎義正言辭的回答:“‘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今日是也。’挺劍而起。”“夫”發出感嘆,陽平上行語勢。“拔劍而起”語速稍快,歸音干脆利索。“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徒以有先生也。’”秦王當時就顯出了屈服的神色和表情,語氣柔軟和前面的強硬對話形成鮮明的對比,“何至于此”托開,語勢平穩。最后這句話揭示的全篇的主旨,整篇文章層次分明,雖篇幅短小但意義深刻,聽后繞梁三日。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文言散文在朗讀前必然要對文章字斟句酌地反復推敲,在腦海里形成了具體的情景和形象。當然有了這些理解還不夠,還必須有具體的感受,文言散文的每個字都不是僵硬的,都活生生地代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缺乏具體感受的誦讀不但會影響傳情達意,而且還會降低朗誦美學的審美價值。
二、物理場、心里場、審美場
文學被正式確認為“藝術”,這實際上意味著,文學的審美性質被正式認可,同時,狹義的文學終于從廣義文學即文化中分離出來。[3]文學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態,文學具有特殊的審美性質。這一點在今天已成為一種普遍見解。古典散文作為文學的一種形態具有獨特的審美性質。但是,究竟如何具體地體驗某一篇古典散文的審美價值,如何令朗誦者進入到“審美場”的進程,也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播音學》一書中說:“播音感受只有完成從‘物理場’感覺到‘心理場’知覺再進入到‘審美場’知覺的進程,才算達到了它的全部系統性”。[4]由此可見,朗讀對有聲語言的駕馭是十分講究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尤其是進入“審美場”的進程,要求就更加的嚴格、細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在藝術上的有高度成就的文言散文,如何把散文中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通過有聲語言表達出來呢?文中有二十一個“也”字,二十五個“而”字,把詩文一樣的句子散文化了,可以說是創造性的使用虛詞的典范。在這里虛詞不虛,它體現出不同的語氣色彩,也起到具體分辨不同語勢落點的作用。在朗讀時,該延長的延長。盡管他們在翻譯的時候有的就是“了”、“呢”、“嗎”、“呀”等,在表達的時候就不能像朗讀白話文那樣。在白話文中處理虛詞或者是語氣助詞時,都作為輕聲,一帶而過少有拖長的情況。第一段的“環滁皆山也”這個“也”是判斷語氣,漸弱緩收。“其西南諸峰,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由遠而近,由全景到局部,景物的層次分明,先由山再到泉至山路,然后一步步將讀者的視線引向醉翁亭。朗讀的方位感要表達出來。第一段的第二個“也”字較快收音。“釀泉也”的“也”字是第三個“也”沿著小溪潺潺而出,低柔而收。“醉翁亭也”的也是第四個“也”,由遠及近,峰回路轉,游記的主體醉翁亭赫然在眼前,高興之極,語勢稍揚。一句自問自答構成了第五句“也”字的出現,表判斷、感佩、懷念之心油然而生,緩而稍抑,為了承接下句,此句尾不墜為下句的再問再答“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做好鋪墊。反映出了作者心理狀況,雖屢次被貶,但心態閑適無拘無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
暫接不表,埋下伏筆,朗讀至此,設立一個懸念。為文章的結尾“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相照應。“在乎山水之間也”和“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第一部分的最后兩個“也”字,點明了主題,山水之美令人陶醉,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和諧。朗誦這篇游記感受的審美體驗,表現為主體本身對景物和文字語言的刺激和對稿件和內容的深層感悟。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旖旎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至鑒心。朗誦者要能將這些“意”和“境”的物理場轉化為自己的審美體驗,傳遞給聽者,讓聽者感受到散文的意境美。朗誦的審美體驗建立在對文字稿件的深層感悟之上。“審美體驗是人類各種體驗形式的最高層次,它表達了全部人類經驗形式的終極經驗。所有的人類藝術,都只能誕生于審美體驗之中。”[5]對于朗誦者來說,審美體驗意味著他對自身局限和生活表象(稿件文字反映的)的不斷超越。如《醉翁亭記》中“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若夫”在文言文中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像那”的意思,稍高走起,領起展開了景物描寫。雖說是散文體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駢句,讀來聲調鏗鏘,節奏感強。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巖石穴壑一片昏暗。“也”字下行較長,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第三段“至于負者歌于涂,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用“至于”領起展開景物轉到人事,四個句子句式完全相同:先具體描寫畫面,后概括畫面內容。“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畫面融洽歡快,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聲音飄然而至。“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句子的處理淳樸率真,心中坦坦蕩蕩。字字有力,“也”漸高拉開,前句為輔,后句為主,形象地表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第四段首句“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拓開字音,強調太守的“歸”和賓客的“從”字,表現出留戀忘返之情。“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在這里作者寫了三種“樂”:禽鳥樂、游人樂、太守樂,太守之樂的境界最高。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文章結尾作者才道出太守之名,懸念解開。自問自答,表達了作者(太守)心胸曠達,澄明灑脫的性格。要達到對文言散文朗誦的深層感悟的審美體驗,必然經過表層感悟的物理場,然后再到中層感入的心理場,最后才是深層感悟的審美場。可以得出,朗誦的審美體驗建立在對文言散文的深層感悟上,既是朗讀者對稿件和文章整體意蘊的深層體驗而獲得的某種“感悟”,又是在這種“感悟”下對局部具體感受的超越和升華。
總之,那種把朗讀和朗誦看作是“念文章”、“唱文章”的觀點,是完全不理解藝術為何物,也根本不顧生活語言規律,不顧藝術語言特點的。這并非朗讀或者朗誦本身的固有缺陷,而是朗讀者或者朗誦者語言功力不強所造成的,正說明了朗讀和朗誦需要較深的語言造詣,文學藝術修養,較強的理解感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當然,我們也要避免那些一味追求“說”得自然隨意,任意改變文字作品的內涵和形式,任意地改變特定場合、特定依據、特定目的、特定期待的表達方式,以自己的偏愛代替其表達方式。摒棄那種用“朗讀無功力”、“朗誦無藝術”來解脫自己不能朗讀、不會朗誦的語言行為。
- 上一篇:區民政部工作總結暨意見
- 下一篇:書記在工商銀行行業發展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