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討
時間:2022-03-31 02:45:34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激情課堂作為“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總結課”,充分借鑒教育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供給活力;踐行教學理念,提高教學供給質量;探索教學供給理論,挖掘藝術教育的供給優勢;點燃理論學習熱情,實現教學供給目標。
關鍵詞: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情課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提高供給質量為出發點,運用改革的辦法進行結構調整,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實現供需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凱恩斯主義”“新供給學派”不同,不是單純側重需求或者供給的改革,而是更強調兩者的相互結合[1]。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借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進一步探索“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教育教學,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后教育相結合、傳統教學與激情教學相結合,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大連海事大學“激情課堂”是“概論”課的一部分,充分借鑒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找到學生的興奮點,經過大膽嘗試,探索出激情教學模式。已經在本校、本市、本省乃至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光明日報》《中國水運報》《中國交通報》《遼寧日報》《大連日報》等多家媒體均給予了宣傳報道。
一、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供給活力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讓學生愿意聽、聽得懂、聽了管用,是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近年來一直探索創新的教學方向。2011年,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課題組,就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進行研究。通過大量的樣本調查,得出“情境共融、點燃激情、同頻共振”的解決方案,嘗試開創“激情課堂”的教學模式。“激情課堂”是針對“概論”課程的基本內容,通過情境再現,運用“激情教學法”,貼近學生實際,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呈現90分鐘高質量的晚會式的課堂,幫助大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為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學校重點挖掘具有時代特點的歌曲、音樂和影片,運用合唱、舞蹈和朗誦等藝術形式,發揮其歷史、德育、美學等教育優勢,借助重大節慶日,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充分參與表演,既做觀眾,又做演員,并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實現理論教學和激情教學相結合。加深學生對不同時期思想理論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脈絡,使大學生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二、踐行教學理念,提高教學供給質量
激情課堂根據授課地點和人數,分為激情小課堂和激情大課堂。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進行了個別教師的初次嘗試,受益學生有300人左右。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有4位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每學期受益學生約1000人。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90分鐘的激情課堂在全校普遍實施,每學期受益學生有2200人左右。2015年上半年以前均為激情小課堂,每學期的最后一次課,作為課程總結,在教室中進行。2015年下半年在學校體育館舉辦2200人左右的激情大課堂。由于館內屏幕規格和清晰度所限,2016年,利用重大節慶日,將正在學習“概論”課的學生分成兩組,每組1000人左右,在學校禮堂舉辦了“輝煌的歷程———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激情大課堂”。總之,激情課堂每學期舉辦一次,從教室到禮堂,從當初百余人的激情小課堂,到如今千余人的激情大課堂,讓每一位學生都親身經歷了一次激情的洗禮,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對政治理論學習的積極性,成為校園中最受學生期待和歡迎的一堂課。在2016年7月1日,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將激情大課堂的內容進行精選和微調,馬克思主義學院“概論”教研室全體教師為全校師生黨員上了一堂“激情黨課”,這是學校首次在“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對全體黨員進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準備激情課堂的幾年中,開發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包括不同時代的歌曲、音樂和影像資料、圖片、課件、教案、文本資料等。學校給予“激情課堂”很大力度的支持:提供多媒體教室、禮堂等教學場所;學校教務處和教師發展中心提供視頻制作和錄制的資金;學校團委允許我們在每年的合唱比賽、舞蹈大賽以及校聲樂團、舞蹈團中選節目、選演員,甚至為我們量身定做節目;同時,也獲得了相關二級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領導和學生干部的支持,保證所需節目萬無一失。在激情大課堂籌備和上課的各個環節中,我們充分利用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成立的“校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激情大課堂做了大量的服務工作。
