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英美文學教學方法及意義

時間:2022-07-17 09:57:55

導語:多元化英美文學教學方法及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化英美文學教學方法及意義

我國自1953年開始在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中開設英美文學課到現在已有近60年的歷史,英美文學課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高年級主干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見,文學課教學在提高學生的語言功底,全面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英美文學課對于學生的“內在”氣質培養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需要學生在課上積極參與,課下靜心研讀經典并吸收其中的人文知識財富。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觸角不斷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及其網絡文化的迅速崛起,高校學生越來越重視諸如英語口語、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等實用性課程及其網絡上的快餐文化,社會導向使得學生越來越不屑于花時間潛下心來認真研讀經典的文學作品。筆者曾在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能在課余時間閱讀文學經典作品的學生只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8%,而62%的學生將諸如演講技巧、交際能力、創業秘訣之類的書放在了課余閱讀的首位。在這種背景之下,文學課教學也遇到了諸多困難,甚至一些高校為了迎合社會上的這種趨勢竟壓縮英美文學課時,使得英美文學課呈現出被邊緣化了的趨勢。不少著名語言學者感慨:現在的語言專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很好,但內在修養素質欠佳,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風俗文化知之甚少,學生幾乎成為了一個個語言與翻譯的機器。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的興趣,充分發揮英美文學的教學及其育人作用,不少學者對高校英美文學的教學現狀做出過富有成效的調查,本文結合前期的英美文學教學調查報告成果,提出了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的熱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思辨能力,并進一步探討了復合式英美文學教學方法的意義及與傳統“四段論”的教學方式作出了比較。

一、“四段論”的英美文學教學方式

南京師范大學英美文學學者程愛民教授曾對目前我國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方法做出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英美文學課教師仍然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只注重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參與的要求不高。在講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時,先從時代背景、作家生平講起,接著是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這種“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式的四段論程序化教學方法基本是“以本為綱”,即以課本為主要教學素材,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根據英美文學史的發展過程,按照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按照英美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將英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史劃分為幾個主要階段,上課時教師首先介紹某一歷史階段的文學時代背景、總體文學特征,然后逐個介紹、講解作家的生平、創作經歷和主要文學作品。并對課本中作家代表作的摘選部分進行講解。在課堂上,教師也會對學生提問,但是提問次數不多,主要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在座位上聽講。這種“填鴨式”而非“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極易使課堂氣氛變得較為沉悶,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而講臺下的學生卻不能真正融入到老師的講解當中。用這種方式進行英美文學教學,很難對學生形成較大的影響。這種單一的“四段論”程序化教學有其形成的背景。在多媒體教學尚未在中國大學大面積鋪開的時刻,英美文學教學也依賴傳統的教室黑板教學,英美文學教師很難依賴教學硬件設備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相關信息。而鑒于英美文學課時較短,無法抽出太多的時間來進行課上的討論,所以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所難免。

二、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李賦寧說:英美文學課屬于人文科學門類,它的目標是培養學習者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修養和素質,樹立社會責任感,造就德才兼備的外語人才。從本質上看,文學作品是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體驗、感受和思考的記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只有靠融入性的交流——將個人經歷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與作者進行交流時才能實現。因此,文學課教師應該多啟發和引導學生,喚起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參與熱情,而不僅僅是用透徹的講解來主宰課堂并且替代學生的思考。鑒于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用英美文學名著中隨處可見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學生,充分發揮英美文學教學固有的優勢和內在的潛力,激活文學課的效力,運用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法來實現其教學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當將以下元素融入到實際的英美文學教學中去,以實現一種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

