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鑒賞課教學形而上追求
時間:2022-07-22 09:37:14
導語:公共藝術鑒賞課教學形而上追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民族地區高校非藝術專業在校大學生缺乏藝術思維訓練,致使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大打折扣,創造后勁嚴重不足。我們應該借鑒哈佛大學科研項目“零點工程”的成功經驗,改革公共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拓展課程教學的空間,讓學生在藝術鑒賞中初步了解和發展藝術思維能力,修補思維“短板”。
一、哈佛大學科研課題的啟迪
20世紀50年代,蘇聯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升上太空,走在了美國前面。為此,美國朝野內外、舉國上下十分震驚,同時倍感恥辱。美國人認為,19世紀末,科學的中心已由歐洲移向美國,許多現代的科學發明創造都誕生在美國,美國就是20世紀科學技術的超級大國。然而,這回讓蘇聯占了上風,美國各方面都在追究問題的癥結,他們首先把矛頭指向教育界,認為肯定是教育部門出了問題。后來,哈佛大學還為此進行了科學立項,這就是歷時幾十年,有上百位科學家參與,花上上億美元科研經費的著名的“零點工程”。“零點工程”被揭秘后,讓人覺得十分意外。這個世界著名大學的科研項目,研究的對象不是航天科學,也不是核武器,而是藝術教育。教育家們認為,美國的科學技術教育是一流的,但文化藝術教育卻不能與蘇聯比肩。正是兩國科技人員不同的文化藝術素質導致了美國空間技術的落后。[1]“零點工程”以“零”命名,表示美國的藝術教育要從零開始。“零點工程”課題組成員在100多個公立和私立的學校做實驗,有的從幼兒園起連續20年進行追蹤對比,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版了幾十本學術專著,發表了上千篇科研論文。他們的研究成果對美國教育的影響特別巨大,以致美國國會1994年3月通過了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藝術與數學、歷史、語言、自然科學并列為基礎教育核心學科,引起了很大反響。難道唱歌、彈琴、跳舞、畫畫對科學發明、人類進步就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國不少知識分子,甚至一些教育界人士都持此疑問。這顯然是一種淺見,因為持此疑問者只看見各個藝術門類器物層面的、形而下的技巧內容,而沒能透過表相,窺見各個藝術門類背后形而上的藝術思維。“零點項目”之所以花了上億美元,動員一百多位各個學科的科學家,歷時數十年進行研究,目的就是將本國年青一代的科學家培養成具有藝術素質的科研人員,使他們既具有科學思維能力又具有藝術思維能力,其終極目標是培養科學家們的創造性和學術后勁,服務于國家。藝術思維是人類兩大思維方式之一。它具有特別強勁的創新品格,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一切創造性活動中具有特別重大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在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公共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我們發現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對于藝術思維知之甚少,更沒有得到相應的訓練。我們西部民族地區的藝術教育不僅大大落后于歐美,更落后于我國東部和港臺澳地區,這一種落后不僅是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器物層面上的,更是形而上層面的,最嚴重的是我們西部民族地區的藝術教育沒有藝術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我們認為,西部民族地區的藝術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層面上。鑒于這樣一種認識和發現,同時在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啟發下,我們開始思考和調整本學校的公共藝術欣賞課程教學。
二、揭示“短板”,激發學習主體學習藝術思維的動機和熱情
由于“思維訓練”的介入,我們的公共藝術欣賞課程就具有了些許教改的意味。為了讓全體學生對這種與以往有所不同的、“變味”的欣賞課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并在學習中真正有所斬獲,開課伊始,教師應通過對“短板”的揭示,讓學生從“思維學習”的角度了解自己的知識結構,激發學生對藝術思維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科學思維,是思維主體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將判斷按一定的邏輯關系進行推理,從而產生新的思想認識的思維活動,具有概念性、邏輯性、縱向性的特點。這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一種思維方式。而藝術思維保留了人類原始思維想象和幻想的特點,以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位,具有較大的發散性、跳躍性和自由度,是思維主體不經過邏輯推理,沒有確定的思維程序和方法,跳躍性地、突然地就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具有直覺性、非邏輯性、橫向性的特點。藝術思維是學生們比較生疏的一種思維方式,然而它對大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建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世紀現代化建設也非常需要這種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的藝術學習應該重視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西部民族地區非藝術專業雖然沒有開設專門的思維訓練課程,但是通過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的學習,學生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然而,在我們非藝術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中,缺少了藝術思維這一塊。這一“短板”效應,使學生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藝術思維能力不能得以整合,使他們的創造能力大打折扣。在以往的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教師專注于單一的作品欣賞教學,學生專注于單一的作品欣賞學習,藝術教育教學僅僅停留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層面上。我們的藝術欣賞教學和學習都缺乏藝術思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訓練。這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是一種丟了西瓜揀芝麻的本末倒置。公共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不僅僅是簡單欣賞一些藝術作品,或者是單純地學習某一藝術門類的知識和欣賞方法,更有價值的學習,是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讓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藝術思維,修補非藝術生思維能力上的這一“短板”,讓藝術思維和科學思維這兩大人類的思維能力在我們學生身上得以整合,形成強大的創造潛力,以便今后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中有所作為,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隨機滲透,讓學生在藝術學習中初步了解藝術思維
