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碩士教育的反思
時間:2022-05-07 04:01:53
導語:工程碩士教育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全國工程碩士教育現狀工程碩士是我國專業學位碩士中的一種學位類型。專業學位是相對于學術性學位而言的學位類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處于同一層次,培養規格各有側重,在培養目標上存在明顯差異。學術性學位按照學科設立,主要以科學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研究,以培養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和大學教師為主要目標;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應用和實踐,主要培養在專門技術上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專業學位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制度的設立為社會建設培養了大量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截至2010年,我國工程碩士培養單位數共計241家,涵蓋40個工程領域。在1997年,我國僅有14個按工程領域培養工程碩士的試點高等學校,共招收1525名工程碩士研究生。到2009年,招收89244名工程碩士研究生,是1997年的58倍。目前,工程碩士教育已發展成為我國專業學位中涉及專業最多、招生規模最大的一種學位類型。
2.河南省工程碩士教育現狀河南省自2001年鄭州大學開始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已經有13家培養單位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涵蓋工程領域32個,分別是安全工程、材料工程、測繪工程、車輛工程、地質工程、電氣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動力工程、紡織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工程、光學工程、化學工程、環境工程、機械工程、集成電路工程、計算機技術、建筑與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控制工程、礦業工程、農業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軟件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水利工程、物流工程、項目管理、冶金工程、儀器儀表工程、制藥工程。
二、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工程碩士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工程碩士教育提供巨大動力2006年1月9日,國家主席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為: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更多富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未來15年,經濟社會的發展將為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的發展帶來旺盛的需求,也必將成為工程人才培養發展的重要戰略時期。
2.建設中原經濟區戰略新興產業為工程碩士教育提供巨大動力2011年9月28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了在河南省即將積極培育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和節能環保產業。人才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最關鍵要素。新興產業不同于傳統制造業,對于人力資源的要求非常高。在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的不再是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是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的智能型人才。缺乏人力資源的持續供給,發展新興產業無疑是紙上談兵。河南省人才隊伍長期存在著人才總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分布不甚合理等現象。注重人才培養,必需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配套體系,培養大量掌握最新工程科學技術知識、具有跨學科與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型工程人才。
三、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工程碩士教育的特色
1.突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河南省工程碩士教育始終堅持科學研究緊密結合經濟建設,注重面向中原經濟區建設戰略目標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以突出應用性研究、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自主創新為主線,以培養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人才并重、以應用性研究為主的人才為最終目標。緊密結合工程碩士的培養特色,以培養具有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工程碩士教育的培養目標,增強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促進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實際需求,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使河南省工程碩士教育成為制造行業工程師和高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地。
2.以“產、學、研”為培養手段教育部在下發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中指出:要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加大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學分比例。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供需互動機制。加強科教結合,鼓勵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當知識經濟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后,人力資源成為各種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的關鍵因素,企業渴望人才,也愿意積極考慮如何使用人才和培養人才,因而如何發揮企業在工程師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可以說是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最直接的制約因素。[1]長期以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下,河南省高校積極開展了與企業間各種形式的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在聯合培養的管理機制創新和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經驗和積極的成效。多數高校興建了“企業研究生創新工作站”、“企業研究生創新中心”和“企業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聯合企業已經成為工程碩士培養的專業實踐基地。工程碩士不僅可以在企業中進行專業實踐,根據企業具體需求來開展課題研究,而且能盡早接觸到企業環境、企業運作方式和企業文化,縮短由研究生轉變為技術人員的適應期。
