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聞導向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
時間:2022-05-25 11:22:00
導語:用新聞導向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傳媒環境中,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面臨著兩重境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也受到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現代傳媒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提供了發展機遇。正是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傳媒環境中的主導性及提升策略進行了探討。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現代傳媒環境中的建設,使得現代傳媒環境中多種價值觀存在的可能性逐漸增大,是我們不可回避和否認的客觀現實。提升現代傳媒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導性,首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樣性。不僅要把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要求以及反映時代的新變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誠實守信教育、創新精神教育和國際意識教育等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范圍。還要注重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傳統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等基礎性內容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使得多樣性和主導性相結合,以滿足不同利益的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全面覆蓋性和最大可接受性。其次是堅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內容的核心地位。突出以培養受教育者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一種穩定的品質的民族精神教育。強化現代傳媒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和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現代傳媒法規。二是加強現代傳媒技術層面上的監控。三是堅持對現代傳媒價值取向和政治方向上的宏觀引導。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社會和諧的宣傳。加強對現代傳媒的價值引導,強化現代傳媒的時代責任、社會責任、歷史責任,注重導向和注重市場并舉,兼顧民族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在追求傳播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使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現代傳媒實現人文關懷與道德認知原則協調一致的原則;重視精神元素的培養,重視人文關懷與社會文化建設。
一、鎖定高端受眾群體,突出教育的針對性
按照傳播學的先驅、美國學者拉斯維爾著名的5W傳播模式,一個傳播過程基本上由五部分構成: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眾和傳播效果。受眾是指信息的接受者。對于一個群體或社會來講,受眾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構成的,他們有著不同的個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為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傳播者要明確傳播的目標受眾,并依此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發生在師生間的一種特殊的信息傳播活動,其受眾就是大學生。目前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施的,這一模式的優點是能夠在“普及”的層面上滿足學生的思想需求。但從個體角度看,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是不同的,其思想需求也是多層次的。對于那些思想比較活躍的大學生來講,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已無法滿足其思想需求,迫切需要有另外的渠道為他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思想輔導。現代高校中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其聽眾大都是學生中思想活躍、比較關心時事的“學生精英”。鑒于這種受眾特點,把自己定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端延伸”,為那些關心時事的“學生精英”提供高于一般課堂教學層次的思想教育“服務”。
1.突出時效性,及時追蹤時政熱點問題目前對大學生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各類時政問題。在選題上非常強調時效性,利用其兩周舉行一次的周期,把最新事態反映在講座內容里。這種快速反映機制,確保了能夠及時、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釋疑解惑方面的積極作用。
2.注重解釋性,充分開掘所講問題的思想深度注重對所講問題的“深度分析”,通過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深入挖掘,闡明所講問題的因果關系,揭示其實質和意義,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所講問題獲得更為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準的受眾定位是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前提。由于教育對象鎖定為那些關心時政問題的“學生精英”,這些“學生精英”的在接受了這種高層次的思想熏陶后,會在學生中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進而影響整個學生群體思想認識和行為導向。
二、履行“把關人”責任,發揮教師的主導性
“把關人”的概念是傳播學先驅者之一庫爾特•盧因在1947年發表的《群體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根據“把關人”理論,把關人的把關行為主要體現為對傳播內容的重構上,而這一過程包括對信息的篩選與編碼兩個環節。所謂信息篩選,就是傳播者根據傳播的目的、信息和受眾的情況,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選擇和過濾;所謂信息編碼,就是傳播者根據傳播目的、受眾特點對所選擇的信息進行內容上的重構。把關人在對信息進行篩選與編碼并不是隨意的,都是依據一定原則來進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中,教師就是“把關人”,他們對教育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與制作的過程,就是“把關”。教學內容是國內外的時事政治。面對浩如煙海的時政信息,主講教師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把關原則”,從而能夠確保能夠把最重要的、最適合的教育內容及時地傳授給學生。首先,在信息篩選方面,在堅持時效性的同時,突出強調了所選取內容要符合政治性、重要性、群體性和關注度的要求。其中,政治性是指所選取的內容要與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相關聯;重要性是指要選取的內容具有深遠影響;群體性是指所選取的內容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有益或必要的;關注度是指所選取的內容是大學生普遍關心的。其次,在信息編碼方面,由于教學內容的來源有領導講話、各類文件、新聞報道等,這些內容分別體現了宣傳話語、政策法規話語、新聞話語。為了這些非教育話語轉變成為適合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教育話語,在內容的重構上突出強調了所講內容的解釋性、前瞻性、關聯性、貼近性。其中,解釋性是指側重于說明所講內容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以及相關事物之間的聯系;前瞻性是指要指明所講問題的未來的發展方向,使大學生能夠掌握其趨勢;關聯性主要指的是與中國的關聯性,其中國內問題主要強調這個問題與國家總體發展的關系,國際問題主要強調這個問題對我國國家利益的影響以及我國政府的立場;貼近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盡量選取與學生有關或學生關心的問題、喜歡的角度切入,另一方面是所用的口頭語言是具有時代特征且是大學生所愿意接受的。
三、創新傳播媒介,增強教育方式的適應性
媒介是傳播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作用是在傳播過程中都起到了溝通傳播者和受眾的橋梁作用。作為一種特定內容的信息傳播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媒介是指“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和各個環節中所運用到的各種傳播的載體、渠道、工具和技術手段,以及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媒介組織。”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確定后,作為傳播者的教師就要選擇一種合適的傳播媒介方式,以實現最好的傳播效果。在創辦“講座”這種媒介方式伊始,對其內部進行了板塊式的設計。每期都開設有:“新聞綜述”、“熱點專題”、“熱點討論”等專題板塊欄目。這種獨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對其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承載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適應了教學內容的廣泛性要求由于沒有預設的講座內容,每期都選講兩周內發生的國內外大事,就適應了教學內容的廣泛性要求。其次,專題版塊式的結構,不僅能夠確保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講更多的內容,還可以對一些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從而實現了“有點有面”的教學。
2.營造輕松的教學氣氛,適應了教育形式的可接受性要求作為獨特的接受群體,當代大學生思想更為活躍,獨立性、自由性增強了。參與方式是“自由參加”。在一個相對自由寬松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有助于克服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更容易讓學生“入耳入腦”。
3.注重傳播的雙向互動,適應了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在傳播中,信息的反饋機制是檢驗和提高傳播效果的重要一環。信息傳播的交互性上,一方面與學生建立的課外聯系機制,另一方面是在講座中設置了“熱點討論”欄目,通過“問與答”的方式,主講教師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
四、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群體的不斷擴大,而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的分層特征的越來越明顯。因此,建立一種立體教學體系,滿足學生多層次的思想需求,是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實踐正是這種分層教學的成功案例。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把教育對象鎖定為大學生中的“精英”,并將特定的傳播內容和適應性的傳播方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了一種“精英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
- 上一篇:市戶外廣告牌管治方案
- 下一篇:民政局社工科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