藝術課程畢竟還是藝術課程,欣賞課以作品鑒賞為主,“藝術思維訓練”的分量不能喧賓奪主。我們沒有把公共藝術課程做成專項的藝術思維訓練課,而是隨機將藝術思維訓練的相關內容自然滲透到藝術欣賞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藝術思維,學習到藝術思維的內容。例如直覺、想象、聯想、靈感、潛意識、非理性、非邏輯這些藝術思維的形式和內容,都不是集中地、系統地講授,而是在各個門類藝術作品的鑒賞中自然地隨機滲透。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古詩四帖》被古人稱為“非人力所為”,“出鬼入神,惝恍不可測”。面對《古詩四帖》的豐富性和難解性,我們不急于講解,也不將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求學生們根據這件行筆迅疾、線條飛騰跳躍、縱橫馳騁、氣勢磅礴的書作,進行想象和聯想。當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紛紛說出自己的觀感之后,我們再簡潔地介紹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悟到狂草創作的故事和李白的觀賞草書的詩歌作品《草書歌行》,讓學生們了解張旭狂草創作的趣聞軼事,并將學生們自己觀看草書作品后的想象和聯想與大詩人的聯想和想象作比較。然而,我們的教學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向更深處開掘。我們根據教材提供的資料,引入韓愈的《送高閑上人序》、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以及《新唐書》中論及張旭的詩詞語錄,[2]引導學生追溯和還原張旭創作的現場。通過師生對話探討,學生們了解到,原來張旭創作書法作品與大多數書法家不一樣,他不是在心平氣和、澄神靜態、意在筆先的理性狀態下進行創作的,而是在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狀態下揮灑。尤其是他在酣醉的時候作的《古詩四帖》,就如同在夢境里遨游,使自己潛意識中埋藏的、壓抑的各種情感、想象,在筆下如同鬼神一樣飄忽出入。他自己在清醒過來時便感“不可復識”,別人就更加難以述說了。然而,正是這樣一種非理性、潛意識狀態下的揮灑,使張旭的草書創作突破了傳統書法的實用性,成就了書法作品的純藝術性,使書法藝術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樣一種欣賞課教學,既使學生們欣賞到經典的書法藝術作品,又培養了學生們的藝術思維能力。總之,把握好隨機滲透、不喧賓奪主的原則,我們就既能在藝術欣賞課上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又不失時機地隨機滲透藝術思維的相關內容,大大拓展了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空間,讓我們的公共藝術課程充實、新鮮、有深度,使學生既撿了芝麻又抱回了西瓜,教學效果顯著。
四、適時點撥,鼓勵學生積極體驗和大膽運用藝術思維
我國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創新能力不強”、“創造潛力不足”、“動手能力較弱”這樣一些觀點,已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共識并廣為詬病。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對藝術思維教學的實踐性比較重視,不僅用心良苦通過點滴機會隨機滲透,還適時點撥,要求廣大學生積極體驗和大膽運用他們剛剛學到的“一招半式”,鼓勵他們大膽地往前走,勇于實踐。《千手觀音》是大學生非常喜歡的一個舞蹈節目。在《千手觀音》的欣賞中,我們將“藝術直覺”教學自然帶入其中。“觀音菩薩是佛教諸神中在我國民間影響最大、信眾最多的菩薩。她倒駕慈航,撒甘露,普度眾生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姑娘們心無雜念地體悟著觀音的慈悲和仁愛,整齊劃一的手臂動作、造型生動的畫面,萬花筒般在瞬間制造的舞臺效果讓人震撼。”講到這里,我隨機點撥:我們在欣賞舞蹈《千手觀音》時,主客體融而為一,超越了意識和實際之間的障礙,沒有通過分析、制備、推理的思考過程,就直截了當地洞悉到“千手”的神奇美妙和“神”的威力,使我們直觀地、親切地接受了這一群人化了的觀音、神化了的少女。這一思維過程就是藝術直覺。直覺對藝術欣賞、藝術創作、科學創造等都有啟迪價值。在藝術課程的學習中,同學們都應該注重各種藝術元素的積累,培養自己良好的藝術直覺。這樣講解,既使學生欣賞了舞蹈藝術,又讓學生體驗和學習了“藝術直覺”。
當代大學生普遍都喜歡流行歌曲,喜歡周杰倫的歌。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在講流行歌曲時就把周杰倫尋找創作靈感的“必殺技”也帶了進來。周杰倫喜歡突破中國傳統音樂的主題、形式,融合多元的音樂素材,創造出風格多變的歌曲,例如《雙節棍》、《青花瓷》、《菊花臺》、《蘭亭序》、《千里之外》等,已然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歌曲。周杰倫不受條條框框的規矩禁錮,兒童般天馬行空的大膽想象、大膽混搭、勇于實踐運用,以及他追求靈感的精神和方式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類似靈感的尋找和運用這樣一些藝術思維有其特殊的活動規律。我們在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中不設專門章節去講授,而是結合各個藝術門類的鑒賞,適時予以點撥,讓學生有所了解和掌握,并鼓勵他們積極地體驗和大膽地運用。思維能力是人的發展的核心內容,當代教育教學的發展重心應該超越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層面,超越知識和記憶的層面,提升到思維與創造的高度。
當下,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這種“超越”和“提升”去發展,無論是專業課程教學,還是公共藝術欣賞課程教學,都要從這種“超越”和“提升”的視角去審視。兩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換一種思維教藝術,對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進行新的拓展,使學生的“思維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補;我們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成功,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廣大學生學習公共藝術欣賞課程的熱情大大提高,聽課興趣大增,課堂上師生互動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經隨機走訪反饋,學生們普遍反映本院的公共藝術欣賞課程“有藝術風味”“,有文化內涵”“,還有藝術思維訓練”。
- 上一篇:高職藝術類人才培養要素
- 下一篇:經信委安全生產工作方案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