3.建設特色工程領域,吸引高層次生源工程領域的設置與一定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進行不斷調整。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提出以及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逐步深入,河南省工程領域的設置緊密反映了市場需求,工程領域的特色逐漸顯現。特別是河南省工程碩士教育涵蓋的工程領域,如生物工程、軟件工程、物流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等工程領域滿足了社會對于新興產業的迫切需求。需要進一步加強特色工程領域的建設,服務于行業需求,為河南省新興產業提供高素質工程人才支撐。
4.以高水平的導師為保障發展工程碩士教育的關鍵是建構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碩士教育的師資隊伍。可以選派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熟悉企業生產實踐、在專業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教師擔任工程碩士的校內導師,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較強基礎理論知識的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工程碩士的校外導師,組成導師指導小組,實行工程碩士雙導師制。校內導師以理論指導為主,校外企業導師以工程實踐指導為主,充分發揮校內導師的理論指導優勢和企業導師的工程實踐優勢。實行雙導師制。在研究生論文選題、研究和論文撰寫過程中,雙導師制能夠充分發揮雙方導師的優勢、取長補短,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論文的真實水平和含金量,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
5.運用多類型培養模式為了滿足國家尤其是河南省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結合本省工程人才培養特色,高校積極與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之間開展科研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教育創新實踐基地,對工程碩士采用不同時段培養方式、培養兩段式、雙導師制模式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等多種培養模式。針對不同的生源,明確定位,制訂多種培養方案,進行多類型培養。根據課題的需要,嘗試采取了“1+1+1”、“1+2(1)”、“1+2(2)”等幾種培養模式。“1+1+1”培養模式就是研究生第1學年到相關企業或研究單位或其他高校從事課題研究,第2學年回學校從事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第3學年再回到相關企業開展課題研究并完成學位論文,在企業從事課題研究期間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指導。“1+2(1)”和“1+2(2)”兩種培養模式均是研究生第1學年在校主要從事課程學習;前一種培養模式為研究生的傳統培養模式,即后兩個學年在校從事課題研究并完成學位論文,小部分時間到企業開展課題調研和實驗研究;后一種模式是研究生的后兩個學年到企業從事課題研究并完成學位論文,在此期間研究生由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
四、創新工程碩士培養機制,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
1.加快學科專業結構優化高校工程碩士教育必須主動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需要,加快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創新課程改革,結合本單位的學科特點與新興產業技術的發展制訂培養方案與培養計劃。實行多類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工程人才培養與產業創新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起到真正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作用。
2.鼓勵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工程碩士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工程碩士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的學科是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基礎,是研究生教育的載體。對學科基礎相關、內在聯系緊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學科群進行交叉,對學科的發展、科學研究的開展,尤其是對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融合有利于工程碩士教育內容的豐富、優化,并且可以及時對教育內容進行組合、補充。同時,學術團隊中不同知識結構以及專業背景的成員的互相交流有利于運用優化、綜合的教學手段,進一步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具有交叉學科知識背景的工程人才能夠更快掌握適用于本工程領域建設需要的現代化先進技術手段,并了解本工程領域的技術發展動態及技術前沿。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能夠突破一些制約產業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更好地服務于中原經濟區戰略新興產業的建設。
3.加強校內外導師的協調管理采取雙導師指導工程碩士生既發揮了企業的作用,又促進校企交流,優勢互補。但部分校內導師缺乏工程實踐背景,企業高層次技術人才與高校之間的互動相對匱乏,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難以保證指導研究生方面的聯系與互動。需要進一步強化校內外導師間互動,邀請企業導師到高校中不定期開展講座與進行現場授課,通過講授面向工程實踐的知識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校內導師應積極開展與相關企業的互動,增加實踐經驗,為培養素質良好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總體來講,增進校內外導師的互動、推動校企間合作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依賴于高校的積極性,更有賴于企業的配合。學校應當積極協調學校、學生、企業三方,有效推動校企間合作,加強校內外導師的協調互動。
4.加強校企協同創新通過校企協同創新推進工程碩士與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創新技術合作,使工程碩士的論文選題既來自于企業生產實際又能夠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強化課題研究工作的實用價值,同時確保學位論文的理論性比例,力求研究生論文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校企間的密切合作可以使工程碩士培養方案的設置更加合理、有效,針對企業的需要開設或增設一些實用的、具有前瞻性的專業選修課程,嘗試對工程碩士進行“訂單式”培養,使工程碩士迅速成長為企業所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五、結語
未來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戰略時期,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呼喚河南省高等教育培養更多富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工程人才的培養任重道遠。工程碩士教育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以工程實踐教育為重點,著力構建工程碩士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積極探索培養復合型、應用型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的有效路徑。
作者:馬肖華單位:中原工學院研究生處
- 上一篇:中丹學前教育課程設置對比研究
- 下一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范式研究
精品范文
10工程項目施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