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電子信息教改
時間:2022-06-27 11:06:10
導語:談論電子信息教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西欽州農業學校(以下簡稱“我校”)“2+1”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在2006年開始招生時,社會上對這個新模式反應熱烈,就讀學生較多,很快便成為學校的熱門專業,該專業學生占當時在校生的14%。但近兩年該專業逐漸冷落,學生大幅度減少。竟其核心原因是學校教育跟不上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面對困境,學校積極應對,在教改實踐中重點抓好三大環節的實施。
一、以訓促教,以核心技能實訓反思提升學生理論素養
“2+1”學制是我國新設立的一種教學模式,就讀學生第一、第二學年在校學習,第三年到社會上相應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習期滿,修夠學分的學生發放畢業證,按時畢業。“2+1”新模式下,兩年的中專學習,學生既要學習文化課和選修課,又要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專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基礎理論知識較差,對于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不感興趣,上課聽不進,也難以聽懂,久而久之厭學情緒滋生和加重,進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行為,如上課遲到、早退、瞌睡、看小說、曠課,進而逃避上課甚至干脆逃課到網吧。一旦考試不及格需要補考或重修,或因逃課等違紀行為受到紀律處分,許多學生干脆選擇退學;學生流失嚴重,影響了學校學風。面臨這些困境,學校倡導“三用”、“兩性”以訓促教新模式。“三用”原則指理論教學“有用、實用、夠用”,“兩性”指實訓堅持選擇性與針對性,突顯核心技能的重點訓練。中專生免試入學,基礎較差,這個現實現狀,教育者不能回避更不能逃避,教師不能只顧自己一人高談高深理論。只有根據核心技能操作所需,有選擇、有針對性結合實踐精選施教素材,精講理論、重實踐、抓基礎,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理論,通過實踐鞏固理論,在一輪實踐收獲基礎上進入新一輪的實踐,融理論知識在反復的實訓操練中,學生才能將理論融會貫通。
二、堅持核心技能流水線合作操作模式,強化學生群體性參與意識
1.互動擇優,以小組探究法取代單一講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多提問題,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從實訓中發現并提出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如:維修電視機時,對故障的檢修,教科書固定單一的模式是先判斷某一放大電路是否工作正常;再按書上給出的方法逐一進行檢測;再將檢測數據與書上所標數據進行比對,作出判斷;最后再按書上的步驟進行檢修。完全按書本上的程序去教學,可以很輕松就完成教學任務,簡單省事;但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思維單一,而且缺乏創造性,難以適應今后就業崗位復雜的局面。為此,筆者上課時采用了只向學生說明電視機故障現象,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充分發揮各自特長,自行設計檢修方案;再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最后從推薦出來的較好檢修方案中,由老師和全班同學一起綜合擇優,選出最佳代表全班水平的檢修方案。這樣的實訓,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不斷進取及相互競爭的創業理念。
2.堅持“懸念”誘導法,杜絕玩“空手道”現象理論的學習滲透在不知不覺的實踐中,而不是由老師一手包辦或在黑板上玩“空手道”虛擬操作。教師自己包辦完了再丟給學生照著翻版,已沒有懸念和新奇感。如果緊緊因為實驗設施落后或不足,就把它丟給學生,讓其獨自琢磨,學生動手的少,旁觀的多,不能動手的學生興趣不濃,觀摩也是應付了事,實驗過后仍然糊糊涂涂,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必須針對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廣泛、實踐性強的特點,革新傳統的黑板教學及虛擬的黑板操作。如,筆者任教“電視機維修技術”課程,按學校的以訓促教思路,扣住學會電視機維修技術和掌握故障排除方法的核心要求;實驗時,雖然教學設備不足,但整個操作過程,筆者重在指導學生步步實施,由學生分工配合自己操作。一臺電視機,學生動手組裝、檢測、調試,筆者再設置故障讓學生再去討論、分析、推理、判斷,以整體的力量一起排除故障。通過這樣系統的環環相扣的流水線合作實驗實習,效果良好:一是激發學生探究性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與綜合技能的整合運用;二是操作組裝中學生掌握焊接技術的同時滲透相關理論知識點,同時增加了他們對故障的分析、判斷和檢修能力,有利于推動創新學習,學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強。學生高興之余,也會慢慢地變為欣賞自我,肯定自我,進而進入更加努力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考訓結合,提升門檻,規范輪訓,抓好龍頭質量