三、探索教學供給理論,挖掘藝術教育的供給優勢
對激情教學法的研究,一直是大連海事大學“概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的重點。從教學內容上看,舉辦“激情課堂”的出發點是為了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利用90分鐘的時間,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進行概括性的梳理。這堂課應該算作“概論”課的“總結”課。從教學方法上看,這是“概論”教研室五年來一直探索的理論教學與激情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受井岡山干部管理學院的啟發,主要是想通過發揮多種藝術形式在歷史、德育、美學等方面的教育優勢,借助重大節慶日,開展“激情教學法”。在課堂上,把“講課”與“表演”融為一體,學生既做觀眾又做演員,將抽象的理論同鮮活的文藝形式結合起來,實現師生互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從而做到入腦入心。藝術作為人們用來表現意識形態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現的是人們對真、善、美的感受,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闡述形式。[2]一方面,充分發揮藝術的德育功能和作用。藝術總是以一種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展現出強大的德育功能。首先體現在它有助于培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操;其次,它的社會主義教育的功能是與生俱來的;再次,它的集體主義教育功能與作用也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藝術的美學教育功能與作用。藝術是源于生活,富于情感,因而極具感染力。一方面,時代歌曲、舞蹈等藝術形式能夠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提升審美能力。當前,許多年輕人尤其是高校學生崇尚流行音樂、搖滾樂,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由于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念,部分同學從發型、衣著打扮到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都以某歌星、某明星為樣板,甚至千里追尋偶像歌星,依某影星相貌整容,這實際是一種迷失審美方向、陷入審美誤區的表現。具有正能量的藝術則以其特殊而經典的語境和形式,能夠更清晰地指明了當代審美的主流方向與審美情趣。積極向上的歌曲歌唱祖國的大好江山,歌唱人們的真摯情誼,歌唱社會進步的豐碩成果,歌唱為民為國為人類的正義事業、鞠躬盡瘁的英雄人物與英雄事跡。所以,在時代歌曲的學習、傳唱和欣賞中,同學們能感知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了如何欣賞與評價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從而培養了正確的審美情趣,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并進而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審美價值地位的鞏固。另一方面,好的藝術能塑造完美的人格,激發無限的創造力。在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處于自由而激進的狀態,其情緒、情感、個性和想象力都得到充分的張揚,心靈更充實、豐富,這種狀態能喚起學生對美好、對和諧、對高尚、對實現理想的強烈渴望并激勵學生為此克服和戰勝一切基于生理本能和非理性情緒的障礙。正如列寧所言,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正是由好的藝術形式激發出的這份情感、責任和自信,激勵學生排除一切困難去追求真理、追求科學、追求正義,去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四、點燃理論學習熱情,實現教學供給目標
激情是手段、課堂是平臺、教育是最終目的。激情大課堂通過感官的刺激到達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在一個更加輕松的環境下獲得比書本上更加豐富的知識,思想上得到了升華。許多參加過激情大課堂的學生對于這種教學方法給予充分的肯定,用“新”和“實”兩個字形容。一些學生認為: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單純的口傳心授難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這并不是教育本身導致的,教育的種類已經從古時的先賢古典發展到多種學科,教育的方式也應該豐富充實。從這一方面來說,激情大課堂可以作為成功的典型。還有學生認為:印象最深的是激情大課堂的合唱環節,跟隨著老師的講課進度,將時間慢慢拉近,用歌聲唱響時代的旋律,細細品味不同階段的歷史帶給每個中國人的喜與悲。通過合唱,還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甚至有的學生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描述激情大課堂:“有這樣一堂課,它的講師并不是固定的一位老師,也沒有高高的講臺,也看不見枯燥的板書,聽不到千篇一律的講說;有這樣一堂課,它的講師會身著精神的禮服,手執文案,放聲誦讀,身后是色彩斑斕的背景布,頭頂是五光十色的影射燈;有這樣一堂課,它的學生愿意用心去聆聽,會隨著講師進程的推進而歡唱時代的歌曲……這樣的一堂課,點燃了學子的激情與探索中國發展歷程的動力———這,便是我們的激情大課堂。”學生一致認為,激情大課堂不僅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黑板式教學”的桎梏,而且還在他們的大學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作者:邢文利 關曉光 呂海寧 單位:大連海事大學
參考文獻:
[1]都本偉.“協調發展論”: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意義[N].光明日報,2016-09-18.
[2]張瑜.試論高校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16.
- 上一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探討
- 下一篇: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價值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