(一)構建“互動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傳統“四段論”英美文學教學模式的缺點就是缺少創造性和交互活動,整個教學過程是單向的,僅是由教師指向學生,師生之間很難形成有效互動,所以將“交互式”的教學模式引入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勢在必行。交互式教學法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國教育學家Palincsar提出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和策略。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不同的是,交互式教學法始終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位置上,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交互式教學方法還強調將教師放在教學的主導位置上,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雙向良性交流與互動。簡言之,交互式教學法就是以師生、生生互動為橋梁,摒棄教師“一言堂”所帶來的填鴨式教學,使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幾大要素之間形成立體的信息交流和傳遞。由于課堂教學是以傳遞知識信息為主,所以使用交互教學法時,切不可為了課堂的活躍而忽略了教學目標。交互式教學法用于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以教學重難點為中心原則。英美文學課作為專業主干課程包含了許多學生理解不了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教學重點為軸,以解答難點為線,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始終把握課堂沿著既定設計進行,避免因為互動而忽略文學教學中重點和難點的處理。二是構建開放課堂原則。開放式課堂是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教師通過富有策略的引導和興趣、情感的激發,使學生學習知識成為自身需求的表現,通過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性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學習模式,使學生在融入性的氛圍中主動學習,這對學生體驗文學名著中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和作者之間融入性交流不足的問題。三是實踐性原則。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課堂教學實踐,設置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英語情景,讓學生在欣賞與分析英文原著的過程中提高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采用交互式英美文學教學方法能極大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得出自己的結論。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開放性的,學生們不喜歡教師將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強加在自己頭上,他們更喜歡通過閱讀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比如在學習福克納的短篇小說《致艾米麗的玫瑰花》時,筆者采用如下方式來實踐交互式教學法。首先,讓學生在課下來準備作家福克納的相關資料,課上予以展示。教師根據學生準備的相關資料,進一步深入挖掘學生一般不能洞察到的福克納作品的主題:對罪惡的懲罰總會以某種形式在后代人身上得以呈現。然后教師給出有關情節,人物和主題的幾道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整篇小說。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對小說的看法,主要是圍繞著為什么艾米麗小姐要殺死自己的情人,及其為什么作者將題目命名為《致艾米麗的玫瑰花》,而全文并無玫瑰意象的出現。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一步總結該篇小說怎樣扣住福克納小說的一貫主題。在這個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對小說的理解比教師單獨講解要深刻得多。通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枯燥的文學課堂將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對文學課的興趣也將變的愈加濃厚。

(二)利用計算機網絡環境輔助英美文學教學

從學習論的角度出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重要理論來源。建構主義提供了一種與傳統的客觀主義不同的學習理論。這種學習理論認為:認識并不是主體對于客體被動、簡單和膚淺意義上的反映,而是一個不斷深化、主動和從深層意義上進行建構的過程,即所有知識意義都是通過內在表征過程主動建構出來的。同時,學習環境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為主體建構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這些思想都在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英美文學教學實踐中有所體現。首先,計算機網絡的圖像、聲音、視頻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各個器官,充分激發和挖掘了學生的直覺思維和參與意識。一幅圖片當中所容納的信息內容可以和上百甚至上千個文字想比較,而一部電影視頻中所包含的內容就更多,學生們只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了解完一整部小說中的所有內容。其次,信息媒體的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延伸性和可交互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超文本鏈接,搜索到很多與所學英美文學內容相關的信息,進一步加深理解。另外學生在進行選擇、提取信息及其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評估和反饋,這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發現、歸納文學中的內在規則,這種參與認知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目前,英美文學課的課時有限,不允許教師包羅萬象的將教學內容呈現在課堂上,但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等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英美文學課堂有效延伸,以緩解目前英美文學教學內容龐雜而課時有限的矛盾,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得以有效培養。

(三)構建立體化的教學內容

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也必將帶來教學內容上的一場革命。目前,許多學校的英美文學課采用“文學史”+“選段”模式,教師除了在課上依據“四段論”來講述文學史實外,還會增加一些文學選讀來作為一種補充,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其他內容。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認為:如果能對同時期的文學及藝術發展有相互對照的了解,就會對該時期的文化精神從整體上掌握;如果能掌握不同時期的精神與不同藝術所呈現的符碼,便能進入作品形成的思辨過程,對人文精神的了解會更寬廣,就會不再拘于文字的層面。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文學教學中引入跨領域的內容對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英美文學課上,教師若能根據教學內容,不拘泥于純文學的領域,而將社會、藝術、文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與文學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就能引起學生更多的學習意愿,激發學生的潛能。例如,閱讀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宗教領域內的清教主義;如果不了解基督教教義中的“原罪說”,就很難理解霍桑的小說《紅字》的主題;不了解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就不會對西方文學作品如荒誕派文學等產生深入的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就很難深入理解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另外,為了構建立體化的教學內容,一定要注意將文學與歷史及其哲學結合起來。按當今的學科分類,文學和史學,共同構成了人文學科的主體,而哲學則是超乎一切學科之上的通學,故又有文史哲三位一體之說。雖然文史哲各有其特質,簡言之,哲學最為關注生與死,史學最當記述哀與榮,文學最宜抒發愛與恨,但三者又同根同源,因此,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完全可以將相關的歷史與哲學常識聯系起來,利用同學們對歷史和哲學已有的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對文學的學習興趣。

三、多元復合式英美文學教學方法的意義

通過對英美文學課的學習,實際上是使學生獲得對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與體驗,培養學生對任何生命主體的親近和敬畏。它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對世界的態度。通過教師使用多元復合式的教學方法,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英美文學課的教學,養成積極思考與表達的習慣,通過積極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原著,理解英美文學與文化,提高文學批評鑒賞能力和英語水平,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學習英美文學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道德觀和審美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因為文學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通過學習和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的世界、人生和價值觀,培養他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助于大學生陶冶情操、開拓心智、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從這個意思上說,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式的確為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