要進行中職教育教學改革,首先要認識中職生的人才培養定位。國家教委明確指出,中職生是高素質勞動者,是社會的實用型人才。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電子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教師應該注重自我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的更新。我校年齡大的老師存在著知識老化、知識面較窄和動手能力較差等問題;新來的年輕老師主要存在教學經驗不足、專業知識不扎實、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較差等現象,這些都制約這個專業的發展。對此,學校采取了四環相扣的系統整改措施。
1.嚴把入門關對每一位新聘用的專業老師,不僅按常規進行試講和面試,還加插專業實踐技能的考核,組成專家督評組,嚴格按照各專業教師的相關標準進行考核,把好入門關,確保施教質量。
2.強化師資輪訓學校有計劃組織教師分批參加校內外不同類別各種培訓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精選專業骨干老師赴國外深化拓展培訓。近年來,學校就分別派出電子教研組三位專業教師到德國、新加坡和臺灣省進行專業對口培訓。其中,韋斯積老師除到德國進行專業對口培訓外,學校還派他參加國內中職校的名師培訓,精心打造電子教研組的名牌教師,不斷提升電子專業的知名度,從而增強電子專業的招生吸引力,使電子專業真正起到自治區示范性專業的示范作用。同時,學校還出臺教師學歷提升或轉型學習培訓的獎勵政策,激勵教師充實自我,更新知識,帶動本專業發展。
3.校企掛鉤磨礪學校要求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深入到相關企業一線磨礪。從2006年至今,學校結合校企合作的“東芝班”,每學期都安排一位電子教研組的老師到東芝公司的電子電器企業去參與實踐,不斷地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此外,學校還根據相關專業核心技能組建學生專業社團,以專業社團為載體,進一步強化操作技能實訓,豐富積累實戰經驗。
4.以老帶新學校建立一對一的幫扶制度,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結對幫助新老師,一對一聽課研討,幫助新教師盡快縮短職場適應期,使新教師經驗不足時有渠道及時溝通學習,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提升業務綜合素質。筆者1983年轉型負責電教工作,并擔任“電子技術基礎”、“電視機原理與維修”、“有線電視技術”、“電子電器產品市場與營銷”和“攝影攝像技術”課程教學,筆者得益于學校一對一的幫扶機制,在豐富經驗老教師的幫助下,1994年獲得講師資格,2005年獲得“家用電子產品維修高級技師資格”,逐漸成長為電教工作和電子專業的骨干教師。在幫扶機制中成長中,筆者又接過了接力棒,負責陳文浩、陳志曹兩位年輕聘用老師的教改指導工作,兩位年輕老師也迅速成長。2011年6月,陳文浩老師指導學生參與第六屆全區中等職業學校“單片機控制裝置安裝與調試”技能競賽,榮獲二等獎和三等獎;陳志曹老師在指導學生參加第七屆和第八屆全國文明風采攝影競賽中有15幅作品獲獎,一等獎兩幅作品,二等獎5幅作品獲,三等獎8幅作品獲,兩次獲優秀指導老師獎。筆者和這些老師一起,在強化技能的同時,結合學校實際強化實驗室建設,自己動手制作電工工藝、電子電器、音視頻、音響和制冷等實訓掛圖,調試實訓設備設施等,筆者曾被評為全區電教“先進個人”;電子組老師的強化技能實訓的積極探索,也為學校獲得全區電教先進單位做出了積極貢獻。一個新興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從上到下統一認識,全體教師積極參與配合。“2+1”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學生少了一年在校學習時間,首要的改革問題必然要壓縮或減少文化基礎課純理論教學比例,增加專業實驗實訓課比例,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使他們達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良性思考學習狀態,注重能力培養與實訓操作質量,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向實用型人才目標邁進。
- 上一篇:農業局廉政督查工作規定
- 下一篇:輔導員交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